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2-20
    目录
    2021年2期目录
    2021, 30(2):  0. 
    摘要 ( 106 )   PDF (801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1982-2015年蒙古国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杜佳梦, 包刚, 佟斯琴, 黄晓君, 温都日娜, 美丽, 包玉海
    2021, 30(2):  1-13.  DOI: 10.11686/cyxb2020311
    摘要 ( 892 )   HTML ( 72)   PDF (4783KB) ( 9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1982-2015年间GIMMS NDVI3g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性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从不同时空尺度上分析蒙古国植被NDVI空间格局、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过去34年间蒙古国生长季平均NDVI在空间上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具有显著的纬度地带性分布特征,并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生长季NDVI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1982-1994年和2007-2015年间呈显著增加趋势,而1994-2007年间呈显著下降。从34年的观测尺度看,NDVI以每年0.0005的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其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关系较密切,两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74。在空间分布上,植被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大湖盆地、杭爱山脉、戈壁阿尔泰山脉和北部森林区,其对气候的响应因季节和地区而异。从季节上看,总体上3个季节NDVI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NDVI波动与生长季的波动一致,主要受降水量的控制,其主要原因为夏季生产力占全年生产力的比重较高有关。春季和秋季NDVI对温度的响应明显。残差分析表明,人类活动是蒙古国植被NDVI变化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蒙古国西部高山地区和中部草原地区),植被NDVI的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

    我国草地生态恢复对不同因素响应的Meta分析
    蒋翔, 马建霞
    2021, 30(2):  14-31.  DOI: 10.11686/cyxb2020112
    摘要 ( 420 )   HTML ( 33)   PDF (5214KB) ( 4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草地覆盖了大于40%的陆地面积,其生态退化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近年来在各个地区采取了一系列草地恢复措施,但是具体的恢复效果无从得知。从论文数据库中收集整理关于中国草地恢复的中英文文献共86篇用于Meta分析,对中国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恢复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估。通过亚组分析,分别得到了恢复时间、恢复方法、恢复地区、草地类型和草地退化程度对恢复效果的响应,以及各生态类型对草地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恢复措施使得退化草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恢复时间对恢复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恢复时间越长恢复效果越好;主动的人工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草地的恢复速度,但是自然恢复才能使草地恢复到接近退化前的状态;在不同的生态区域中,湿润地区草地的恢复效果相对更好;温性草地的恢复效果总体好于高寒草地;经过恢复后的中度退化草地与恢复前相比改善效果最为明显;在草地的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都能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恢复速度快于生态系统服务。

    培肥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CO2排放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王晓娇, 蔡立群, 齐鹏, 王雅芝, 陈晓龙, 武均, 张仁陟
    2021, 30(2):  32-45.  DOI: 10.11686/cyxb2020226
    摘要 ( 342 )   HTML ( 16)   PDF (2793KB) ( 2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阐明长期有机物料施肥下土壤CO2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对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固碳减排及施肥模式选择的影响尤为重要。基于2012年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区的长期定位试验,通过不施肥(CK)、氮肥(NF)、有机肥(OM)、秸秆(ST)、有机肥结合无机肥(OMNF)5个处理,测定并计算了2018年不同施肥措施下全年土壤CO2排放、作物碳排放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0~30 cm土壤温度、水分、微生物量碳氮、易氧化有机碳、蔗糖酶、脲酶与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不施肥相比,秸秆、有机结合无机肥和有机肥处理使生育期土壤CO2排放平均速率提高了42.72%、30.82%和29.79%,秸秆、有机肥处理分别使生育期土壤CO2排放量显著提高36.35%、32.45%(P<0.05),有机结合无机肥处理使碳排放效率显著降低41.10%(P<0.05);2)有机物料处理均能显著提高0~5 cm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蔗糖酶活性和碳库管理指数,相比不施肥和氮肥处理,有机结合无机肥处理分别使0~30 cm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提高127.41%,99.33%(P<0.05);3)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环境因子对土壤CO2排放速率的总解释度为53%,对土壤CO2排放速率总效应较大的影响因素包括土壤温度(2.36)、微生物量碳(1.59)和土壤水分(1.18),且均间接地影响着土壤CO2排放速率,土壤温度促进了微生物量碳和蔗糖酶活性的提高,微生物量碳促进了微生物量氮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增加。综合来看,有机结合无机肥处理可以提升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保持微生物活性,增加作物产量,降低土壤碳排放效率,是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比较适宜的农田培肥措施。

    黄河源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建植年限的响应
    孙华方, 李希来, 金立群, 李成一, 张静
    2021, 30(2):  46-58.  DOI: 10.11686/cyxb2020105
    摘要 ( 304 )   HTML ( 12)   PDF (2912KB) ( 2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选择青海省玛沁县不同建植年限高寒人工草地(18,14,11,4和1年),通过调查人工草地表层(0~5 cm)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旨在探讨高寒地区人工草地不同建植年限对表层土壤微生物变化特征以及植被的影响。主要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草地建植年限的增长,表层(0~5 cm)土壤微生物OTUs数量逐渐增加,但原核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除Simpson指数外)均显著大于真核微生物(P<0.05)。各年限人工草地原核优势微生物种类相同,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真核优势微生物种类也相同,分别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Knufia属,且各建植年限间优势微生物丰度有较大差异。分析人工草地植被特征与微生物关系发现:原核微生物OTUs数量与植被多样性关系密切(P<0.01),真核微生物OTUs数量与植被总盖度、生物土壤结皮(BSCs)盖度极显著相关(P<0.01);真核优势微生物丰度与部分植被特征如植被多样性指数等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因此,人工草地的恢复演替有利于促进微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但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恢复需要的时间会更长。

    民勤退耕区次生草地土壤特性研究
    宋达成, 王理德, 吴昊, 吴春荣, 赵赫然, 韩生慧, 胥宝一
    2021, 30(2):  59-68.  DOI: 10.11686/cyxb2020129
    摘要 ( 287 )   HTML ( 11)   PDF (2662KB) ( 1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不同年限对退耕区次生草地土壤理化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以民勤绿洲退耕区不同退耕年限次生草地(1、2、8、13、20年)为研究对象,并将耕地作为对照,采用时空互代法测定和分析土壤理化性质(pH、含水率、砂粒含量、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土壤三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变化特征及其三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最高,放线菌次之,真菌最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砂粒含量、全氮、速效钾、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土壤微生物量磷等指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土壤含水率、速效磷、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不同退耕年限对土壤pH值及真菌含量影响不显著。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退耕8年之前是民勤退耕区次生草地治理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土壤pH值变化对3种草原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张静静, 刘尊驰, 鄢创, 王云霞, 刘凯, 时新荣, 袁志友
    2021, 30(2):  69-81.  DOI: 10.11686/cyxb2020108
    摘要 ( 685 )   HTML ( 33)   PDF (1938KB) ( 4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酸碱性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土壤pH值的升高和降低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分布及转化情况,进而影响群落组成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pH值,而不同草原类型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pH值变化的响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土壤酸碱性不同的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3种草原类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酸碱添加试验改变土壤pH值,研究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应变化。结果表明:1)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0~10 cm土层的土壤pH值显著高于草甸草原,3种草原类型10~30 cm土层的土壤pH值无显著差异;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以及土壤碳氮比、氮磷比和碳磷比均低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除土壤全磷外均存在显著差异;典型草原的土壤全氮在10~30 cm土层显著高于草甸草原;草甸草原0~10 cm土层的碳氮比显著高于典型草原。2)对于0~10 cm土层而言,酸添加显著增加了荒漠草原的土壤有机碳、碳氮比和碳磷比;碱添加显著降低了荒漠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和氮磷比以及典型草原的土壤全氮和全磷,升高了荒漠草原的土壤碳磷比。对于10~30 cm而言,碱添加升高了荒漠草原的土壤碳氮比,降低了典型草原的全氮和氮磷比以及草甸草原的碳磷比。3)荒漠草原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全氮、碳磷比和氮磷比均与土壤pH值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pH值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说明,不同草原受土壤pH值改变的影响表现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且表层土壤相比下层土壤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酸碱添加对不同草原类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了生态系统对土壤pH值改变的短期响应。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引起的土壤pH值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草原生态系统在土壤退化后的恢复重建中应合理调节土壤pH值,以保证土壤养分元素的平衡及循环过程。

    模拟干旱对藏北高寒草甸植物物候期和生产力的影响
    罗文蓉, 胡国铮, 干珠扎布, 高清竹, 李岩, 葛怡情, 李钰, 何世丞, 旦久罗布
    2021, 30(2):  82-92.  DOI: 10.11686/cyxb2020099
    摘要 ( 337 )   HTML ( 16)   PDF (1817KB) ( 2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生长季不同时期干旱事件对高寒草甸植物物候期和生产力的影响,采用截雨棚于藏北高寒草甸生长季前期和后期进行为期2年(2016-2017年)的截雨试验。结果表明:1)植物物候期对不同时期干旱处理响应不同,高寒草甸关键物种植物物候期对生长季前期干旱(SE)响应较为敏感,SE会导致植物返青期大幅推迟,生长季长度和繁殖期明显缩短(P<0.05),而生长季后期干旱(SL)对植物物候期无显著影响;2)群落和各功能类群的生物量在不同时期干旱处理下均显著降低,总生物量较对照样地下降幅度最大,达62.9%(P<0.05),群落高度和盖度受到干旱不同程度的抑制,而不同功能类群的响应存在差异;3)群落高度、生物量与生长季长度和繁殖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高寒草甸植被生产力对干旱的响应受物候期的调控,物候期主要通过影响植株高度调控群落生产力,而不同功能类群植物对干旱事件的差异化响应,指示着干旱事件增多和加剧将导致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的改变。

    盐碱土施用硅钙渣对披碱草生长的影响及机制
    范朕连, 贾阳杰, 范远, 宋慧平, 冯政君
    2021, 30(2):  93-101.  DOI: 10.11686/cyxb2020319
    摘要 ( 275 )   HTML ( 12)   PDF (1852KB) ( 1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碱土的改良和利用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脱硫石膏是常见的盐碱土改良剂之一。硅钙渣是粉煤灰提铝的副产物,富含钙和硅等有益于抗盐碱的元素,经烟气脱硫后性质与脱硫石膏相似,有应用于盐碱地改良的潜力。采用盆栽试验,探究盐碱土施用硅钙渣(硅钙渣施用量为0、10、25、50 g·kg-1,以50 g·kg-1脱硫石膏处理作为参照)对披碱草生长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施用硅钙渣后的披碱草单株生物量增加0.4~1.6 倍,总生物量增加2.8~6.8倍,根长增加3.16%~40.21%,株高增加9.07%~17.35%,以50 g· kg-1的添加量效果最好。硅钙渣改善披碱草在盐碱土上生长的主要机制为:1)硅钙渣显著降低土壤pH并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2)硅钙渣促进了披碱草对钙(Ca)、硅(Si)等有益于抗盐碱元素的吸收,提高了植物的抗盐碱能力;3)施用硅钙渣后披碱草富钾拒钠的过程得到加强,细胞内 K/Na 提高,渗透压得到改善,减轻了盐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综上,硅钙渣可有效改良盐碱土性质并促进披碱草的生长,为我国北方地区硅钙渣等煤基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及盐碱土的改良提供了借鉴。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沙栢平, 谢应忠, 高雪芹, 蔡伟, 伏兵哲
    2021, 30(2):  102-114.  DOI: 10.11686/cyxb2020095
    摘要 ( 338 )   HTML ( 11)   PDF (6962KB) ( 1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滴灌条件下水肥互作模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设置4个水分梯度(W1、W2、W3、W4)和5个肥料梯度(F1、F2、F3、F4、F5),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对水肥耦合条件下苜蓿生长性能、干草产量及品质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灌水施肥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株高、生长速度和分枝数,促进干草产量的形成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增大灌水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减小,偏肥料生产力先增加后减小;增大施肥量,偏肥料生产力减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先增加后减小。通过灰色关联度和模糊相似优先比评价分析可知,株高、生长速度和二级分枝数对干草产量的贡献较大,一级分枝数和叶茎比对干草产量的贡献较小;W3F2的水肥模式能够获得较高的干草产量(19831.83 kg·hm-2)和蛋白含量(19.27%),还有利于提高灌溉水分利用效率(3.8 kg·m-3)和肥料偏生产力(146.9 kg·kg-1)。回归寻优模型表明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生产最适宜的水肥范围为:灌水量6000~6500 m3· hm-2,施肥量为250~320 kg· hm-2

    不同入侵程度喜旱莲子草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共存种银花苋的比较
    王桔红, 许泽璇, 陈文, 朱慧, 黄龙军, 李佳维
    2021, 30(2):  115-123.  DOI: 10.11686/cyxb2020286
    摘要 ( 265 )   HTML ( 6)   PDF (1369KB) ( 27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来种入侵使入侵地物种多样性水平下降、生态系统稳定遭到破坏。通过测定不同入侵程度的喜旱莲子草根茎叶以及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探查喜旱莲子草各器官化学元素含量及比率的变化;同时,对喜旱莲子草与共存种银花苋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比较,以揭示喜旱莲子草的营养策略及其成功入侵机制。结果表明:1)随喜旱莲子草的入侵,其生境土壤元素含量增加;土壤速效磷(AP)含量为重度入侵>中度和轻度入侵地,高营养生境尤其是高AP生境有益于喜旱莲子草的快速生长和扩张;2)3种程度入侵的喜旱莲子草各器官N、P含量均为叶>根和茎,植物将更多的N、P元素分配到叶。3)喜旱莲子草各器官N含量、叶P含量均显著大于银花苋,显示其对土壤N、P有较强的吸收和利用率;4)银花苋各器官C∶N值显著大于3种入侵程度的喜旱莲子草各器官;3种入侵程度的喜旱莲子草叶N∶P值显著小于银花苋叶,银花苋根N∶P值、茎N∶P值显著小于3种入侵程度的喜旱莲子草。喜旱莲子草通过对资源的吸收和利用以及地上部分的快速生长增大竞争力,而共存种银花苋主要通过地下部分的快速生长增大竞争力。

    不同种衣剂配方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佟莉蓉, 倪顺刚, 周亚楠, 王娟, 夏方山
    2021, 30(2):  124-134.  DOI: 10.11686/cyxb2020357
    摘要 ( 402 )   HTML ( 10)   PDF (3781KB) ( 2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原来的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包衣配方研究基础上,选用杀菌剂(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保水剂(SAP,高吸水性树脂)、填充材料(玉米秸秆粉)等包衣材料对“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进行包衣,研究不同配方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发芽和出苗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药种比1∶60的多菌灵可以有效解决种子萌发时发霉腐烂、失去种子活力的问题;以不同浓度的SAP作为包衣配方中的保水剂,其中以5%的SAP效果最佳,该浓度下有效地保持住了水分,且各项萌发指标最高,种子活力最强,同时在温室出苗试验中有较高的出苗率、成苗率及出苗数/成苗数,表现出较好的出苗特性;在包衣配方中加入不同粗细程度的玉米秸秆粉,其中细级玉米秸秆粉(过75 μm孔径)有较好的萌发状况,并且促进了幼苗生物量的累积。最后将包衣后的种子进行质量检验,研究发现,制成的包衣种子千粒重为裸种的2.3倍,种球直径接近裸种的2倍,并且有较高的含籽率、单籽率和合格率,更适合工业生产和机械播种。

    NaHS引发提高裸燕麦种子活力的生理机制
    刘建新, 刘瑞瑞, 贾海燕, 卜婷, 李娜
    2021, 30(2):  135-142.  DOI: 10.11686/cyxb2020127
    摘要 ( 320 )   HTML ( 5)   PDF (833KB) ( 1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硫化氢(H2S)信号在作物种子萌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外源H2S供体NaHS引发提高作物种子活力的作用及其生理机制,以裸燕麦种子为材料,分别用不同浓度NaHS (0、50、100、200、400、800、1600 μmol·L-1)引发18 h和800 μmol·L-1 NaHS引发不同时间(6、9、12、15、18、21 h),分析其发芽势(GP)、发芽率(GR)、发芽指数(GI)、活力指数(VI)和幼苗干重(DW)的变化,以确定适宜的NaHS引发浓度和引发时间。以未引发种子为对照(CK),同时设置H2O引发,研究800 μmol·L-1 NaHS引发18 h对种子H2S产生、贮藏物质含量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800 μmol·L-1 NaHS引发18 h可显著提高裸燕麦种子的GP、GR、GI和VI,但对DW的影响不大。NaHS引发对种子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及ASA/DHA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H2S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及细胞色素氧化酶(COX)、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比CK提高了113.5%、14.4%、103.3%、6.1%、112.0%和120.5%;降低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及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丙二醛、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GSH/GSSG和质膜相对透性,分别下降了39.8%、53.6%、34.7%、36.1%、37.6%、29.2%、38.1%和11.9%。由此表明,NaHS引发可能通过提高种子H2S含量,从而调控抗氧化系统和激活COX活性,降低活性氧对质膜的损伤,增强细胞有氧呼吸代谢,提高裸燕麦种子活力。

    巨菌草幼叶及根转录组功能基因测序及分析
    周晶, 陈思齐, 史文娇, 阳伏林, 林辉, 林占熺
    2021, 30(2):  143-155.  DOI: 10.11686/cyxb2020326
    摘要 ( 415 )   HTML ( 38)   PDF (2998KB) ( 2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巨菌草生物量巨大,根系发达,是一种理想的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禾本科C4植物。为了探讨巨菌草转录组信息,对其幼叶、根样本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经组装拼接共获得210806个转录本(transcripts)和150336条单基因簇(unigene),平均长度分别为760和642 bp。将获得的unigene与通用公共数据库进行比对,共有88765条unigene获得了基因注释。通过将巨菌草幼叶与根进行比较,共鉴定到5735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上调3435个,下调2300个。对DEGs做GO功能分析,上调DEGs主要集中在电子传递,碳水化合物代谢,金属离子结合等过程,下调DEGs则与代谢过程,催化活性,小分子代谢过程等相关。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共得到120条代谢通路,其中参与光合生物的固碳作用通路DEGs富集程度最高;参与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通路的DEGs数目最多。对DEGs转录因子分析显示,bHLH和WRKY是调控叶、根差异表达的主要转录因子。研究结果极大地丰富了巨菌草转录组信息,为今后巨菌草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同时为巨菌草品种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日粮不同NDF/NFC水平对周岁后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瘤胃发酵特征和甲烷排放的影响
    董利锋, 杨修竹, 高彦华, 李斌昌, 王贝, 刁其玉
    2021, 30(2):  156-165.  DOI: 10.11686/cyxb2020117
    摘要 ( 389 )   HTML ( 16)   PDF (2329KB) ( 2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试验研究了日粮中不同中性洗涤纤维/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DF/NFC)水平对周岁后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瘤胃发酵特征及甲烷产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甲烷排放预测模型,旨在获得我国生产模型下的甲烷排放规律和甲烷转化因子,为提高奶牛能量利用效率、建立国家或区域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探索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将45头体况良好,平均为15月龄的荷斯坦后备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头牛:低日粮NDF/NFC组(NDF/NFC=0.60)、中日粮NDF/NFC组(NDF/NFC=0.75)和高日粮NDF/NFC组(NDF/NFC=0.90),试验期为70 d,包括14 d的预饲期和56 d的正试期。结果表明:1)提高日粮NDF/NFC水平显著降低了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有机物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干物质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P<0.05);2)提高日粮NDF/NFC水平显著增加了瘤胃内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乙酸的相对含量和乙酸/丙酸比例(P<0.05),显著降低了丙酸的相对含量(P<0.05);3)随着日粮NDF/NFC水平的提高,瘤胃甲烷和甲烷能产量、甲烷/代谢体重、甲烷/干物质采食量、甲烷/有机物采食量、甲烷/中性洗涤纤维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甲烷转化因子也随着日粮NDF/NFC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4)基于体重、采食量、营养物质含量和NDF/NFC分别建立了甲烷预测模型,其中基于干物质采食量和中性洗涤纤维采食量建立的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最高(R2=0.77)。因此,提高日粮中NDF/NFC水平可显著降低周岁后荷斯坦奶牛的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瘤胃内丙酸的相对含量,可显著提高瘤胃甲烷产量和甲烷转化因子。

    子午岭黑山羊与辽宁绒山羊产肉性能、肉品质、肌肉营养成分和脂肪酸含量比较
    王继卿, 沈继源, 刘秀, 李少斌, 罗玉柱, 赵孟丽, 郝志云, 柯娜, 宋宜泽, 乔莉蓉
    2021, 30(2):  166-177.  DOI: 10.11686/cyxb2020199
    摘要 ( 345 )   HTML ( 11)   PDF (971KB) ( 2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0年,甘肃省庆阳市开始引入辽宁绒山羊对子午岭黑山羊进行杂交改良,但目前尚不清楚2个品种在脂肪酸含量、肌肉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杂交改良效果。试验旨在分析两个绒山羊品种的产肉性能、肉品质、肌肉营养成分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为绒山羊的杂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9月龄的子午岭黑山羊和辽宁绒山羊公羊各5只,测定其屠宰性能以及背最长肌、前腿肌和后腿肌处的肉品质、脂肪酸含量和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子午岭黑山羊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眼肌面积、GR值、剪切力和滴水损失低于辽宁绒山羊(P<0.05),但其肌肉的平均亮度值、色度值、pH1和pH24高于辽宁绒山羊(P<0.01)。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子午岭黑山羊肌肉的水分和粗灰分含量高于辽宁绒山羊(P<0.05),但肌内脂肪和粗蛋白含量低于辽宁绒山羊。在2个山羊品种的肌肉中均检测到11 种饱和脂肪酸(SFA,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10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以亚油酸和顺-11,14-二十碳二烯酸为主)和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以油酸为主),子午岭黑山羊肉中的SFA、PUFA、n-3 PUFA、n-6 PUFA含量和PUFA/SFA值均高于辽宁绒山羊(P<0.01),但MUFA含量低于辽宁绒山羊(P<0.01)。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有更高的产肉力,但子午岭黑山羊肌肉品质和营养成分更佳,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更符合人类健康膳食标准。

    综合评述
    明清时期苜蓿的地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刘爽, 惠富平
    2021, 30(2):  178-189.  DOI: 10.11686/cyxb2020120
    摘要 ( 299 )   HTML ( 7)   PDF (1920KB) ( 4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对中国古籍库与中国方志库中的苜蓿记载的考察,发现苜蓿名实的流变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面貌。即古籍记载中苜蓿名实相对单一明了,对苜蓿花色的指向比较明晰;方志中则比较复杂,出现了大量苜蓿异名,常与其他植物相混淆。其名实的流变实际上是苜蓿在中国传播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对各地方志中的苜蓿记载次数进行计量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明清时期的苜蓿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江淮等地,在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西南边疆等地也有一定分布。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分布格局的成因:首先,明清卫所的设置与变迁使得苜蓿作为军马草料成为卫所屯田中不可或缺的经营项目,在边疆地区、漕运沿线深入传播;其次,明清灾区社会的形成促发了苜蓿的广植与利用,苜蓿成为贫苦农家的“救荒奇菜”和贫困城邑的“备荒良品”;最后,苜蓿栽培技术的简易与传统蔬类成法的套用,使得苜蓿能够持续、长久、便捷地在中国传播。在清中叶后,采用苜蓿治理盐碱地已经在河北、山东普遍实施,其与其他作物的轮作原理与方法也已经颇为成熟。总之,与苜蓿相关的农艺技术已经形成体系,苜蓿的本土化和农耕化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加深。

    重新定义我国《草原法》中的“草原”
    赵安
    2021, 30(2):  190-198.  DOI: 10.11686/cyxb2020135
    摘要 ( 475 )   HTML ( 15)   PDF (889KB) ( 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现行《草原法》对草原的定义为“本法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梳理了植物学阶段、生态学阶段、生态系统阶段、人类生态学阶段等不同历史阶段对草原的不同定义,认为现行《草原法》中对草原的定义在生态学和法学中都已经过于陈旧和狭窄。“草原”至少应该是指“天然草原、人工草地,以及包含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在内的草地生态系统。”但这需要突破传统法理学中的法律关系,即将“人与自然(准人类)”的关系上升为新的法律关系,指出从“生态系统管理立法”理论的视角,重新审定《草原法》法学指导思想已经成为必要。

    早期营养干预对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区系发育的影响
    张剑搏, 丁考仁青, 梁泽毅, Anum-aliAhmad, 杜梅, 郑娟善, 丁学智
    2021, 30(2):  199-211.  DOI: 10.11686/cyxb2020102
    摘要 ( 383 )   HTML ( 16)   PDF (2525KB) ( 37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常稳定的瘤胃微生物区系是反刍动物瘤胃健康的重要指标,且在瘤胃结构形态发育、微生物定植模式、免疫功能调节及抵御外源致病因子侵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积极作用。最近研究表明,新生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组成相对单一,但随着早期瘤胃发育过程中不同微生物群落相继开始定植并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此时的营养干预可能会形成特定的微生物群落组合并产生持久影响,这为进一步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提供了更好的长期策略。本研究主要从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早期营养干预对瘤胃微生态系统发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探索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形态及功能发育、寻找影响早期瘤胃微生物群落定植的因素及最佳调控“窗口期”的选择,并对宿主与微生物群落间的免疫互作进行简要剖析,以期为通过早期营养干预调控瘤胃微生物区系,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来应对全球畜牧业挑战,并为提高秸秆纤维利用率及抑制甲烷排放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简报
    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熊梅, 乔荠瑢, 杨阳, 张峰, 郑佳华, 吴建新, 赵萌莉
    2021, 30(2):  212-219.  DOI: 10.11686/cyxb2020116
    摘要 ( 230 )   HTML ( 11)   PDF (1440KB) ( 16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荒漠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载畜率(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对短花针茅与其对应土壤(0~20 cm和20~40 cm)碳(C)、氮(N)、磷(P)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对短花针茅N、P及C∶N∶P化学计量比没有显著影响,但C含量随载畜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除表层土壤C∶N外,载畜率对两层土壤的N、P及C∶N∶P化学计量比有显著的影响(P<0.05),这些差异主要由土壤N和P的变化决定,但不同土层下载畜率间的化学计量特征没有一致的变化规律;整体上看短花针茅化学计量特征不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的影响,放牧具有降低短花针茅P和土壤C的作用,但这种作用随载畜率的增加而降低。相比不放牧处理,重度放牧完全改变了土壤N、P、C∶N和短花针茅C、C∶N特征,而土层深度的加深对MG处理下的土壤P、N∶P和C∶P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