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6-20
    上一期   
    目录
    2023年6期目录
    2023, 32(6):  0. 
    摘要 ( 104 )   PDF (289KB) ( 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蒙古国草地农业及对我国的启示
    黄治鹏, 黄毅, 杨全俊, 夏超, 张岩
    2023, 32(6):  1-15.  DOI: 10.11686/cyxb2022265
    摘要 ( 477 )   HTML ( 122)   PDF (1778KB) ( 7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蒙古国作为我国北部邻国,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是世界上将草地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本研究基于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从制度变革、草地资源、畜牧产业发展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蒙古国草地农业发展现状,并对比分析了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差异。蒙古国草地农业经历了3次制度改革,自1990年进入了转型后的草地畜牧业时期,至今仍保留草地公有、家畜私有的产权制度。在气候变化、不合理利用、农田和城市扩张以及采矿污染等影响下,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草地生态退化日趋严重。蒙古国五畜结构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区域差异较大,且家畜总量的增长率远高于内蒙古。近年来,蒙古国畜牧业从业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显著,畜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逐步下降,产业发展体系也亟待完善。最后本研究提出蒙古国草地农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并总结了对我国草地农业发展的启示。

    三江源高寒草甸水源涵养功能及土壤理化性质对退化程度的响应
    孙玉, 杨永胜, 何琦, 王军邦, 张秀娟, 李慧婷, 徐兴良, 周华坤, 张宇恒
    2023, 32(6):  16-29.  DOI: 10.11686/cyxb2022291
    摘要 ( 276 )   HTML ( 22)   PDF (3137KB) ( 3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理化性质是衡量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指标,掌握其变化特征对高寒草甸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三江源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作为实验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持水能力、理化性质影响及两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 高寒草甸0~10 cm土层内随退化程度的加剧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呈下降趋势,退化程度对表层0~5 cm土壤的持水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与原生植被相比,重度退化样地0~5 cm土层的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分别显著降低51.99%、56.28%、59.93%(P<0.05)。2)随退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甸0~5 cm土壤全氮、全磷、全碳逐渐下降,全钾无显著变化,与原生植被相比,重度退化样地0~5 cm土层的全碳、全氮、全磷分别显著降低41.95%、65.88%、21.82%(P<0.05) ;在0~10 cm的土层内土壤有机碳、总孔隙度呈下降趋势,土壤pH、容重呈显著增加的趋势。3)通过冗余分析得出,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土壤全氮、毛管孔隙度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其中,与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土壤容重、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毛管孔隙度、土壤全钾与田间持水量无相关关系,两者是决定饱和导水率的因素。说明高寒草甸退化对表层土壤的影响最为显著,加强表层土壤的保护是维持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所在。

    荒漠草原不同年限灌丛引入过程土壤细菌碳源利用特征
    陈彦硕, 马彦平, 王红梅, 赵亚楠, 李志丽, 张振杰
    2023, 32(6):  30-44.  DOI: 10.11686/cyxb2022298
    摘要 ( 232 )   HTML ( 8)   PDF (2698KB) ( 2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不同年限灌丛引入对荒漠草原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利用Biolog-ECO法对封育草地(17 a)和不同年限引入灌丛地(6,15,25 a)0~20 cm土层展开土壤细菌群落的碳源利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荒漠草原不同年限灌丛引入后土壤全碳均有所增加,其中25 a时全碳最高,较封育草地显著增加43.5%(P<0.05),有机碳差异不显著,细菌数量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均在引入25 a最高,蔗糖酶活性随灌丛引入年限增加显著升高。土壤细菌群落随灌丛引入年限延长对碳源利用程度显著增大,平均增幅92.75%~181.73%,且对6类碳源利用能力均高于封育草地,其中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是引入过程中细菌优先利用的3类碳源。灌丛引入也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特别是Shannon-Wiener丰富度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随引入年限延长而增大,且土壤全碳、全氮与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近30 a灌丛引入不仅提高了土壤细菌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程度,也改变了主要碳源利用类型,从草地的氨基酸、聚合物类等转向灌丛地糖类、氨基酸类为主。

    藏沙蒿与多年生禾草混播对西藏沙化草地植被及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刘欢, 董凯, 仁增旺堆, 王敬龙, 刘云飞, 赵桂琴
    2023, 32(6):  45-57.  DOI: 10.11686/cyxb2022356
    摘要 ( 210 )   HTML ( 13)   PDF (4040KB) ( 29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明确青藏高原沙化草地的最佳混播修复草种比例及修复过程中的植被-土壤生态环境效应,本研究在西藏沙化草地构建人工修复试验小区,设置了西藏原生种质藏沙蒿及多年生垂穗披碱草和细茎冰草不同比例混播处理,分别为AG1(4︰1︰2),AG2(4︰2︰1),AG3(5︰1︰1),以未修复沙化裸地为对照(CK),同时以原位条件下天然草地(NG)做比较。种植试验开展3年后,测定植被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同时采用ITS测序技术和FUNGuild功能预测的方法,研究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与未修复沙化土地相比,混播修复3年的各处理可使地上生物量(AGB)和地下生物量(BGB)提高3倍以上,并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WC)、有机质(OM)、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 (P<0.05)。2)AG3处理下土壤真菌多样性最高,真菌群落结构与天然草地最相似。3)各沙化修复处理与NG间土壤中的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存在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结果显示,BGB、AN、AP和pH是影响土壤真菌门水平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与BGB和pH呈正相关,被孢霉门的相对丰度与BGB、AN和AP呈正相关。4)基于FUNGuild功能预测,所有土壤样品中检测出腐生、病理和共生3类营养型和5类交叉营养型功能菌群,其中病理型、腐生型、病理-腐生型、病理-腐生-共生型和共生型为主要的营养型。由此可见,藏沙蒿与多年生禾草垂穗披碱草和细茎冰草混播有提高沙化草地植物生物量的作用,三者按5︰1︰1混播的修复土壤效果最优,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养分和真菌丰富度,从而改变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

    封育对蒿类荒漠草地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李思媛, 崔雨萱, 孙宗玖, 刘慧霞, 冶华薇
    2023, 32(6):  58-70.  DOI: 10.11686/cyxb2022267
    摘要 ( 233 )   HTML ( 13)   PDF (5321KB) ( 2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厘清封育过程中退化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及其关系,对天山北坡新源县、博乐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奇台县封育4~7年的蒿类荒漠草地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进行了分析,并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了SOC与土壤MBC、MBN、MBP及其化学计量比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封育后0~50 cm土层蒿类荒漠草地SOC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15.52%(P<0.05),而土壤MBC、MBN、MBP、MBC/MBN、MBC/MBP、MBN/MBP总体变化不显著。2)SOC与MBC、MBN、MBP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MBC/MBN、MBC/MBP呈负相关,且封育后SOC与MBN/MBP间的关系由显著正相关转为负相关(P<0.01)。3)结构方程分析表明,土壤MBC、MBN、MBP及其计量比对SOC积累的直接解释率为46%,且MBN对土壤有机碳的作用效应最强(P<0.001),封育降低了土壤MBC、MBN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增加了土壤MBP的直接影响。总之,封育4~7年对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不显著,且MBN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的主要因素。

    施磷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产量和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安晓霞, 张盈盈, 马春晖, 李曼, 张前兵
    2023, 32(6):  71-84.  DOI: 10.11686/cyxb2022251
    摘要 ( 243 )   HTML ( 10)   PDF (1430KB) ( 1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施磷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干物质产量、磷含量以及土壤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分析接菌及施磷条件下紫花苜蓿土壤速效磷、全磷与干物质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而阐明接菌及施磷对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及各指标之间关系的影响机制。本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4个施菌水平:单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m,T1)、幼套球囊霉(Ge,T2)、双接菌(Fm×Ge,T3)及未接菌处理(CK,T0),在施菌条件下设置4个施磷水平,分别为:施P2O5 0(P0)、50(P1)、100(P2)、150(P3) mg·kg-1,菌磷互作共16个处理,每个处理10次重复。结果表明:1)相同接菌处理,苜蓿的干物质产量、植株叶片、茎及根部磷含量、土壤pH值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P2处理达到最大值,且施磷处理显著大于未施磷处理(P<0.05)。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苜蓿的磷肥农学效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相同施磷处理,单接菌及双接菌处理苜蓿的干物质产量、植株叶片、茎及根部磷含量、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全磷含量、磷素利用效率及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大于未接菌处理(P<0.05),土壤全磷及速效磷含量均在T3处理达到最大值。双接菌处理下土壤的pH值显著小于未接菌处理(P<0.05),且在T3处理达到最小值。因此,当施磷(P2O5)量为100 mg·kg-1时,混合接种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有效促进苜蓿植株根系对土壤中速效磷的吸收,提高磷素利用效率,进而促进苜蓿干物质产量的形成。

    三种外源物质对低温胁迫下柱花草生理与荧光特性的影响
    张适阳, 刘凤民, 崔均涛, 何磊, 冯月燕, 张伟丽
    2023, 32(6):  85-99.  DOI: 10.11686/cyxb2022322
    摘要 ( 192 )   HTML ( 8)   PDF (851KB) ( 1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不同浓度脱落酸、壳聚糖和水杨酸喷施对低温胁迫下柱花草叶片生理指标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以播种50 d的幼苗为试验材料,叶面喷施法处理后,于光照培养箱中连续进行7 d低温(昼夜温8 ℃/5 ℃),2 d常温(昼夜温28 ℃/25 ℃)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外源物质喷施使低温下柱花草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寒害指数、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继续2 d常温处理后,各项指标有所回升。经300 mg·L-1壳聚糖、0.4 mmol·L-1水杨酸和10 mg·L-1脱落酸处理的植株,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电子传递量子产额(φE0)、性能参数(PIABS)分别显著升高了80.88%~122.57%、119.87%~170.53%和271.77%~580.49%;用于热耗散量子比率(φD0)显著降低了26.39%~37.10%。经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壳聚糖、脱落酸、水杨酸提高柱花草低温耐受性的最佳诱导浓度分别为:300 mg·L-1,10 mg·L-1,0.4 mmol·L-1。在3种外源物质中,300 mg·L-1壳聚糖处理可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光系统Ⅱ(PSⅡ)的活性,减少热耗散,对缓解低温胁迫对柱花草的伤害效果最为显著。

    白三叶耐铝种质筛选及耐铝评价指标分析
    冯华昊, 王涵, 周建祯, 张晗, 唐韬, 彭燕
    2023, 32(6):  100-111.  DOI: 10.11686/cyxb2022275
    摘要 ( 200 )   HTML ( 9)   PDF (2313KB) ( 1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评价西南地区白三叶种质耐铝性强弱,发掘优异材料,试验以采自四川、贵州地区的82份白三叶种质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国审品种‘海法’(Haifa)、‘胡依阿’(Huia)为供试材料,使用水培方法,观测不同种质在铝胁迫(4 mmol·L-1)15 d的生长状况,利用隶属函数法初步筛选耐铝性差异材料。试验进一步通过观测9份初筛种质铝胁迫下的生长及生理变化,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不同种质耐铝得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不同耐铝评价指标贡献率,结合根尖苏木精染色结果,对白三叶种质进行耐铝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铝胁迫可引起供试白三叶株高、根长、干重、绿值、相对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最大光能转化效率及叶片健康指数显著下降(P<0.05);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P<0.05);根尖活性铝含量增加。材料Tr016、Tr056、Tr060、Tr062、Tr077生长指标相对值的隶属函数得分排名靠前;而Tr009、Tr021、Tr040、Tr048、Tr075得分排名靠后。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材料Tr016、Tr060具有较强的耐铝性,而Tr021耐铝性较弱;主成分分析表明,铝胁迫下白三叶相对株高、相对根长和相对干重可作为生长鉴定指标,而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最大光能转化效率、叶片健康指数)及丙二醛含量可作为生理鉴定指标。该研究可为白三叶种质资源苗期耐铝性评价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与基础材料。

    砷(As)胁迫对海滨雀稗As吸收特征及根系形态影响
    陈晓明, 韩东英, 宋桂龙
    2023, 32(6):  112-119.  DOI: 10.11686/cyxb2022266
    摘要 ( 187 )   HTML ( 6)   PDF (1330KB) ( 10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2个砷(As)浓度处理(10、100 mg·kg-1)对海滨雀稗5个部位[茎、新叶、老叶、粗根(D>0.5 mm)、细根(D<0.5 mm)]生长及富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As处理下,海滨雀稗各部位生长均表现为抑制,各部位的耐受性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最明显的是茎,表现出了低耐高不耐的特点,粗根在不同浓度下均表现出了较耐的特点;海滨雀稗各部位As含量表现为细根>粗根>茎>新叶>老叶,且差异显著;根系对As胁迫的响应体现在粗根生长受到促进,细根生长受到抑制,即随着As浓度的增加,D>0.5 mm径级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所占比例逐渐升高,D<0.5 mm径级所占比例下降。

    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豫西旱地小麦土壤酶活性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马嵩科, 霍克, 张冬霞, 张静, 张俊豪, 柴雪茹, 王贺正
    2023, 32(6):  120-133.  DOI: 10.11686/cyxb2022269
    摘要 ( 233 )   HTML ( 17)   PDF (1468KB) ( 1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阐明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变化规律,本试验选用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氮量处理,分别为 0 (N0)、120(N1)、180 (N2)、240(N3)和300 kg·hm-2 (N4),测定了小麦各生育期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蛋白酶活性,并分析计算小麦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回收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较单施氮肥处理提高了土壤酶活性、氮肥利用效率和小麦产量,小麦产量以秸秆还田配施氮肥240 kg·hm-2处理最高,较无秸秆还田不施氮处理增产36.92%。2)土壤酶活性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除拔节期脲酶和蔗糖酶以施氮量180 kg·hm-2时活性最高,其他生育期土壤酶均以施氮量240 kg·hm-2时活性最高。此外,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逐渐下降。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表观回收率先上升后下降,以施氮量180 kg·hm-2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则表现为逐渐降低。4)土壤酶活性与小麦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表观回收率呈正相关。各生育期,除脲酶活性在拔节期与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呈正相关,其他土壤酶活性与之均呈负相关。在豫西旱作区小麦生产中,秸秆还田配施180~240 kg·hm-2氮肥可减少氮肥过量损失、改善土壤环境、实现氮素资源高效利用。

    豌豆土壤中潜在自毒物质的鉴定及自毒效应研究
    马绍英, 陈桂平, 王娜, 马蕾, 连荣芳, 李胜, 张绪成
    2023, 32(6):  134-145.  DOI: 10.11686/cyxb2022388
    摘要 ( 237 )   HTML ( 4)   PDF (4060KB) ( 10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毒作用是引发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明确大田种植豌豆土壤中潜在自毒物质并探究其自毒效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大田种植的2种基因型豌豆(定豌10号、云豌8号)根际土壤中潜在的自毒物质。并通过水培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潜在自毒物质对豌豆(定豌10号、云豌8号)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期为豌豆连作障碍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芥酸酰胺是2种基因型豌豆中共有的潜在自毒物质。0.1 mmol·L-1的芥酸酰胺可促进定豌10号种子的萌发,0.10、0.25、0.50 mmol·L-1的芥酸酰胺均可促进云豌8号种子的萌发。不同浓度芥酸酰胺显著降低了定豌10号植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了丙二醛(MDA)含量。高浓度的芥酸酰胺显著增加了云豌8号MDA含量,降低了脯氨酸(Pro)含量及根系POD活性。生长指标的综合化感效应结果表明,2种基因型豌豆植株的生长均受到抑制,且定豌10号的抑制程度大于云豌8号。说明,芥酸酰胺作为豌豆根际土壤中潜在化感物质,对豌豆种子的萌发具有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对豌豆植株的生长产生抑制效应,且促进与抑制程度因豌豆基因型而异。

    外源IAA作用下草地早熟禾中调控Cd长距离运输的关键基因表达及其代谢通路分析
    崔婷, 王勇, 马晖玲
    2023, 32(6):  146-156.  DOI: 10.11686/cyxb2022276
    摘要 ( 226 )   HTML ( 7)   PDF (2958KB) ( 2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AA)对草地早熟禾中镉(cadmium,Cd)从根系到叶片长距离运输的影响及相关机制,分析IAA作用下草地早熟禾响应Cd胁迫的差异基因及代谢通路。以草地早熟禾为试验材料,在水培条件下,叶面喷施400 nmol·L-1外源IAA并施加600 μmol·L-1 Cd胁迫。进行株高、根长、根系和叶片Cd含量测定及转录组测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验证转录组数据准确性。结果表明,外源施加IAA可促进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株高和根长,抑制Cd从根系向叶片的长距离运输。转录组分析发现,Cd胁迫下共有1294条基因被IAA显著调控。实时荧光定量结果与RNA-Seq表达模式一致。GO富集分析表明,IAA可调控响应高温、低温、Cd离子及病毒的相关基因抵御Cd胁迫,其中分子伴侣蛋白HSP70、激酶MAPK和转录因子MYB46被明显上调。另外,外源IAA可上调谷胱甘肽代谢及木质素合成通路上的基因,可能增加谷胱甘肽合成及细胞壁木质化,进一步增加液泡区隔化和降低Cd进入细胞,从而减少叶片Cd含量。本研究可为IAA信号作用下Cd转运与分配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间关系的影响
    刘彩凤, 段媛媛, 王玲玲, 王乙茉, 郭正刚
    2023, 32(6):  157-166.  DOI: 10.11686/cyxb2022271
    摘要 ( 262 )   HTML ( 7)   PDF (1145KB) ( 2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间的关系,是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维持的关键。高原鼠兔干扰虽被证实能够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含量,但是否影响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甘南和青海湖流域为对象,采用配对设置样地的方法,分析了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干扰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指数、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以及土壤C∶N和C∶P(P<0.05),但没有显著影响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土壤N∶P。高原鼠兔干扰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C∶N间的正相关性(P<0.05),减弱了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土壤C∶P间的正相关性(P<0.01);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C∶P间的关系从高原鼠兔未干扰生境的对数关系转变为干扰生境的二次函数关系(P<0.05),而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土壤N∶P间的关系从高原鼠兔未干扰生境的不显著相关,改变为干扰生境的显著负相关二次函数(P<0.01);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N∶P间的关系从未干扰生境的显著正相关二次函数(P<0.05),变为干扰生境的不显著相关,这确证了高原鼠兔干扰能够改变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间的关系,为全面解释高原鼠兔干扰下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维持提供了基础信息。

    综合评述
    草地草种遥感判别技术研究进展
    黄梦鸽, 王新鸿, 马灵玲, 叶学华, 朱小华, 孔维平, 王宁, 汪琪, 欧阳光洲, 郑青川, 侯晓鑫, 唐伶俐
    2023, 32(6):  167-185.  DOI: 10.11686/cyxb2022278
    摘要 ( 406 )   HTML ( 23)   PDF (1661KB) ( 7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草地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载体,也是中国陆地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遥感技术快速、高效、成本较低,是大范围草原监测的主流技术手段。利用遥感技术对草地草种进行判别是监测草地种群动态和群落更替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发现草地生态环境的变化,为草地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围绕草地草种遥感判别问题,厘清草种判别技术流程,从草种判别主要遥感数据源的特点及其获取技术、重要的草种判别特征及其挖掘技术,以及目前常用的草种判别方法与模型等3个方面介绍了最新研究进展及技术难点。本研究认为,高光谱、激光雷达遥感及其融合技术在草种遥感判别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多维特征深度挖掘及互补特征有效结合可提升草种判别准确率。本研究指出了当前草种遥感判别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通过遥感技术实现草地草种的精确判别提出了展望,为全面了解草地草种遥感识别领域和深入开展草种判别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

    干旱胁迫下多胺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及其作用
    王文娟, 师尚礼, 何龙, 武蓓, 刘旵旵
    2023, 32(6):  186-202.  DOI: 10.11686/cyxb2022303
    摘要 ( 508 )   HTML ( 12)   PDF (2273KB) ( 4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胁迫是造成作物减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多胺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强烈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脂肪族含氮碱,参与植物器官发生、胚胎发生、花芽分化、叶片衰老、花粉管生长、果实发育和成熟等生理过程,且在植物遭受干旱胁迫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多胺的合成和分解代谢、多胺在非生物胁迫下的功能、干旱胁迫下多胺积累的物种差异和品种差异、利用外源添加和转基因方法阐明多胺在生理水平上通过提高植物生长发育、光合能力、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和抗氧化能力增强植物抗旱性,以及多胺在分子水平上参与植物干旱胁迫期间信号转导进行了综述。

    草原调查、监测与评价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张雅娴, 樊江文, 王穗子, 张海燕
    2023, 32(6):  203-213.  DOI: 10.11686/cyxb2022273
    摘要 ( 241 )   HTML ( 10)   PDF (686KB) ( 3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草原调查、监测与评价是掌握草原资源现状和发展动态的首要基础工作。我国的草原调查、监测与评价体系基础薄弱、更新慢、发展滞后,使得我国草原资源底数不清,趋势不明,无法满足草原精细化管理需求。我国草原监管正处于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期,总结和分析国际草原大国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的草原调查、监测与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将有利于我国草原监管能力的提升。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际草原大国在草原调查、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以期为我国草原监管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国际经验表明,开展多时间尺度精细监测、设置丰富的监测指标、研发和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设固定观测网络、开发数据集成管理平台、发展数据传播共享机制、扩大成果应用范围、组建专业技术队伍、鼓励公众参与等做法,更能满足当前多元利益主体间多目标、精细化草原管理需求,值得我国草原监管工作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