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3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4-08-20
    上一期   
    研究论文
    宁夏干旱风沙区荒漠草原不同退化阶段植被土壤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
    曹颖, 聂明鹤, 沈艳, 胡艳, 马登宝, 李东, 候腾思, 方鹏, 王学琴
    2024, 33(8):  1-14.  DOI: 10.11686/cyxb2023342
    摘要 ( 184 )   HTML ( 68)   PDF (5373KB) ( 2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深入了解荒漠草原不同退化阶段植被与土壤变化,探究荒漠草原不同退化阶段土壤性质与植被特征的关系,本研究以宁夏干旱风沙区荒漠草原为对象,比较了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个退化阶段下草地植被和土壤性状,分析了草地退化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的关系。结果表明:随草地退化程度增加,草地优势种由多年生豆科、禾本科逐渐转变为一年生杂类草;不同草地植物功能群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随着退化加剧变化并不相同(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全碳、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黏粒含量显著降低,但容重显著增加。冗余分析发现,荒漠草原植被特征与土壤因子密切相关,不同退化阶段影响草地植被特征的土壤性质不同。未退化阶段,草地的植被特征受全碳含量极显著影响,中度退化阶段,草地的植被特征受容重含量极显著影响,重度退化阶段,草地的植被特征受速效氮含量极显著影响(P<0.01)。通过改善植被进而影响土壤或者补充土壤养分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草地恢复策略。

    柠条平茬对荒漠草原土壤水分特征及水量平衡的影响
    候腾思, 沈艳, 马红彬, 方鹏, 曹颖
    2024, 33(8):  15-24.  DOI: 10.11686/cyxb2023360
    摘要 ( 112 )   HTML ( 19)   PDF (3202KB) ( 1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茬是荒漠草原人工柠条优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探究柠条平茬方式对土壤水分特征及水量平衡的影响,可为研究区柠条的合理平茬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宁夏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林为对象,设置未平茬(WP)、隔1带平茬1带(G1P1)、隔3带平茬3带(G3P3)、隔5带平茬5带(G5P5)4种平茬方式,分析不同平茬方式对土壤水分和水分平衡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 G3P3处理土壤含水量最高,0~200 cm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2) 与未种植柠条天然草地相比,WP、G1P1、G3P3和G5P5处理均有一定程度的土壤水分亏缺,其中G3P3处理水分亏缺指数最低,减缓了土壤水分消耗;3) 受环境和平茬方式的影响,4种平茬方式植被蒸腾量表现为G3P3<G1P1<G5P5<WP,棵间蒸散量表现为G3P3<G1P1<WP<G5P5,G3P3的蒸散量与降水量的比值最小。基于土壤水分和水量平衡特征方面,G3P3处理更有利于种植柠条林的荒漠草原水分保持和水量平衡。

    根系分隔方式对燕麦/豌豆间作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及根系性状的影响
    杜文盼, 赵桂琴, 柴继宽, 杨莉, 张建贵, 史怡超, 张官禄
    2024, 33(8):  25-36.  DOI: 10.11686/cyxb2023370
    摘要 ( 145 )   HTML ( 18)   PDF (2934KB) ( 1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燕麦/豌豆间作系统中根系分隔对地上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设燕麦单作、豌豆单作、燕麦豌豆间作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和塑料膜分隔共5个处理,分析了燕麦/豌豆间作后株高、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和根系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塑料膜分隔处理降低了燕麦株高和间作地上生物量,其土地当量比小于1,而尼龙网分隔、不分隔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间作优势明显。塑料膜分隔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降低了14.75%~78.53%,有效磷含量降低了9.31%~29.73%,土壤全氮含量在拔节和开花期的根系分隔处理中无显著变化(P>0.05),灌浆期塑料膜分隔较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分别降低了22.16%和18.38%,成熟期不分隔处理较塑料膜分隔高10.83%(P<0.05)。对豌豆而言,塑料膜分隔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不分隔和尼龙网分隔。此外,不分隔处理的燕麦根长较尼龙网分隔、单作和塑料膜分隔分别增加了43.03%、59.02%和96.38%;根表面积分别增大了14.84%、30.20%和45.55%;根体积分别增加了17.37%、38.15%和106.15%。由此可见,燕麦/豌豆间作显著影响了作物的根系性状,使根系对土壤养分的竞争力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地上生物量;根系互作越紧密,燕麦和豌豆的地上生物量越高;根系无互作的塑料膜分隔导致燕麦根系生长较差,土壤养分含量较低,间作生物量较低。

    牲畜饲养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以宁夏为例
    张聪, 王娅, 周立华, 裴孝东, 李军豪, 石贵
    2024, 33(8):  37-49.  DOI: 10.11686/cyxb2023368
    摘要 ( 99 )   HTML ( 14)   PDF (3053KB) ( 1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对于经济、环境以及食物安全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畜牧业总产出呈不断增长态势,但仍处于“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困境之中。本研究以牲畜饲养结构为对象,探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对畜牧业合理布局以及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价值。首先分析了宁夏牲畜有效饲养量及饲养结构在1978-2020年间的时间分布特征,然后基于变异系数法和标准差椭圆方法测度了牲畜饲养结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牲畜饲养结构空间分异性的核心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宁夏牲畜饲养结构在2002年前后发生了明显变化,牛、羊饲养比例明显上升,猪的饲养比例下降。2)牛、羊、猪饲养比例都呈空间分异性,但空间异质性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3)牛、羊、猪饲养比例均呈由南-北向分布向东北-西南向分布转变的趋势,牛、羊饲养比例较高区域均呈向四周扩张的趋势。4)牛饲养比例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政策因素,羊饲养比例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因素,而猪饲养比例只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大部分核心驱动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会增强牲畜饲养比例的空间分异性。

    陇东旱塬区5个饲用甜高粱品种生产适宜性评价
    李中利, 蒋丛泽, 马仁诗, 高玮, 受娜, 沈禹颖, 杨宪龙
    2024, 33(8):  50-62.  DOI: 10.11686/cyxb2023355
    摘要 ( 104 )   HTML ( 13)   PDF (4155KB) ( 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适宜在陇东旱塬区种植的丰产优质饲用甜高粱品种,本研究通过2021-2022年田间定位试验对5个饲用甜高粱品种的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分配、饲用品质以及水氮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表明,品种对饲用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饲用品质以及水氮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收获期株高和茎粗最大的品种均为绿巨人,两年平均分别达到344.9 cm、24.2 mm;叶面积指数最大的品种是海牛,两年平均为3.6;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最大的品种是绿巨人,两年平均分别达到78.4、22.1 t·hm-2;全株粗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是大卡,两年平均为7.6%;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以海狮最低,两年平均分别为54.9%和27.6%;相对饲喂价值、相对饲草品质以海狮为最高,两年平均分别达到了115.5、158.1;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以绿巨人为最高,两年平均分别为45.7 kg·hm-2·mm-1、122.7 kg·kg-1。灰色关联度方法综合评价得出,绿巨人较其他品种更适宜在陇东旱塬区种植与推广。

    紫花苜蓿还田对饲料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
    王峥, 常伟, 李俊诚, 苏连泰, 高鲤, 周鹏, 安渊
    2024, 33(8):  63-73.  DOI: 10.11686/cyxb2023356
    摘要 ( 114 )   HTML ( 5)   PDF (3449KB) ( 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紫花苜蓿作为绿肥还田,并与玉米周年轮作是改良农田土壤,增加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但苜蓿绿肥促进玉米增产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试验分别选择秋季种植黑麦草(黑麦草地)和紫花苜蓿(苜蓿地)二个地块,将部分黑麦草还田(即黑麦草绿肥)和紫花苜蓿还田(即苜蓿绿肥)后种植饲料玉米,设置黑麦草还田+玉米(黑麦草绿肥处理)、苜蓿还田+玉米(苜蓿绿肥处理)和黑麦草地施苜蓿绿肥中等量的氮素+玉米(苜蓿等量氮肥处理,即黑麦草地添加与苜蓿绿肥氮素等量的氮肥作为基肥)3个处理。结果显示:与黑麦草绿肥处理相比,苜蓿绿肥和苜蓿等量氮肥处理明显促进了玉米株高和地上生物量的增加,收获期生物量依次提高了48.77%和37.73%,但二者的氮肥偏生产力差异巨大,分别比黑麦草绿肥处理增加48.77%和降低9.61%;苜蓿绿肥处理增加了玉米新叶、老叶和叶鞘的N含量,分别较黑麦草绿肥处理提高9.59%、9.97%和33.90%,增加幅度高于苜蓿等量氮肥处理;而根尖中N含量在苜蓿等量氮肥处理中最高,其次是苜蓿绿肥处理,较黑麦草绿肥处理依次增加78.07%和23.08%;与N转运相关的关键基因ZmNPF6.4ZmNPF6.6表达量在苜蓿绿肥处理的根中分别上调了96.48%和234.08%,同时ZmNRT2.1ZmNRT2.2ZmNPF6.6在白天叶片中显著上调,ZmNPF6.4ZmNPF6.6在夜间叶片中显著下调。结果表明,紫花苜蓿还田通过影响饲料玉米根系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和转运,有效促进了玉米生长,提高了玉米产量。

    豫北地区18个秋播饲用燕麦品种抗倒伏特性及生产性能评价
    桑瑞娟, 崔超杰, 何云, 张晓霞, 姚晋, 董春阳, 孙浩, 史莹华, 朱晓艳, 李德锋
    2024, 33(8):  74-85.  DOI: 10.11686/cyxb2023362
    摘要 ( 93 )   HTML ( 10)   PDF (1128KB) ( 1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秋播饲用燕麦在豫北地区的抗倒伏特性和生产性能,本研究测定了18个品种的干草产量、分蘖数、越冬率和不同时期倒伏率,分析了燕麦倒伏与株高、穗位高及茎秆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80%的燕麦品种从抽穗期开始倒伏,乳熟中期收获时倒伏率为10.0%~95.0%,其中,贝利和大富豪两个品种倒伏率较低;第1节和第2节茎粗、第2节干重等反映茎秆强度的指标与倒伏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18个燕麦品种生育期为182~207 d,干草产量、株高、越冬率和返青期分蘖数分别为11.99~20.46 t·hm-2、1.11~1.52 m、83.7%~96.6%和5.3~8.5个·株-1,贝利、爱沃和燕王3个品种干草产量较高,达20 t·hm-2。综合抗倒伏特性、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本研究认为贝利、燕王和大富豪3个品种适宜在豫北地区秋播种植。

    发酵床对哺乳期湖羔羊生长、消化以及血液理化特性的影响
    苏东遥, 李永亮, 董晴, 赵心念, 李晓宇, 金晓东, 王亚男, 田树军, 高玉红, 孙新胜
    2024, 33(8):  86-97.  DOI: 10.11686/cyxb2023303
    摘要 ( 77 )   HTML ( 2)   PDF (1622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养羊业中羔羊哺乳期腹泻和死亡高发的瓶颈难题,本试验将素土地面改造成发酵床,通过检测不同季节(冷季、温季和热季)发酵床的温度以及哺乳期羔羊腹泻率、生长、消化、血液理化等指标,研究羔羊哺乳初期采用发酵床饲养的效果。每个季节选择连续3批新产双羔的湖母羊(30只·批-1)及随母哺乳的羔羊,随机分到两栋建筑结构完全相同的羔羊舍,其中一栋舍采用发酵床(锯末∶稻壳=7∶3),另一栋舍为传统的素土地面,单栏饲养,饲养7 d后将所有羊转入半开放舍(素土地面)继续饲养至断奶(60 d)。结果表明:1)各季节发酵床表层温度均显著高于素土地面(P<0.05),尤其冷季,各时段分别较素土地面提高1.80(早)、0.97(午)和1.09 ℃(晚)。2)冷季和温季的各试验期(60 d)发酵床组羔羊的腹泻率均显著低于素土地面组(P<0.05),分别降低19.99%和28.09%,且羔羊日增重(ADG)分别提高15.04%和7.88%,但热季期两组羔羊的腹泻率和ADG差异均不显著(P>0.05)。3)冷季期羔羊出生7 d内采用发酵床饲养显著提高了羔羊断奶期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钙表观消化率(P<0.05),而热季期各种养分的表观消化率两组间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4)从血液理化指标上,冷季期发酵床组羔羊的血清葡萄糖(GLU)、白蛋白、球蛋白含量以及全血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素土地面组(P<0.05),温季期发酵床组的GLU含量也显著高于素土地面组(P<0.05),而热季期各项理想指标两组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出生一周内的哺乳羔羊在冷季和温季采用发酵床饲养模式可有效改善羔羊的生长和消化性能。

    14份乡土狼尾草材料幼苗的耐冷性综合评价
    陆姣云, 田宏, 熊军波, 吴新江, 刘洋, 张鹤山
    2024, 33(8):  98-111.  DOI: 10.11686/cyxb2023433
    摘要 ( 107 )   HTML ( 23)   PDF (645KB) ( 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低温胁迫对不同狼尾草材料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及综合评价不同材料的抗寒性。本研究采用泥炭土花盆培养法,对采集的14份乡土狼尾草种子发芽后的幼苗进行低温胁迫(25、4、0、-5 ℃)处理,并测定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14份材料进行抗寒性评价。随低温胁迫的不断加重,供试狼尾草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呈先升后降再略升的趋势,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趋势不一致。光合作用相关的各指标之间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狼尾草的光合因子、质膜系统因子、渗透调节因子可作为抗寒性评价的综合指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D值结果显示,L10材料的抗寒性较强,L4、L1和L2材料的抗寒性相对较弱。采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所得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可靠性高,研究结果可为狼尾草抗寒性评价及耐低温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参考。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列当种子发芽识别方法
    沈祺嵘, 严俊, 叶晓馨, 桑玉莹, 单启玲, 张琪藤
    2024, 33(8):  112-121.  DOI: 10.11686/cyxb2023358
    摘要 ( 143 )   HTML ( 10)   PDF (2617KB) ( 1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列当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寄生性杂草,目前难以用常规方法根除。通过使用发芽刺激物可以诱导列当“自杀性萌发”,因此识别特定发芽刺激物下的种子发芽率至关重要。针对显微镜下人眼视觉对列当种子发芽判断标准不统一和耗时耗力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列当种子发芽识别算法。首先,培育列当种子并采用显微镜采集发芽和未发芽的种子构建列当图像库;然后,通过搭建卷积神经网络来提取列当图像的特征实现种子发芽识别,通过试验对比优化超参数,得到适合列当种子识别的OB-Net模型;最后,通过试验图像验证,本研究模型可达到95.2%的识别准确率;与现有主流网络模型进行对比证明了构建的OB-Net模型在列当种子识别方面具有最高的精度和较快检测速度。本研究的列当种子发芽识别方法可以为相关发芽刺激物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不同外源物质对盐、碱及干旱胁迫下草木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张婷婷, 刘宇乐, 陈红, 许凌欣, 陈祥伟, 王恩姮, 严俊鑫
    2024, 33(8):  122-132.  DOI: 10.11686/cyxb2023369
    摘要 ( 160 )   HTML ( 22)   PDF (1327KB) ( 1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出促进盐、碱及干旱胁迫下草木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外源物质及其处理浓度,采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GA)和褪黑素(MT)浸种6 h对盐、碱及干旱胁迫下草木樨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200 mg·L-1的GA是促进种子萌发的最佳处理,50 μmol·L-1的MT是提高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最佳处理。在碱胁迫下,200 μmol·L-1的MT则使幼苗胚轴长出现最大值。在干旱胁迫下,100 mg·L-1的GA使草木樨种子发芽率和胚根长出现最大值。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出,缓解盐胁迫的最佳外源物质是GA,最佳处理浓度是200 mg·L-1,缓解碱和干旱胁迫的最佳外源物质是MT,最佳处理浓度分别是50和100 μmol·L-1。综上所述,MT和GA浸种能够在盐、碱及干旱胁迫下促进草木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草木樨对盐、碱及干旱胁迫的耐受能力提供参考。

    苜蓿叶片结构和光合特性对菌磷添加的响应
    张盈盈, 胡丹丹, 马春晖, 张前兵
    2024, 33(8):  133-144.  DOI: 10.11686/cyxb2023354
    摘要 ( 122 )   HTML ( 7)   PDF (2673KB) ( 1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究菌磷互作对紫花苜蓿叶片解剖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机制,明确紫花苜蓿叶片结构与光合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接菌处理分别为单接种胶质芽孢杆菌(J1)、巨大芽孢杆菌(J2)、两种菌混合接种(J3)和不接种(J0),施磷处理为施磷(P2O5)100 mg·kg-1(P1)和不施磷(P0)。通过对紫花苜蓿叶片光合参数和解剖结构指标进行测定,并使用回归分析明确叶片光合特性与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接菌条件下,紫花苜蓿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导管直径、筛管直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Pn)、蒸腾速率日均值(Tr)、气孔导度日均值(Gs)均为P1处理大于P0处理;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均为P1处理显著大于P0处理(P<0.05);而胞间CO2浓度(Ci)日均值为P1处理小于P0处理。在相同施磷条件下,紫花苜蓿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导管直径、筛管直径、Pn日均值、Tr日均值、Gs日均值、SPAD值均为施菌处理大于未施菌处理,且在J3处理达到最大值;而Ci日均值为施菌处理小于未施菌处理。菌、磷对苜蓿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导管直径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菌磷互作对苜蓿叶片厚度及栅栏组织厚度有显著影响(P<0.05)。回归分析表明,Pn日均值与叶片厚度、导管直径、筛管直径、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栅海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对紫花苜蓿叶片结构及光合特性进行综合性评价,由高到低为J3P1>J1P1>J2P1>J3P0>J0P1>J1P0>J2P0>J0P0,即共同接种胶质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并施磷(P2O5)100 mg·kg-1时有利于促进紫花苜蓿叶片各组织的生长发育,进而促进紫花苜蓿叶片的光合进程。

    燕麦sHS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响应高温及老化的表达分析
    马圆, 刘欢, 赵桂琴, 王敬龙, 张然, 姚瑞瑞
    2024, 33(8):  145-158.  DOI: 10.11686/cyxb2023346
    摘要 ( 142 )   HTML ( 17)   PDF (1863KB) ( 1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热激蛋白(sHSPs)是植物体中普遍存在的由核基因编码的一类蛋白,具有保守的ACD结构域,能够在高温、干旱以及老化等胁迫刺激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燕麦基因组中鉴定得到24个HSP20AsHSP20.1~AsHSP20.24)基因,并对AsHSP20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蛋白结构、亚细胞定位、系统进化、保守基序和保守结构域、基因染色体位置以及响应高温及老化基因的表达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AsHSP20基因分布在17条染色体上。编码氨基酸数目136~529 aa,分子量大小14.9~58.1 kDa,理论等电点5.30~8.79。HSP20成员多定位在核、胞质和叶绿体上,部分定位在质膜、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以及胞外。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分析表明AsHSP20成员确定有β-折叠结构。根据保守基序组成与系统发育关系分析,AsHSP20基因家族被分为11个亚组,同一亚组成员之间具有相似或相同的保守基序,表明这些蛋白之间具有功能的相似性。进一步分析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处理下AsHSP20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sHSP20.20、AsHSP20.24基因在自然老化处理与人工老化处理下共同下调表达,推测AsHSP20.20AsHSP20.24在两种老化方法下共同参与调控燕麦种子活力降低的过程,可作为燕麦种子寿命及抗老化种质育种研究的候选基因。研究为AsHSP20基因家族在燕麦种质老化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也为进一步探究燕麦HSP20基因的功能及种子抗衰老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白花草木樨MaERF058基因耐旱功能验证
    魏娜, 敬文茂, 许尔文, 王荣新, 赵晶忠, 马雪娥, 张吉宇, 刘文献
    2024, 33(8):  159-169.  DOI: 10.11686/cyxb2023338
    摘要 ( 118 )   HTML ( 10)   PDF (3182KB) ( 1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是农业生产中最常见的逆境胁迫之一,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气孔开闭、渗透功能和激素调节等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白花草木樨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广泛种植,是具有耐旱、耐盐碱、耐贫瘠和粗蛋白含量高等特点的优质牧草。转录因子(TF)作为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蛋白分子,可作用于其下游启动子区的特定顺式元件以激活或抑制基因的转录,进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响应逆境。植物ERF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参与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抗性,是作物抗逆性改良的理想候选基因。本研究对白花草木樨关键耐旱基因MaERF058进行烟草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该基因表达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干旱胁迫下,过表达MaERF058的拟南芥长势明显优于野生型。干旱条件下转MaERF058基因白花草木樨毛状根脯氨酸含量较对照显著(P<0.01)增加;丙二醛含量显著(P<0.01)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P<0.05)增加;单胺氧化酶染色(NBT法)结果显示转基因毛状根的活性氧含量低于对照。以上结果表明白花草木樨MaERF058基因编码的转录因子对调控白花草木樨响应干旱胁迫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结果为解析白花草木樨耐旱分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能够为加快耐旱牧草分子育种提供优异基因资源。

    四个品种红三叶种带真菌多样性研究
    郑荣春, 南志标, 段廷玉
    2024, 33(8):  170-180.  DOI: 10.11686/cyxb2023392
    摘要 ( 131 )   HTML ( 14)   PDF (2866KB) ( 7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三叶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及绿肥作物,种带真菌会严重影响其种子品质,是限制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红三叶4个品种为对象,通过室内分离及高通量测序,明确不同红三叶品种种带真菌的种类及多样性。自4个供试品种分离鉴定出种带真菌15属26种,其中岷山红三叶9属14种,瑞德红三叶5属7种,VNS红三叶9属9种,红龙红三叶7属11种。高通量测序法从红三叶4个品种种子样品中共鉴定出30属87种。属水平主要为枝孢菌属、链格孢属、青霉属、曲霉属、匍柄霉属、掷孢酵母属、FilobasidiumUdeniomyces等属。其中匍柄霉属、链格孢属、枝孢菌属、枝顶孢属、葡萄孢属、镰孢菌属及白粉菌属的数个种为潜在致病菌。α和β多样性分析表明品种间真菌群落组成及丰度差异显著,岷山的种带真菌多样性高于其他3个品种。

    苜蓿生卡螨种群参数对温度的响应
    李伟, 王涵, 王常清, 潘玉鑫, 侯建荣, 康文娟, 尚素琴, 师尚礼
    2024, 33(8):  181-189.  DOI: 10.11686/cyxb2023347
    摘要 ( 99 )   HTML ( 9)   PDF (1193KB) ( 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苜蓿田间地下害虫的发生已成为制约苜蓿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甘肃酒泉苜蓿基地新发现一种严重危害苜蓿根部造成苜蓿生长受阻、产量和品质下降的害螨-苜蓿生卡螨,前期结合形态和分子标记对其进行了鉴定和描述,但对其生物学习性了解甚少。为明确其生物学习性,室内以干酵母为饲料,将其置于相对湿度(90±5)%,无光照的人工培养箱中,测定了其在15、20、25、30和35 ℃这5种温度梯度下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力情况。结果表明,35 ℃时,卵无法孵化,15 ℃时只有少数个体能存活到幼螨阶段,而在20~30 ℃,苜蓿生卡螨能完成完整的生活周期。其中,20、25和30 ℃时,雌螨未成熟阶段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9.42、16.98和9.91 d,雄螨未成熟阶段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8.50、16.31和10.16 d;随温度的升高,雌螨和雄螨的寿命逐渐缩短,且在20和25 ℃下差异显著(P<0.05);各虫态发育历期缩短,同一温度下雌螨的寿命显著长于雄螨(P<0.05)。苜蓿生卡螨平均总产卵量和日产卵量在25 ℃时最高,与20和30 ℃差异显著(P<0.05)。净繁殖率(R0)在25 ℃时最高,为233.3。平均世代时间(T)在20 ℃时最长,为26.24 d,在30 ℃时最短,为14.07 d,内禀增长率(rm)则在30 ℃最大,为0.329。这为室内培育苜蓿生卡螨种群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为苜蓿害螨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综合评述
    旱生植物水力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潘颜霞, 许浩, 张亚峰, 张红霞
    2024, 33(8):  190-198.  DOI: 10.11686/cyxb2023367
    摘要 ( 214 )   HTML ( 22)   PDF (477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旱生植物的生存主要受制于水分条件,植物适应干旱的能力及对复水的响应策略决定其生长和分布情况。植物水力结构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水力联通系统,反映了植物根部吸水-木质部输水-蒸腾作用散失水的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循环过程中形成的水分供给策略,是决定植物抗旱能力的关键内在因素,也是植物-水分关系研究的重点。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植物水力结构特征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揭示了植物水力性状的协调与权衡机制,阐明了水力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关系,总结了目前对植物供需水力学模型模拟和植物抗旱及复水恢复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不足,从水力结构学视角综合评价了植物抗旱适应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重点,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将为干旱条件下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研究简报
    不同人工经济林凋落叶浸提液对豆禾草种的化感效应研究
    何邦印, 裴婧宏, 野起瑞, 胡佳佳, 郑彩雪, 李江文
    2024, 33(8):  199-208.  DOI: 10.11686/cyxb2023359
    摘要 ( 89 )   HTML ( 11)   PDF (3240KB) ( 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枣、核桃以及苹果是陕北地区主要的人工经济林树种,且种植方式单一。为探讨人工经济林对牧草生长的化感作用,本研究以紫花苜蓿和黑麦草作为研究受体,通过设置不同浓度核桃、苹果、红枣凋落叶浸提液,分析其对豆禾草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紫花苜蓿和黑麦草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随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2)苹果和红枣凋落叶浸提液浓度越高,紫花苜蓿、黑麦草幼苗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越低,核桃凋落叶浸提液处理下黑麦草幼苗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根系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两种牧草的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黑麦草的抗氧化能力强于紫花苜蓿。豆禾草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不同树种、不同浓度凋落叶浸提液的化感响应存在差异,整体而言,人工经济林凋落叶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的化感作用强于黑麦草。本研究旨在为陕北地区林草混种提供理论依据,在建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豆禾草种与经济林的搭配。

    目录
    2024年8期目录
    2024, 33(8):  0. 
    摘要 ( 22 )   PDF (771KB) ( 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