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2-20
    上一期   
    目录
    2023年2期目录
    2023, 32(2):  0. 
    摘要 ( 54 )   PDF (300KB) ( 1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封育对干热河谷Savanna植物群落种间关联性的影响
    何光熊, 史正涛, 闫帮国, 杨淏舟, 孙毅, 王艳丹, 余建琳, 和润莲, 史亮涛, 方海东
    2023, 32(2):  1-14.  DOI: 10.11686/cyxb2022080
    摘要 ( 237 )   HTML ( 22)   PDF (4131KB) ( 3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封育措施对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Savanna)群落种间关系的影响,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实施水土保持封育20年的区域及其周边区域设置封育区和干扰区样地开展植被调查,应用方差比率(VR)法、χ2 检验结合Jaccard指数法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25个优势物种的种间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封育导致稀树灌草丛群落组成及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有助于橘草等多年生乡土禾草的生长,促进假杜鹃(Bc)、清香木(Pw)和地檀香(Gf)等一些木质化程度较高的物种留存,同时抑制一年生物种、杂草类物种和外来物种的出现,在群落中形成多个建群物种;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群落总体种间联结以正联结为主,封育促进群落形成更加复杂的种间联结关系;相较于封育区,干扰区群落物种间存在较高的资源竞争或生态关系的相互排斥,促进一年生物种、杂草类物种和外来物种间形成较强的正联结关系,形成以黄茅为代表的单优势建群种群落,而封育区群落总体种间关系呈现显著正联结状态,促进豆科物种、木质化物种、乡土物种间形成正联结关系,优势物种间正负相关关系同时加强。以上结论表明,封育措施对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优势植物种间关系有重要影响,通过影响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功能群结构等强化优势种间的相互作用是其重要影响途径。

    翻埋与覆盖林木枝条对干旱区沙化土壤及紫花苜蓿根系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
    王博, 张茹, 刘静, 李志刚
    2023, 32(2):  15-25.  DOI: 10.11686/cyxb2022248
    摘要 ( 182 )   HTML ( 15)   PDF (1636KB) ( 1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沙化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之一,而该地区的生态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及城市森林的林木修剪物为沙化土壤的改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研究以宁夏易得的杨树枝条为材料,设置了覆盖(M)、翻埋(W)、翻埋+覆盖(WB)及无任何枝条添加的对照(CK)4种处理,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及菌根侵染率等指标,并利用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土壤与根系丛枝菌根(AM)真菌群落结构,分析了影响AM真菌侵染率及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翻埋与覆盖处理均不同程度改善了土壤性质,提高了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但总体以WB处理效果较佳;相比CK,处理WB还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根系总侵染率、丛枝侵染率、菌丝侵染率、泡囊侵染率及土壤孢子数(P<0.05),同时亦显著提高了根系AM真菌Chao1和ACE指数,但所有林木枝条施用方式对土壤α多样性影响均不显著(P>0.05)。此外,NMDS和PERMANOVA分析结果显示,处理WB对土壤与根系AM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响应(P<0.05)。相关分析和dbRDA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AM真菌的侵染状况及群落结构的改变与土壤性质及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密切相关,且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无机氮含量是影响土壤及根系AM真菌群落结构的共有主要因子。综上所述,WB由于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AM真菌侵染定殖及活性方面效果较好,所以该处理可为推广利用林木废弃物进行干旱半干旱区沙化土壤的改良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刈割强度对大针茅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王琪, 郑佳华, 赵萌莉, 张军
    2023, 32(2):  26-34.  DOI: 10.11686/cyxb2022064
    摘要 ( 225 )   HTML ( 6)   PDF (1196KB) ( 2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究不同刈割强度对大针茅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可为大针茅草原制定合理科学的刈割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大针茅典型草原为对象,于2020年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刈割实验平台进行野外植被调查和取样。该实验平台于2014年建立,以不刈割为对照(CK),设置轻度(LM)、中度(MM)及重度刈割(HM)3个处理。本研究通过计算物种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测定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不刈割相比,不同刈割强度均增加了新物种,且中度刈割的物种数最多;与不刈割相比,不同刈割强度均显著增加了群落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且轻度刈割显著增加了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表明轻度刈割最有利于群落多样性的维持;不同刈割强度对大针茅草原的生产力均无显著影响;2)土壤全碳、全氮和pH均在中度刈割时最高,且显著高于不刈割,表明中度刈割对土壤养分有积极影响;3)硝态氮是影响草地生产力的主要土壤因子,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草地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本研究可为大针茅典型草原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产力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蒙古冰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添加的响应
    许爱云, 张丽华, 王晓佳, 马冲, 李元景, 曹兵
    2023, 32(2):  35-43.  DOI: 10.11686/cyxb2022045
    摘要 ( 167 )   HTML ( 10)   PDF (977KB) ( 1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揭示蒙古冰草对氮添加的响应机制,设置5个氮添加水平(0,0.8,1.6,2.4,4.0 g N·m-2·a-1)对蒙古冰草进行为期2个月处理后,测定根系、叶片中可溶性糖、淀粉、碳(C)、氮(N)、磷(P)的含量,分析氮添加对蒙古冰草叶片、根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与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2.4 g N·m-2·a-1的氮素添加显著提高了蒙古冰草叶片、根系NSCs含量与C、N、P含量,且不同器官的响应有显著差异性(P<0.05)。叶片NSCs含量与叶片N、可溶性糖、淀粉含量、C/P及N/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片P含量、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根系NSCs含量与根系C、N、C/P、N/P、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与根系N/P是影响蒙古冰草体内可溶性糖积累的主要因子;根系N含量与叶片P含量共同影响淀粉含量;叶片P含量、根系N含量及根系N/P综合影响NSCs含量。综上,适量的氮添加会缓解研究区蒙古冰草的N限制,促进NSCs合成,而大量氮添加会导致N、P比例失衡,加剧P限制。因此,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蒙古冰草人工草地种植或退化草地恢复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优化氮肥施用量与适当的磷添加。

    氮磷添加对呼伦贝尔草地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杜鹏冲, 潘昱臻, 侯双利, 王智慧, 王洪义
    2023, 32(2):  44-53.  DOI: 10.11686/cyxb2022038
    摘要 ( 196 )   HTML ( 7)   PDF (3019KB) ( 1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凋落物分解是草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过程,其分解与初始化学组成(内因)和土壤环境(外因)等因素有关。氮(N)、磷(P)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影响生命活动的很多过程,是凋落物分解中内因和外因的重要调控因素。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中羊草、糙隐子草和披针叶黄华3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网袋分解法,研究氮磷养分添加在内因和外因方面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凋落物分解过程受物种内在因素和土壤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提高凋落物分解速率上,养分添加在外因方面作用大于内因方面;2)外因方面,氮磷养分添加显著促进3种凋落物分解;内因方面,对糙隐子草和披针叶黄华有促进作用,而对羊草则表现为抑制作用;3)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P元素的释放与凋落物初始N、P含量和土壤中N、P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了土壤氮磷养分差异是影响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的主导因素,今后研究应更多关注外在因素变化对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

    尕海湿地区沼泽草甸退化对土壤氮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常文华, 马维伟, 李广, 徐国荣, 龙永春
    2023, 32(2):  54-64.  DOI: 10.11686/cyxb2022075
    摘要 ( 178 )   HTML ( 13)   PDF (2708KB) ( 1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高寒湿地退化对土壤氮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尕海湿地未退化(N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和重度退化(HD)4种不同退化程度0~40 cm土层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退化与土层中土壤氮转化酶(蛋白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沼泽草甸退化程度加剧,土壤含水量、全氮、铵态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降低,土壤温度与硝态氮含量却显著增加。2)随退化程度加剧,各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蛋白酶活性降低,且仅在20~40 cm土层存在显著差异;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亚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在0~20 cm土层存在显著差异。3)各退化程度中,土壤脲酶、蛋白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硝酸还原酶活性仅在HD显著下降。4)退化程度和土层对4种土壤氮转化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影响,且对土壤硝酸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存在显著交互作用。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氮转化酶活性变化的贡献率高达67.1%,其是驱动尕海沼泽草甸退化演替过程中土壤氮转化酶活性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中的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野牛草雌雄株对不同形态氮素的生理响应差异
    郭丽珠, 孟慧珍, 范希峰, 滕珂, 滕文军, 温海峰, 岳跃森, 张辉, 武菊英
    2023, 32(2):  65-74.  DOI: 10.11686/cyxb2022035
    摘要 ( 183 )   HTML ( 1)   PDF (5021KB) ( 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揭示野牛草雌雄株对氮素形态的偏好及生理响应差异,以野牛草克隆分株为材料,采用温室砂培盆栽方法,分析了硝态氮(N1)、铵态氮(N2)、铵硝混合态氮(N3)和对照(CK)处理对野牛草雌、雄株生长性状、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片氮含量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雌株在N2处理时其生长性状、各部位生物量及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小于N1和CK,且还小于N3处理,表明铵态氮处理可能抑制野牛草雌株生长。N1处理下的雄株间隔子长度、间隔子直径与CK无显著差异但显著大于N2和N3,同时其匍匐茎节数、匍匐茎长度、根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野牛草雌、雄株的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总含量均在N1处理时显著高于对照,但雌株在3种N形态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雄株在N1时与N2或N3处理差异显著。野牛草雌株的叶氮含量、3种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均在N3处理时显著大于其他处理,而雄株在N1处理表现较好。综上,野牛草雌、雄株的生长均偏喜硝态氮,然而雌株对唯一氮源—铵态氮作用敏感且生长受抑,但是铵硝混合态氮能够缓解甚至提高雌株的N代谢生理功能,而雄株无此表现。野牛草雌、雄株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这为野牛草雌雄株的差异氮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

    盐胁迫对裸果木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周晓瑾, 黄海霞, 张君霞, 马步东, 陆刚, 齐建伟, 张婷, 朱珠
    2023, 32(2):  75-83.  DOI: 10.11686/cyxb2022041
    摘要 ( 201 )   HTML ( 8)   PDF (2197KB) ( 1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以一年生裸果木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育苗方式,设计7个不同浓度NaCl溶液(CK、0.2%、0.4%、0.6%、0.8%、1.0% 和1.2%)模拟盐分胁迫,测定分析了其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光响应曲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呈下降趋势,NaCl浓度≥0.4%时,各处理PnGsTr均显著低于CK;气孔限制值(Ls)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随盐浓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胞间CO2浓度(Ci)呈相反趋势,NaCl浓度为0.4%时,Ls达到最大值,而Ci达到最小值,说明Pn下降以气孔限制因素为主,而当NaCl浓度≥0.6%时,以非气孔限制为主要因素。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增大,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暗呼吸速率(Rd)、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逐渐降低,光补偿点(LCP)逐渐增加,表明盐分抑制了幼苗对光的吸收、利用和转换能力。叶片PSII潜在活性(Fv/F0)、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在≤0.4%NaCl处理下较CK显著增加,盐浓度≥0.8%时,NPQ显著下降。基质的NaCl浓度在0.2%和0.4%时,裸果木叶片PnFv/F0Fv/Fm下降不显著,WUE有所提高,PSII系统可以通过耗散过剩的光能保护光合机构,表现出一定的耐盐性;但盐浓度超过0.6%时,光合生态幅变窄,光合机构受到明显破坏,显著抑制了光合作用能力。

    刈割高度对油莎豆氮代谢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变变, 张凤华, 赵亚光
    2023, 32(2):  84-96.  DOI: 10.11686/cyxb2022061
    摘要 ( 164 )   HTML ( 4)   PDF (3971KB) ( 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晰不同留茬高度对油莎豆氮代谢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揭示氮代谢与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寻求适宜刈割高度。本研究以油莎豆为研究对象,比较6个不同留茬高度:留茬50 cm(R50)、留茬40 cm(R40)、留茬30 cm(R30)、留茬20 cm(R20)、留茬10 cm(R10)和未刈割(CK)下油莎豆株高、叶绿素含量以及氮代谢相关指标和块茎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重度刈割(R10和R20)对植物的物质积累等有抑制作用,中度刈割(R30和R40)则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刈割后R10和R20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受到严重干扰,但R40处理(7,14和21 d)则促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R30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7,14,21和28 d)、谷氨酸合成酶活性(5个时期)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7,21和28 d)均高于其他处理;R40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21和28 d)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1和14 d)均高于其他处理。适宜的刈割高度不仅能利于地上部分再生,通过“源-库”关系的调节,同时还会促进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R30和R40处理的块茎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2366.09和11506.62 kg·hm-2,R40处理的千粒重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597.53 g和27.85%,R30处理的总粒数、单穴粒数、粗蛋白和总糖含量分别为2699 万粒·hm-2、169粒·穴-1、8.01%和18.78%,均最高。相关性分析可知,刈割后5个时期油莎豆叶片中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均与油莎豆地下块茎产量、块茎中粗蛋白和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刈割R30和R40处理较其他处理可以促进油莎豆叶片氮代谢,有利于地下块茎产量和品质改善,故留茬30~40 cm为相对适宜的留茬高度范围。

    长叶红砂钙依赖蛋白激酶RtCDPK16的非生物胁迫应答分析
    张洁, 程凯, 王迎春
    2023, 32(2):  97-109.  DOI: 10.11686/cyxb2022198
    摘要 ( 130 )   HTML ( 1)   PDF (13286KB) ( 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受到逆境刺激后,钙离子结合蛋白能够感知钙信号并将其解码,激活下游靶蛋白,从而引发胁迫应答反应,钙调蛋白激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叶红砂为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特有的珍稀泌盐植物,对干旱、盐碱等环境胁迫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本研究基于转录组数据,克隆了长叶红砂钙调蛋白激酶RtCDPK16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显示,其与拟南芥的同源性为78.46%,与葡萄VvCDPK16同源性最高(80.97%)。基因表达特性分析显示,RtCDPK16在根茎叶中均表达,且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同时其表达水平可被氯化钠(NaCl)/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冷胁迫(cold stress, cold)/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等多种环境胁迫和氯化钙(calcium chloride, CaCl2)显著诱导。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对野生型拟南芥(WT)和过表达拟南芥(OE)株系进行干旱、盐和脱落酸胁迫,发现胁迫处理下OE株系的根长、鲜重和叶绿素含量等表型指标均显著高于WT,表明RtCDPK16的超表达使转基因株系获得了更强的胁迫耐受性;生理生化指标检测显示,胁迫处理下各株系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及脯氨酸(proline, Pro)、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 SS)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均被显著诱导,且超表达株系显著高于WT,而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 H2O2)/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 O2-)的积累量显著低于WT;实时荧光定量(quantitativereal-time, qRT-PCR)检测发现,胁迫条件下OE株系的相关抗氧化酶基因ABA合成和信号途径关键元件基因及脯氨酸合成基因均被显著诱导。以上结果表明,RtCDPK16在拟南芥中的超表达通过调控转基因植物中抗氧化和渗透调节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和酶活性,促进转基因植物的渗透平衡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稳态的维持,进而提高转基因植物的胁迫耐受性,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依赖于ABA信号的途径实现的。

    遮穗和去颖下燕麦穗部特征变化和穗部光合贡献率估算
    魏露萍, 周青平, 刘芳, 林积圳, 詹圆, 汪辉
    2023, 32(2):  110-118.  DOI: 10.11686/cyxb2022238
    摘要 ( 166 )   HTML ( 6)   PDF (1554KB) ( 6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探索提高植物整体光合能力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麦类作物穗部器官等植物非叶绿色器官光合潜力挖掘逐渐得到关注。本研究在成都平原秋播美达、贝勒、莫尼卡、摄政王、泰克和甜燕60等6个品种燕麦,设置遮穗、去颖2个试验处理,比较分析了各品种间穗部特征、穗部光合贡献率、颖片光合贡献率和茎光合物质转移率等差异。结果表明,燕麦穗部器官光合贡献率为28.56%~49.05%,其中甜燕60最高;6个品种燕麦的颖片光合贡献率为11.03%~36.88%,茎光合物质转移率为6.65%~35.81%。燕麦穗部器官对籽实增重表现了较高的光合贡献,当燕麦穗部器官光合受到限制时,燕麦单粒种子重和单穗种子数显著降低,尤其是影响双粒小穗数。

    盐碱胁迫下外源硫化氢对裸燕麦叶片氨基酸代谢过程的影响
    刘建新, 刘瑞瑞, 刘秀丽, 欧晓彬, 贾海燕, 卜婷, 李娜
    2023, 32(2):  119-130.  DOI: 10.11686/cyxb2022044
    摘要 ( 204 )   HTML ( 9)   PDF (5803KB) ( 1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号硫化氢缓解植物盐碱胁迫机理备受关注。为探讨外源硫化氢对盐碱胁迫下植物氨基酸代谢的调控机制,采用盆栽土培试验,以裸燕麦品种‘定莜9号’为材料,设置盆土不添加盐碱和添加3.00 g·kg-1盐碱(摩尔比NaCl︰Na2SO4︰Na2CO3︰NaHCO3=12︰8︰1︰9)与抽穗期叶面喷蒸馏水和喷50 μmol·L-1硫化氢供体硫氢化钠(NaHS)溶液,共4个处理。研究其对叶片中总氨基酸、丙二醛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运用液相色谱和质谱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22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差异氨基酸,解析外源硫化氢对氨基酸代谢途径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在裸燕麦叶片中未检出高半胱氨酸。喷施NaHS溶液对盐碱胁迫下裸燕麦叶片中总氨基酸含量下降的缓解效应不显著,对盐碱胁迫诱导的丙二醛含量的升高和籽粒产量的下降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盐碱胁迫下,喷施NaHS可显著下调裸燕麦叶片中α-酮戊二酸族的鸟氨酸和草酰乙酸族的天冬酰胺含量;显著上调α-酮戊二酸族的谷氨酰胺、脯氨酸、精氨酸和丙酮酸族的亮氨酸及芳香族的酪氨酸含量,对甘氨酸、丝氨酸(3-磷酸甘油酸族)、色氨酸、苯丙氨酸(芳香族)、丙氨酸、缬氨酸(丙酮酸族)、γ-氨基丁酸、组氨酸、谷氨酸(α-酮戊二酸族)、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草酰乙酸族)含量无显著影响。表明外源硫化氢参与盐碱胁迫下裸燕麦氨基酸代谢途径的调控,它能够缓解盐碱胁迫造成的氧化伤害和同化物积累抑制。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耐受性不同的奶牛瘤胃上皮形态及功能差异研究
    张涛, 牟英玉, 亓王盼, 张继友, 毛胜勇
    2023, 32(2):  131-139.  DOI: 10.11686/cyxb2022065
    摘要 ( 172 )   HTML ( 6)   PDF (1636KB) ( 1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试验旨在探究SARA(亚急性瘤胃酸中毒)耐受性不同奶牛的瘤胃上皮形态及其功能差异。选取12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饲喂精粗比为4∶6的日粮,并根据瘤胃pH值的高低,分为SARA易感组(SUS,n=4)和SARA耐受组(TOL,n=4)。瘤胃上皮形态及功能分析结果显示,与TOL组比较,SUS组奶牛瘤胃上皮的棘突层和基底层厚度明显增厚(P<0.05),SUS组奶牛瘤胃上皮组织中参与挥发性脂肪酸(VFA)吸收的PAT1MCT4DRA基因表达量较TOL组显著下调(P<0.05),而H+转运载体NHE1NHE2NHE3和调节胞内pH的vH+ ATPaseNa+/K+ ATPase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对参与调控瘤胃VFA代谢的基因定量结果表明,SUS组PDHA1SREBP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TOL组(P<0.05),而HMGCL-2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此外, SUS组CDK2CDK6Cyclin D1BadCaspase-9等参与瘤胃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TOL组(P<0.05)。结果说明,在相同日粮条件下,SUS组奶牛瘤胃上皮细胞调控游离脂肪酸吸收的基因表达量下调,造成瘤胃上皮对VFA的吸收能力下降,使得瘤胃内VFA累积和pH下降,并导致SUS组奶牛SARA的患病风险增高。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放牧补饲和舍饲肉羊的屠宰与肉质性能比较研究
    彭超, 李自健, 王虎成, 冯强, 沈禹颖
    2023, 32(2):  140-147.  DOI: 10.11686/cyxb2022046
    摘要 ( 187 )   HTML ( 4)   PDF (514KB) ( 10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栽培草地生产系统肉羊舍饲生产利弊共存。本研究通过对比舍饲与放牧补饲条件下的肉羊屠宰及肉质性能,旨在探究肉羊优质高效生产的模式。选取80只体况相当的6月龄育肥小尾寒羊,随机分为两组(全舍饲组和放牧补饲组),每组40只。其中舍饲组(HF)于圈舍内以全混合颗粒饲料饲喂,剩料10%的方式进行饲养。放牧补饲组(GS)白天于红豆草草地进行放牧,夜晚归牧后于圈舍进行补饲,补饲饲料与舍饲组相同。在90 d育肥试验结束后,从每个试验组选取6只接近该组平均体重的试验羊用于屠宰试验。研究发现不同饲养方式下,小尾寒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滴水损失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GS组背最长肌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面积均极显著高于HF组(P<0.01);GS组与HF组相比总不饱和脂肪酸(TUFA)、总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GS组γ-亚麻酸(C18:3n-6)含量高于HF组(P<0.05)。HF组小尾寒羊背最长肌中缬氨酸含量低于GS组(P<0.05),其余氨基酸含量则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相较于全舍饲,放牧补饲可提升小尾寒羊肉营养品质,农区放牧补饲绵羊生产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应进行推广。

    饲粮添加过瘤胃半胱氨酸对育成期梅花鹿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杨乾龙, 魏倩倩, 赵德辉, 郭肖兰, 张铁涛, 王晓旭, 鲍坤, 王凯英
    2023, 32(2):  148-159.  DOI: 10.11686/cyxb2022053
    摘要 ( 144 )   HTML ( 4)   PDF (607KB) ( 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过瘤胃半胱氨酸对育成期梅花鹿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12头7月龄雄性梅花鹿仔鹿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组间体重差异不显著。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额外添加1.25(Ⅱ组)、2.50(Ⅲ组)和5.00 g·kg-1(Ⅳ组)过瘤胃半胱氨酸(有效成分51.70%)的试验饲粮。试验预饲期15 d,正试期112 d。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添加过瘤胃半胱氨酸Ⅲ组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Ⅲ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Ⅰ组相比,添加过瘤胃半胱氨酸各组粗蛋白质、钙和磷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Ⅲ组干物质和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与Ⅰ组相比,添加过瘤胃半胱氨酸Ⅱ组和Ⅲ组甘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各组半胱氨酸、蛋氨酸、丝氨酸、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和脯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4)与Ⅰ组相比,添加过瘤胃半胱氨酸Ⅲ组总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5)与Ⅰ组相比,添加过瘤胃半胱氨酸Ⅲ组过氧化氢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各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6)与Ⅰ组相比,添加过瘤胃半胱氨酸Ⅲ组血清半胱氨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Ⅲ组血清牛磺酸、丝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浓度显著提高(P<0.05)。饲粮中添加过瘤胃半胱氨酸显著提高育成期梅花鹿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料重比,显著提高粗蛋白质、粗脂肪、钙、磷、有机物、干物质和氨基酸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血清总蛋白含量和机体抗氧化功能,显著提高血清牛磺酸、丝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浓度,显著降低血清半胱氨酸浓度。本试验条件下过瘤胃半胱氨酸适宜添加量为2.50 g·kg-1,有效添加量为1.29 g·kg-1

    综合评述
    饲用燕麦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叶雪玲, 甘圳, 万燕, 向达兵, 邬晓勇, 吴琪, 刘长英, 范昱, 邹亮
    2023, 32(2):  160-177.  DOI: 10.11686/cyxb2022263
    摘要 ( 594 )   HTML ( 52)   PDF (857KB) ( 6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燕麦是一种一年生禾本科作物,具有耐瘠薄、耐盐碱、抗旱耐寒、适应性广等特性,可广泛种植于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北纬40°以北的温带地区。同时,燕麦产草量高、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消化率高、适于青贮和调制干草,因此,燕麦是一种粮饲兼用的重要杂粮作物。根据燕麦籽粒是否被麸皮包裹可分为皮燕麦和裸燕麦。目前,我国多种植不带麸皮的裸燕麦,主要用于食用,而国外以种植带麸皮的皮燕麦为主,主要用于饲喂牲畜。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今天,我国的饲用燕麦品种是严重不足的。因此,我国制定并实施了“草牧业”“粮改饲”“引草入田”等系列政策,促进了饲用燕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政策和产业需求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饲用燕麦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对新品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对饲用燕麦的育种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饲草燕麦的:1)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和鉴定评价;2)常规育种的4个发展阶段;3)分子技术在燕麦科研与育种中的利用。基于以上研究的梳理总结,明确当前饲用燕麦的育种需求,分析饲用燕麦育种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我国饲用燕麦育种的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植物外向整流K+通道SKOR研究进展
    任盼盼, 伍国强, 魏明
    2023, 32(2):  178-190.  DOI: 10.11686/cyxb2022078
    摘要 ( 332 )   HTML ( 10)   PDF (1235KB) ( 1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维持K+稳态是植物抵御非生物胁迫的重要策略之一。外向整流K+通道(stelar K+ outward rectifier, SKOR)是一类定位于植物根中柱细胞质膜的 K+外向整流通道。该通道介导细胞质 K+外流以及木质部 K+装载,一方面可以调节细胞内 K+稳态,另一方面通过控制木质部 K+流以维持植物根部和地上部的 K+平衡,在植物响应盐胁迫、干旱胁迫、营养胁迫等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 SKOR功能、调控的研究及其应用对作物生产和抗逆性增强有着重要的意义。对 SKOR的发现、结构与分类、表达调控、生物学功能及其非生物胁迫响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并对该通道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作物品质和抗逆性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中国草地固碳减排研究现状及其建议
    李紫晶, 高翠萍, 王忠武, 韩国栋
    2023, 32(2):  191-200.  DOI: 10.11686/cyxb2022049
    摘要 ( 400 )   HTML ( 31)   PDF (715KB) ( 36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加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逐渐增加,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减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达到新高,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中国草地碳汇资源得天独厚,发展草原碳汇经济成为履行国际承诺、打造碳汇新经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综述中国草地固碳减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草地碳汇和家畜生产减排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草地碳汇、人工草地建设等方面,并提出中国草地固碳减排发展建议,以期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及草地固碳减排的贡献提供理论基础,为推动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两用(粮食和饲料)作物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许留兴, 蒙元燕, 罗昌芬, 祁启望, 郑晋静, 张继王, 刘丽, 张小龙, 唐玉凤, 武丹, 蔡荣靖
    2023, 32(2):  201-209.  DOI: 10.11686/cyxb2022055
    摘要 ( 176 )   HTML ( 6)   PDF (1592KB) ( 2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粮食消费量出现降低和对畜产品需求量出现增加的现象并存,但优质饲料的缺乏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两用(粮用和饲用)作物增加了冬季饲料供应,其已成为一些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农牧交错区)。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两用作物生产和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概述的内容有:1)两用作物的利用背景;2)两用作物的概念;3)代表性地区;4)饲草、籽粒产量和经济收益;5)动物利用和畜产品等。同时,对当前两用作物生产系统中面临的问题和应对举措进行了展望,包括:1)播种时间和播种量的选择;2)放牧或刈割后的氮肥管理;3)作物放牧或刈割的适宜生育期;4)种质资源的选择等。总体而言,两用作物生产管理(包括放牧时间、施氮量、播种量和放牧强度等)不当增加了籽粒产量降低的风险,但基于农业生产系统的综合效益,作物以两用的形式进行生产和利用是有利可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