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0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1-12-20
    上一期   
    目录
    2021年12期目录
    2021, 30(12):  0. 
    摘要 ( 88 )   PDF (840KB) ( 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草人记忆
    怀念考林·斯佩丁
    任继周
    2021, 30(12):  1-4.  DOI: 10.11686/cyxb20211201
    摘要 ( 171 )   HTML ( 63)   PDF (452KB) ( 1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资本禀赋视角下牧户的减畜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关士琪, 董芮彤, 唐增
    2021, 30(12):  5-16.  DOI: 10.11686/cyxb2020449
    摘要 ( 235 )   HTML ( 6)   PDF (799KB) ( 19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青藏高原西藏那曲市的183户牧户数据,运用双栏模型探讨了资本禀赋的各要素对牧民减畜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 1)样本区牧户的减畜意愿较高,整体来看有61.40%的牧户愿意减畜,且愿意减畜的牧户当中,有67.16%的牧户愿意减畜的比例为当前养殖数量的30%及以下。2)经济资本中的牧业收入和拥有的房产价值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家庭贷款、政府补贴和牲畜数量均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愿意减畜的条件下,家庭贷款、家庭储蓄、固定资产对牧民的减畜程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文化资本中的受教育程度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社会资本中的制度信任和人际网络对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组织网络对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愿意减畜的情况下,制度约束对牧民的减畜程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锡林郭勒盟生态系统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刘亚红, 石磊, 常虹, 谢宇, 维拉, 孙海莲, 翟琇
    2021, 30(12):  17-26.  DOI: 10.11686/cyxb2020309
    摘要 ( 362 )   HTML ( 13)   PDF (2600KB) ( 3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都发生变化,而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中部地区,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主要的畜产品供应地,研究锡林郭勒盟生态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于构建内蒙古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通过分析2000和2015年生态系统类型和质量的变化,探讨资源开发、城市化发展、政策实施等多重因素对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2000-2015年间锡林郭勒盟生态系统质量整体好转,草地生态系统质量中东部地区提高最为明显;草地、灌丛、城镇、裸地、湿地、森林、矿区面积有所增加,农田、沙地、水域面积有所减少;锡林郭勒盟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受到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与降水正相关,与温度负相关。GDP与采矿用地显著正相关,退耕还草政策促使农田向草原转移。

    蒲公英和车前草在山东境内的春季物候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郭文慧, 顾润源, 丁锋
    2021, 30(12):  27-38.  DOI: 10.11686/cyxb2020471
    摘要 ( 391 )   HTML ( 22)   PDF (4152KB) ( 5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00-2015年山东省对蒲公英和车前草物候及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正交经验函数、相关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了蒲公英及车前草在山东境内的春季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蒲公英与车前草春季萌动与展叶总体表现为推迟的趋势且半岛沿海站点表现更明显,开花始期的年际变化具有局地性。2)冬季平均气温、2月平均气温升高会极显著促进两种植物的萌动、展叶。1月累积降水量与两种植物的萌动、展叶、开花始期总体显著负相关。鲁东地区两种草本植物的萌动、展叶与冬季日照时长显著负相关。在开花始期,除了冬季热量累积之外,从鲁东到鲁西3月平均气温及活动积温的影响逐渐加强,车前草表现更为明显。3)蒲公英与车前草偏最小二乘物候回归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萌动、展叶始期,2月平均气温、冬季平均气温、冬季0 cm平均地表温度、冬季正积温VIP值均大于1。在开花始期, 3月平均气温、3月活动积温、冬季平均气温、冬季0 cm平均地表温度在所有地区VIP值均大于1。

    混播比例对三江源人工草地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李文, 魏廷虎, 永措巴占, 才仁塔次, 周玉海, 张雁平, 李文浩, 郭卫兴
    2021, 30(12):  39-48.  DOI: 10.11686/cyxb2021243
    摘要 ( 318 )   HTML ( 23)   PDF (2171KB) ( 3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植混播人工草地是修复三江源黑土滩退化草地的有效措施,但不同混播比例下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尚不明确。以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和青海草地早熟禾分别按1∶1∶1(M4),2∶1∶1(M5),1∶2∶1(M6),1∶1∶2(M7),2∶2∶1(M8),2∶1∶2(M9)和1∶2∶2(M10)建植混播人工草地,并以各组分单播为对照,研究生产力、物种多样性、超产效应、多样性净效应(包括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并采用多准则决策模型-TOPSIS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最佳混播比例,以期为三江源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混播处理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中华羊茅和青海草地早熟禾单播的生物量,但显著低于垂穗披碱草单播处理,混播处理地上生物量在M5、M8、M9和M10处理较高。而地下生物量在混播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混播处理中,仅M5、M8、M9和M10处理存在超产,达40.4~71.1 g·m-2。M4和M6处理的多样性净效应均小于0,说明由于物种竞争导致群落减产。而M7~M10混播处理的多样性净效应均大于0,说明物种生态位的互补使得群落高产。M8和M9处理中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共同主导了超产效应,而M5和M10处理中主要由互补作用主导超产效应。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M6、M7和M10混播处理中较高。TOPSIS模型综合评价表明,M10混播处理不但可保持较高的生产力,还可显著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是三江源区人工草地建植的理想混播比例。

    高寒草地干湿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及入渗对降水的响应
    石明明, 王晓敏, 陈奇, 韩炳宏, 周秉荣, 肖建设, 肖宏斌
    2021, 30(12):  49-58.  DOI: 10.11686/cyxb2020436
    摘要 ( 358 )   HTML ( 12)   PDF (1711KB) ( 2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厘清高寒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对降水的响应,利用2015-2017年的降水和不同土层(5、10、20、30和40 cm)土壤水分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高寒草原和沼泽草甸生长季土壤水分变化及入渗对降水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相比于草原,生长季沼泽草甸降水频次较高,小降水事件占比较大。草原和沼泽草甸土壤水分对降水事件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小降水事件(≤5 mm)仅增加了草原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而对沼泽草甸0~40 cm土壤剖面各层土壤含水量均起到微弱的补充;草原5~10 mm的降水事件明显增加了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而>10 mm的降水事件才可明显补充1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在沼泽草甸>5 mm的降水事件对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较上层(0~30 cm)明显。土壤水分增量不仅受降水事件大小和强度的显著影响(P<0.001),同时受降水前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和降水期间气温的显著影响(P<0.05)。相比草原,沼泽草甸土壤中湿润锋运移较快;小降水事件发生时,沼泽草甸0~40 cm土壤剖面蓄水量增加较多;大降水事件发生时,沼泽草甸0~40 cm土壤剖面蓄水量增加较少。结果表明,草原大降水事件(>10 mm)占比较大的特征对于土壤剖面蓄水具有重要作用,沼泽草甸高频次降水和雨水渗透更快更深的特征,有利于土壤更频繁获取和有效地保持水分资源。该研究结果可为理解高寒草地区域尺度上复合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维持对降水格局的响应提供理论基础。

    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秸秆还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特征分析
    吴科生, 车宗贤, 包兴国, 张久东, 卢秉林, 杨新强, 杨蕊菊
    2021, 30(12):  59-70.  DOI: 10.11686/cyxb2020432
    摘要 ( 291 )   HTML ( 6)   PDF (1401KB) ( 2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壤养分的演变规律、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分析作物产量及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利用河西绿洲灌区31年(1988-2018年)的灌漠土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开展了以秸秆与磷肥配施(SP)、秸秆与氮磷肥配施[1/2(S+N)P]、氮磷配施(NP)、不施肥(CK)为处理的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了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pH,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间作体系灌漠土土壤养分演变规律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第31年和逐年平均值与试验初始值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73.3%和25.8%,土壤全氮增加50.6%和21.7%,土壤全磷增加22.5%和3.8%,土壤全钾含量增加19.9%和38.2%;与对照(CK)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55.3%和20.0%;土壤全氮增加28.8%和15.9%,土壤全磷增加50.2%和13.4%;土壤全钾增加23.5%和0.2%。秸秆连续还田9年后小麦产量比对照平均降低5.8%,第10年开始小麦产量逐年增加,比对照平均增加65.9%。玉米产量在秸秆连续还田13年间比对照平均降低8.2%,之后较对照平均增加22.0%。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施用秸秆或秸秆氮磷肥配施,土壤培肥效果均显著优于单施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秸秆与氮磷化肥配施能持续提升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生物炭、磷及AMF对Cd胁迫下柳枝稷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孙红, 郑玉龙, 林炎丽, 陈超, 杨富裕
    2021, 30(12):  71-80.  DOI: 10.11686/cyxb2020461
    摘要 ( 281 )   HTML ( 4)   PDF (962KB) ( 1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添加磷、生物炭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柳枝稷镉(Cd)耐性的作用,采用盆栽法研究土壤Cd浓度为20 mg·kg-1时,不同处理[对照(CK)、4.5%生物炭(biochar,B)、60 mg·kg-1磷(phosphorus,P60)、4.5%生物炭+60 mg·kg-1磷(B+P60)]结合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柳枝稷生长状况、矿质离子(P、Se)和Cd含量、土壤pH值、速效磷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不同形态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添加可显著提高柳枝稷根系侵染率,P60处理下根系侵染率达到了56.9%。与CK相比,B、P60、B+P60处理对柳枝稷植株高度、叶片SPAD值、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各处理结合AMF的植株高度、叶片SPAD值、生物量均显著升高,但接菌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除了P60处理下地上部Se和Cd含量及B+P60处理下地上部Cd含量高于CK外, B、P60、B+P60处理下P、Se、Cd与CK无显著差异;接种AMF后CK和B处理下地上部Se和Cd含量均高于未接菌处理,且B+AM处理地上部Cd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接菌后P60处理地上部Se和Cd含量均低于未接菌处理。此外,无论是否接种AMF,B和B+P60处理根系Cd含量均显著高于CK和P60,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CK,土壤酸性提取态Cd含量低于CK和P60。接种AMF后CK、B和B+P60处理的土壤残渣态Cd含量高于CK和对应未接菌处理,但接菌P60处理的土壤残渣态Cd含量低于未接菌处理。由此可见,B或B+P60处理提高了根系Cd和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了土壤酸性提取态Cd含量;二者结合AMF提高了柳枝稷生物量和地上部Se和Cd含量及土壤残渣态Cd含量。因此,AMF结合生物炭或生物炭/磷添加提高了柳枝稷生物量、Cd吸收量,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活性,可以在重度Cd污染土壤中应用。

    适宜磷、钾肥配比及稻秆半量还田提高紫云英产量与养分截获
    王飞, 刘彩玲, 何春梅, 李清华, 刘玉洁, 黄毅斌
    2021, 30(12):  81-89.  DOI: 10.11686/cyxb2020464
    摘要 ( 234 )   HTML ( 4)   PDF (519KB) ( 2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紫云英为南方稻区最主要的冬季绿肥作物。在紫云英生育期筛选磷、钾肥适宜配比,明确稻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可为福建稻区紫云英高效栽培与水稻化肥减施提供依据。田间条件下,磷肥(P2O5)设0、15、30 kg·hm-2 3个水平,钾肥(K2O)设0、15、30 kg·hm-2 以及稻秆半量还田替代4个水平,二者完全组合共12个处理,主要测定紫云英盛花期农艺性状、产量、养分含量及截获量。结果表明,与不施磷、钾肥处理(CK)相比,磷、钾肥不同配比的紫云英株高、茎粗、株数、总分枝数最大增幅分别为6.2%、5.9%、8.1%、6.5%,紫云英鲜草产量与干草产量分别增幅1.3%~12.8%与1.4%~15.1%,其中30 kg·hm-2磷肥与15 kg·hm-2钾肥配比,紫云英干草产量最高。30 kg·hm-2磷肥与30 kg·hm-2钾肥配比,氮、磷、钾养分截获总量最高,分别比CK提高19.2%、18.8%、25.9%,差异均显著。稻秆半量还田的紫云英增产与氮、磷、钾养分截获效果与15~30 kg·hm-2钾肥用量基本相当。磷、钾肥配施可改善紫云英生长性状并提高生物量和养分截获量,稻秆半量还田能够替代紫云英生育期钾肥施用量。综合产量、养分截获与化肥减施节本因素,福建稻区紫云英以15 kg·hm-2磷肥配施15 kg·hm-2钾肥(或稻秆半量还田替代钾肥)为较优配比。

    紫花苜蓿氮效率及其类型特征研究
    刘晓静, 赵雅姣, 郝凤, 童长春
    2021, 30(12):  90-102.  DOI: 10.11686/cyxb2021157
    摘要 ( 266 )   HTML ( 7)   PDF (720KB) ( 1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挖掘和利用紫花苜蓿自身潜力,实现优质高效生产,本研究拟建立紫花苜蓿苗期氮效率评价体系,筛选氮高效种质。以28个来源广泛的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通过室内营养液砂培法,设低氮(2.1 mg·L-1,表示为:N2.1)和适宜氮(210 mg·L-1,表示为:N210)2个水平,对苗期各品种紫花苜蓿的形态指标和氮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变异系数、相关分析和隶属函数筛选出苗期氮效率评价指标,并进行氮效率类型分类。氮效率为作物对氮素的综合响应。结果表明,LW6010在N2.1和N210水平下,其株高、地上干物质重、地下干物质重、全株干物质重、地上氮积累量、地下氮积累量和全株氮积累量均表现为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公农3号在N2.1和N210下均表现为地上干物质重显著小于其他品种。巨能601在N2.1和N210下,其地上和全株氮含量均显著大于其他品种(除LW6010)。N2.1下,甘农9号的根长最长,陇东苜蓿根长最短;N210下,皇冠根长最长,公农3号最短。N2.1下,新疆大叶根体积最大,陇东苜蓿根体积最小;N210下,甘农7号根体积最大。地上干物质重、全株干物质重、根长、根体积、地上氮积累量和全株氮积累量的变异系数和相关系数均较大。同时,LW6010等品种在N2.1和N210下综合值均大于0.5;甘农3号在N2.1下综合值小于0.5,在N210下大于0.5;甘农7号在N2.1下综合值大于0.5,在N210下小于0.5;陇东苜蓿在N2.1和N210下综合值均小于0.5。综上,地上干物质重、全株干物质重、根长、根体积、地上氮积累量和全株氮积累量可作为紫花苜蓿苗期氮效率筛选的评价参数;通过对综合值的量化,可将紫花苜蓿分为氮高效型、氮常效型、氮反效型和氮低效型4个类型。

    不同光强对4种鸭跖草科植物茎秆性状和力学特征的影响
    陈斌, 刘筱玮, 贾琳, 李子葳, 杨宇佳, 岳莉然, 何淼
    2021, 30(12):  103-116.  DOI: 10.11686/cyxb2020466
    摘要 ( 395 )   HTML ( 8)   PDF (2622KB) ( 4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不同光强下鸭跖草科植物茎秆性状和力学特征的变化规律,以紫鸭跖草、花叶水竹草、吊竹梅和绿叶水竹草的茎段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遮光网设置5种光强梯度(分别为自然光强的100%、75%、50%、25%、5%)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光强对4种植物茎秆形态性状、解剖结构和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光强的降低,4种植物节间长显著增加(P<0.05),比茎重显著降低(P<0.05),除紫鸭跖草的茎生物量无显著变化外,其他3种植物的茎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不同的光强对4种植物的表皮厚度、皮层厚度、维管束直径、髓直径以及茎粗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各组织结构与茎粗的比值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光强降低使4种植物的髓细胞长和皮层细胞长显著增加(P<0.05),髓细胞宽和皮层细胞宽显著降低(P<0.05);4种植物的弯折性能和抗压强度以及紫鸭跖草、吊竹梅和绿叶水竹草的组织结构强度随光强的降低而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比茎重、表皮厚度、皮层厚度、维管束直径、髓直径、茎粗、皮层细胞宽、髓细胞宽与弯折性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髓细胞宽与组织结构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比茎重、表皮厚度、髓直径、髓细胞宽与抗压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P<0.01)。综合上述结果,4种植物可以通过增加茎生物量的分配、节间长的方式在弱光环境中获取有限的光资源,但茎生物量的增加存在明显的阈值,且与节间长的增加呈失衡状态,导致比茎重的降低以及茎秆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造成4种植物的弯折性能、组织结构强度和抗压强度降低,隶属函数分析表明不同光强下花叶水竹草和吊竹梅的茎秆特性较优,其次为绿叶水竹草,最差的为紫鸭跖草。

    30份红三叶种质资源耐铜性综合评价
    张鹤山, 高秋, 张婷婷, 陆姣云, 田宏, 熊军波, 刘洋
    2021, 30(12):  117-128.  DOI: 10.11686/cyxb2021241
    摘要 ( 267 )   HTML ( 9)   PDF (583KB) ( 16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评价红三叶种质耐铜能力强弱,筛选出优异种质材料,以30份国内外红三叶材料为对象,研究其萌发期和幼苗生长阶段Cu2+胁迫下的生长发育特性,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红三叶耐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Cu2+胁迫浓度的增加,红三叶发芽率逐渐降低,胚根变短,变粗;胚根在Cu2+浓度为0.5 mmol·L-1下长度为对照的40%~69%,在Cu2+浓度为8.0 mmol·L-1时停止生长,而发芽率在Cu2+浓度为8.0 mmol·L-1时为对照的61%~93%,相对于发芽率,胚根对Cu2+胁迫更为敏感。红三叶幼苗能够耐受20 mmol·L-1的Cu2+胁迫,但其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总长度、根尖数以及根体积均显著降低。不同浓度间红三叶各性状差异显著(P<0.05),且萌发期(0.5 mmol·L-1)和苗期(20 mmol·L-1)不同红三叶材料间同一性状亦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胚根长度与胚根直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与根冠比、根总长度和根尖数等性状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依据最小二乘法原理,建立了以胚根长度、幼苗存活率、地下生物量和根总长度4个关键指标为因子的预测模型,其预测值与综合评价值显著相关(R2=0.977)。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材料CF022167、CF022178及CF022232具有较高的铜胁迫耐受性,可作为红三叶耐铜性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或在生产中直接利用。

    呼伦贝尔地区10个引进燕麦品种生产性能及饲草品质比较
    张伟, 周青平, 陈有军, 潘静, 金晓明, 孙万斌, 贾志锋
    2021, 30(12):  129-142.  DOI: 10.11686/cyxb2021049
    摘要 ( 647 )   HTML ( 18)   PDF (3466KB) ( 79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出适宜在呼伦贝尔地区种植的优质燕麦品种,测定10个引进燕麦品种(青燕1号、青海444、加燕2号、青引1号、林纳、青海甜燕麦、青引2号、莫妮卡、青莜3号、骏马)的田间农艺性状、饲草产量、营养成分及籽粒产量,使用相对饲喂价值(RFV)和粗饲料分级指数(GI)对饲草品质进行评价,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各品种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供试燕麦品种在呼伦贝尔地区早熟,生育周期73~88 d。青海444株高最高,达到113.22 cm(P<0.05);且其开花期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最高,分别为36623.3和9990.5 kg·hm-2P<0.05)。各品种燕麦的鲜、干草产量与生育周期、株高、旗叶长、旗叶宽、茎粗、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茎比和干鲜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籽粒产量最高的是青引1号,达到5348.85 kg·hm-2,与加燕2号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籽粒产量与生育周期、株高、茎粗、穗长、轮层数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粗脂肪含量最高的是乳熟期青燕1号(P<0.05),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抽穗期青引1号(P<0.05),粗灰分含量最高的是抽穗期青燕1号(P<0.05),干物质最高的是抽穗期青引2号(P<0.05)。GI与RFV饲草等级划分总体趋势相同。综合分析得出,青引1号、加燕2号和青海444的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及饲喂价值表现较好,综合排名靠前,具有作为优质燕麦品种在呼伦贝尔地区推广种植的潜力。

    环境因子对云南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
    张敏, NIPAPAN Kanjana, 李铷, 傅杨, 汤东生
    2021, 30(12):  143-151.  DOI: 10.11686/cyxb2020451
    摘要 ( 275 )   HTML ( 5)   PDF (1642KB) ( 27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扁穗雀麦是近年由牧场逃逸至农田的恶性入侵杂草。为了解入侵和生态适应性规律,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温度、湿度、深度、pH、盐和渗透势对扁穗雀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30/20 ℃的变温处理下种子萌发率最高,达到92.1%;随着日平均温度的降低种子萌发率逐渐降低;日平均温度接近10 ℃种子几乎不萌发。在pH 5~10的环境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均能达到90%,弱酸和弱碱处理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中性处理。低于20 mmol·L-1的NaCl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160 mmol·L-1的处理种子萌发率仍可达到85%以上。-0.1 MPa的渗透势下种子萌发率最高,渗透势高于-0.2 MPa的处理种子萌发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0.4 MPa处理种子的萌发率仍高于80%。在60%相对湿度的土壤中,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势均最高。播种于土表的种子萌发势和萌发率均最高,播种深度达到10 cm时,种子几乎不萌发。由此可见,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合度高,因此在多数区域气候温暖干旱的云南具有入侵广阔生境的可能性。

    含水量和劣变时间对高丹草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闫慧芳, 孙娟
    2021, 30(12):  152-160.  DOI: 10.11686/cyxb2020469
    摘要 ( 288 )   HTML ( 13)   PDF (708KB) ( 3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高丹草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含水量(MC,10%、12%和16%)和劣变时间(0、4、8、12、16、20、24和28 d)处理后种子活力指标(发芽率GP、发芽指数GI、活力指数VI)和幼苗生长指标(苗长SL、苗重SW、根长RL、根重RW、幼苗活力指数SVI)变化,探究含水量和劣变时间对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含水量由10%升高至16%,劣变4~8 d时,种子GP、GI、VI及幼苗SW、SVI均显著降低;劣变16~28 d时,尽管种子活力指标及幼苗生长指标在12%和16%MC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10%MC的相应指标。随劣变时间延长,种子GP、GI和VI降低,幼苗SL、SW、RL、RW和SVI也降低。16%MC种子的活力及幼苗生长指标在劣变8 d后已几乎降为0,而10%MC种子的GP、GI和VI在劣变28 d时仍分别保持原有水平的10.0%、14.1%和1.5%,且10%、12%和16%MC种子抗劣变时间分别为28、16和8 d,这表明含水量越高,种子活力越容易丧失,抗劣变能力也越差。此外,种子含水量、劣变时间及两者交互作用对种子活力和幼苗生长均具有极显著影响。劣变8 d处理可以较好地评价不同含水量高丹草种子的活力水平。

    祁连山不同类型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研究
    赵文, 尹亚丽, 李世雄, 刘燕, 刘晶晶, 董怡玲, 苏世锋, 吉凌鹤
    2021, 30(12):  161-171.  DOI: 10.11686/cyxb2020459
    摘要 ( 325 )   HTML ( 9)   PDF (1327KB) ( 2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大量的草地资源。研究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可对维持草地生态及了解祁连山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了祁连山默勒镇3种类型草地 (高寒草甸、人工草地、沼泽化草甸)0~10 cm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对上述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沼泽化草甸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碳、含水量和硝态氮显著高于高寒草甸和人工草地(P<0.05)。2)3地共测得有效序列1022446条,以97%的一致性将序列聚类,高寒草甸、人工草地、沼泽化草甸OTU聚类均值分别是4917、5233、5075条。3)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3地间差异不显著,Chao1指数表现为人工草地>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P<0.05)。4)在门水平上,3地均以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浮霉菌门为主要类群;在属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类型草地细菌富集类型不同。5)有机质碳、全磷、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表现出极显著相关(P<0.01)。综上,祁连山地区小生境内3种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有机质碳、全磷、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

    不同杀菌剂及其复配对箭筈豌豆炭疽病的防治研究
    李法喜, 王琼, 段廷玉, 聂斌, 封成智
    2021, 30(12):  172-183.  DOI: 10.11686/cyxb2021061
    摘要 ( 388 )   HTML ( 5)   PDF (4234KB) ( 1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现由菠菜炭疽菌引起的箭筈豌豆炭疽病危害严重,影响箭筈豌豆种子和鲜草产量,然而缺少化学防治在内的有效防控技术。选取百菌清、多菌灵、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和苯甲·嘧菌酯5种杀菌剂,采用菌落生长抑制法对该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发现5种药剂对菠菜炭疽菌的毒力从大到小依次为32.5%苯甲·嘧菌酯(J3)>25%吡唑醚菌酯(J2)>50%多菌灵(J1)>80%代森锰锌>75%百菌清;对毒力效果最好的前3种杀菌剂及其复配剂进行盆栽防病试验,结果显示:J1∶2J2和2J1∶J3处理下的防治效果较好;同时,利用这3种杀菌剂(J1、J2和J3)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J2、J3和J1的防效分别为68.88%、63.50%和20.62%。综上所述,25%吡唑醚菌酯、32.5%苯甲·嘧菌酯以及50%多菌灵和25%吡唑醚菌酯复配剂能有效防治由菠菜炭疽菌引起的箭筈豌豆炭疽病。

    综合评述
    中国牧草育种中的若干科学问题
    刘志鹏, 周强, 刘文献, 张吉宇, 谢文刚, 方龙发, 王彦荣, 南志标
    2021, 30(12):  184-193.  DOI: 10.11686/cyxb2021314
    摘要 ( 721 )   HTML ( 54)   PDF (1191KB) ( 78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产、优质、多抗牧草新品种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基石,也是我国退化草地补播改良的物质基础,影响国家的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我国牧草育种工作进展缓慢、国际依存度高,已成为农业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近十年,在组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的推动下,牧草育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与主要农作物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本研究综述了未来我国牧草育种发展的3个关键瓶颈:1)种质资源大规模收集、高精细评价与充分利用,包括构建高饱和度突变体库、各类遗传群体等;2)牧草高效再生、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体系的建立与优化;3)牧草基因组高精度组装与利用,包括基因芯片、全基因组选择等。依据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笔者展望了今后5~10年我国牧草育种应重点关注的10个科学问题:乡土草资源挖掘与利用、落粒与休眠、雄性不育、倍性育种、生物互作、节水耐旱、从头驯化、营养优质、表型自动化检测、快速育种等,以期为今后的牧草育种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这些科学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我国尽早培育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竞争力强的牧草新品种,攻克农业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保障国家的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

    研究简报
    祁连山北坡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与多样性研究
    贺国宝
    2021, 30(12):  194-201.  DOI: 10.11686/cyxb2020463
    摘要 ( 411 )   HTML ( 11)   PDF (1347KB) ( 36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区山地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分析,有助于探究山地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策略。采用TWINSPAN和DCA排序等方法,研究了祁连山北坡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北坡植物群落可以分为9个类群,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类型由荒漠-荒漠草原-典型草原逐渐转变为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由斑块状分布的盐爪爪+珍珠群丛至灌木亚菊+珍珠群丛和合头草+珍珠群丛过渡为甘蒙锦鸡儿+芨芨草群丛、扁穗冰草+西北针茅群丛和西北针茅+赖草群丛,最后逐渐演化为呈镶嵌分布的鬼箭锦鸡儿+高山柳群丛和苔草+嵩草群丛;草地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R)呈“双峰”变化趋势,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中海拔有最大值,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C)在中海拔有最小值。祁连山植被类型由低海拔荒漠至高海拔草甸草原演化过程中伴随着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和种类组成的改变,体现了山地环境对植物群落构建的过滤作用。

    饲粮大麦粉碎粒度对湖羊瘤胃微生物组成及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马晓文, 李发弟, 李飞, 郭龙
    2021, 30(12):  202-211.  DOI: 10.11686/cyxb2020435
    摘要 ( 230 )   HTML ( 7)   PDF (508KB) ( 20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大麦进行不同粒度粉碎处理改变瘤胃可降解淀粉的含量,研究其对湖羊血常规、瘤胃微生物组成及肌肉脂肪酸的影响。试验选取54只健康3月龄湖羊公羔,随机分为3个处理,分别为大麦经2、3和4 mm的筛片粉碎,每个处理1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整个试验期包括预饲期7 d,正试期63 d和采样期1 d。试验结果表明:1)大麦粉碎处理对湖羊血液的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总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等血常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2)大麦4 mm粉碎组总菌和溶纤维丁酸弧菌数量显著高于3 mm粉碎组(P<0.05),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数量显著低于2和3 mm粉碎组(P<0.05),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数量显著高于2 mm粉碎组(P<0.05)。普雷沃氏菌、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等微生物的数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大麦4 mm粉碎组湖羊肌肉中的C10:0、C12:0、C14:0和C14:1含量均显著高于2 mm粉碎组(P<0.05),C18:2n-9t11t和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含量显著高于3 mm粉碎组(P<0.05),肌肉中anteiso C15:0、C16:1、C18:2n6t和C18:2n-9c11t的含量随着粉碎粒度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0.05≤P<0.10)。综上,当饲喂湖羊4 mm粉碎大麦的饲粮时,湖羊瘤胃内容物中纤维分解菌数量增加,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数量减少,肌肉脂肪酸中CLA含量增加,因此,4 mm粉碎处理对湖羊瘤胃微生物区系和肌肉脂肪酸CLA合成的影响效果最佳。

    相关信息
    草业学报2021年总目录
    2021, 30(12):  212. 
    摘要 ( 79 )   PDF (598KB) ( 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