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2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3-11-20
    目录
    2023年11期目录
    2023, 32(11):  0. 
    摘要 ( 73 )   PDF (776KB) ( 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牧区居民生态福祉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异质性研究
    陈昊, 巩芳, 陈都兰
    2023, 32(11):  1-16.  DOI: 10.11686/cyxb2023017
    摘要 ( 236 )   HTML ( 55)   PDF (1497KB) ( 2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突变理论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折旧率模型估算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运用生态福祉指数评价牧区居民的生态福祉水平,最后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量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及其空间差异性。以内蒙古的17个牧业旗县(市)作为研究区,运用2012—202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研究区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增幅达22.9%。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草甸草原地区生态环境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2)研究区牧区居民生态福祉呈先降后升趋势。典型草原地区牧区居民生态福祉呈先降后升趋势,而荒漠草原地区和草甸草原地区呈波动上升趋势。3)研究区牧区居民生态福祉与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耦合协调度明显提升。典型草原地区优质协调发展态势逐渐增强;荒漠草原以轻度失调和良好协调为主;草甸草原地区中的2个旗县(市)的耦合协调关系得到了有效改善。

    短期养分添加对西藏沼泽化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植物多样性和功能性状的影响
    周娟娟, 刘云飞, 王敬龙, 魏巍
    2023, 32(11):  17-29.  DOI: 10.11686/cyxb2023048
    摘要 ( 227 )   HTML ( 16)   PDF (3884KB) ( 2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P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元素,养分添加对退化草地改良复壮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以当雄县格达乡甲多村长期围封刈割的藏嵩草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开展短期养分添加对地上生物量、植物多样性和功能性状的影响,明确植物多样性和群落水平功能性状对地上生物量变化的解释度。结果显示:N添加和N+P添加处理下,地上生物量至少增加39.3%和98.9%。N+P添加与单独N添加相比,显著增加了喜马拉雅嵩草、华扁穗草、禾草类群和杂类草类群的地上生物量(P<0.05);降低了藏嵩草的重要值,增加了喜马拉雅嵩草、早熟禾、鹅绒委陵菜、西藏报春的重要值。N+P添加显著提高了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养分添加增加了群落水平植株高度和氮含量(P<0.05),N+P添加显著增加群落水平叶片磷含量,增加了叶比重,降低了叶干物质含量;群落水平植株高度、叶片磷含量、叶片氮含量与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P<0.01)。最小二乘结构方程和方差分解结果显示,N添加对群落水平加权性状和地上生物量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P<0.05),P添加对群落水平加权性状、地上生物量和植物多样性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P<0.05),氮、磷共同决定了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和植物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总解释度为81.3%,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对地上生物量的解释度为78.5%,植物多样性的解释度为45.5%。综上,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和植物多样性共同决定了高寒沼泽化草甸地上生物量对氮、磷养分添加的响应变化。施氮同时配施磷肥对草地增产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均有积极作用。

    降水对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稳定性的影响
    吴旭东, 蒋齐, 王占军, 季波, 任小玢
    2023, 32(11):  30-39.  DOI: 10.11686/cyxb2022135
    摘要 ( 201 )   HTML ( 16)   PDF (2613KB) ( 26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19-2021年的野外降水控制试验,研究了增水(+50%)、自然降水量(CK)和减水(-50%)不同降水量对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冰草通过对不同降水量的适应性决定了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达乌里胡枝子抗旱性能最佳,极端干旱导致猪毛蒿和短花针茅优势地位显著下降,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对降水量响应更敏感;增水显著提高了群落、多年生豆科植物、一、二年生植物或多年生杂草、达乌里胡枝子和猪毛蒿地上生物量稳定性(P<0.001),极端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多年生禾本科植物、蒙古冰草和短花针茅地上生物量的稳定性(P<0.001),群落稳定性依赖不同功能群间的补偿作用来维持;群落地上生物量稳定性的响应机制决定了荒漠草原对极端干旱的反应,异步性和群落抵抗力,并非物种丰富度,通过降低干旱条件下地上生物量的时间变异性,以及不同响应功能群间的补偿作用来促进和维持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紫色土坡耕地地埂草篱根系土壤抗蚀与抗冲性能特征研究
    李鸿, 谌芸, 刘枭宏, 刘有斌, 都艺芝
    2023, 32(11):  40-52.  DOI: 10.11686/cyxb2023006
    摘要 ( 160 )   HTML ( 3)   PDF (3124KB) ( 19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明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地埂草篱根系土壤抗蚀和抗冲性的差异,以拉巴豆和紫花苜蓿地埂草篱为研究对象,以未种植草篱地埂为对照(CK),系统性地研究了土壤抗蚀和抗冲性能对草篱种类的响应,阐明了二者与根系形态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拉巴豆整株根系长度、根表面积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紫花苜蓿,且土壤含水率、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显著高于紫花苜蓿和CK(P<0.05);2)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平均几何直径及微团聚体团聚度大小表现为拉巴豆>紫花苜蓿,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破坏率和微团聚体分散系数大小表现为紫花苜蓿>拉巴豆; 3)拉巴豆土壤抗冲指数及抗冲指数变化值均大于紫花苜蓿,抗冲指数是冲刷时间的对数函数,抗冲指数变化值是冲刷时间的二次函数;4)冗余分析的结果表明整株分叉数、根尖数、土壤有机质及非毛管孔隙度对土壤抗蚀和抗冲性能的影响较大,逐步回归的结果表明>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破坏率是影响土壤抗冲指数的决定因子。综上,拉巴豆地埂草篱土壤抗蚀和抗冲性能优于紫花苜蓿。本研究可为紫色土坡耕地地埂草篱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引入后土壤团聚体几何分布及拓扑结构演变特征
    朱志昊, 孟晨, 王兴, 宋乃平, 王丽, 徐苗苗, 杜灵通
    2023, 32(11):  53-64.  DOI: 10.11686/cyxb2023011
    摘要 ( 126 )   HTML ( 4)   PDF (4010KB) ( 1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深入理解人工柠条林建植后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拓扑结构演变过程,认识柠条引入及生长中的土壤生态过程与功能,指导柠条林及土壤资源管理策略制定,本研究选取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区的5种林龄(0、9、14、24、35年生)的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CT扫描、图像处理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林龄柠条林地土壤团聚体几何分布及拓扑结果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柠条引入及林龄增加,土壤团聚体数量、长度、体积、表面积和平均等效直径整体上呈增多的趋势,而团聚体平均球度随之减少;土壤团聚体数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但团聚体平均等效直径、平均球度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可见人工柠条林地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更强。柠条引入及持续恢复有利于表层土壤团聚体(尤其是大团聚体)的形成,但团聚体平均球度呈下降趋势,可见柠条林引入后土壤中形成的团聚体形态及稳定性不同于草地土壤团聚体,今后研究需要关注表征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形态特征,这对于充分认识土壤团聚体演变过程及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间作模式下作物根际土壤代谢物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许代香, 杨建峰, 苏杭, 翟建荣, 綦才, 赵龙刚, 郭彦军
    2023, 32(11):  65-80.  DOI: 10.11686/cyxb2023005
    摘要 ( 410 )   HTML ( 35)   PDF (4788KB) ( 4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间作可通过根系互作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作物产量。本研究结合Eco-Biolog微平板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综合分析了玉米和高粱与大豆两种间作系统中不同年限作物产量、根际土壤理化性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及根际土壤代谢物的差异,旨在探究不同种间互作影响复合作物群体产量的原因。结果表明:间作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且较第一年,产量上的间作优势在第二年中表现得更明显。与单作相比,间作能够增加速效养分的积累和吸收;间作玉米根际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间作高粱根际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玉米间作大豆中的大豆根际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以及高粱间作大豆中的大豆根际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与单作相比,间作条件下玉米、高粱和大豆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升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更强,微生物群落组成更加丰富。通过代谢组分析初步鉴定出不同作物根际土壤中可能影响土壤微生物富集的关键差异代谢组分,其中具有促进作用的差异代谢物在玉米、高粱和大豆中分别鉴定出4、2和1种,具有抑制作用的差异代谢物在玉米、高粱和大豆中各鉴定出1种。综合分析认为,玉米间作大豆和高粱间作大豆可通过种间根系互作改变根际土壤微环境,并重塑其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加速根际土壤中速效养分的沉积,促进作物养分的吸收,提高作物产量。

    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米扬, 郭蓉, 王媛, 王占军, 蒋齐, 俞鸿千, 马琨
    2023, 32(11):  81-92.  DOI: 10.11686/cyxb2023001
    摘要 ( 153 )   HTML ( 8)   PDF (3167KB) ( 1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菌和真菌作为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随自然降水梯度变化的响应是否一致仍不清楚。为揭示自然降水变化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机制,选取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31(T0),154(T1),137(T2)和114 mm (T3)的4个宁夏荒漠草原国家监测点作为观测样地。基于IonS5TMXL高通量测序方法,开展了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土壤细菌总OTUs、真菌总OTUs总体上表现为随降水梯度的下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荒漠草原土壤细菌类群的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土壤真菌类群的主要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降水变化对细菌优势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部分非优势菌门[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相对丰度影响显著(P<0.05);真菌优势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相对丰度受降水变化影响不显著,但非优势菌门[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的相对丰度受降水变化影响显著(P<0.05)。与T0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下细菌和真菌的丰富度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升高,细菌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也显著升高,但真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变化。驱动细菌群落变化的环境因子为土壤全氮和速效磷,驱动真菌群落变化的环境因子为土壤全磷和有机质。植被因子(生物量)和土壤因子(土壤养分)共同参与解释了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土壤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的调控过程,其中土壤因子起主导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对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变化有不同的响应机制,反映了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应对降水变化具有不同的适应策略。

    荒漠草原不同间距灌丛引入对土壤细菌碳源利用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苏荣霞, 马彦平, 王红梅, 赵亚楠, 李志丽
    2023, 32(11):  93-105.  DOI: 10.11686/cyxb2023020
    摘要 ( 132 )   HTML ( 4)   PDF (1754KB) ( 20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不同间距柠条锦鸡儿人工灌丛引入对宁夏东部荒漠草原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和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利用Biolog-ECO法对封育草地(17 a)和不同间距 (40、6和2 m) 灌丛地土壤细菌碳源利用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荒漠草原不同间距灌丛引入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较封育草地无显著增加,而土壤全碳显著增加26.65%~43.47%;除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外的其他土壤胞外酶活性均在灌丛地低于封育草地,灌丛间无显著差异。各样地土壤微生物细菌平均颜色变化率和主成分分析显示出近30年不同间距灌丛地土壤细菌群落代谢功能明显变化,灌丛密度增加,碳源的相对利用率下降了49.2%,但灌丛地碳源利用率仍显著大于封育草地,特别是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优势度指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大,碳源利用类型也从草原以氨基酸类、聚合物类和其他类碳源为主利用转向随灌丛以聚合物类和氨基酸类稳定优先利用为主。

    燕麦抗倒伏性状的基因型差异
    南铭, 王兴荣, 李晶, 刘彦明, 张成君, 柴继宽, 赵桂琴
    2023, 32(11):  106-118.  DOI: 10.11686/cyxb2023010
    摘要 ( 159 )   HTML ( 3)   PDF (2138KB) ( 2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倒伏是影响燕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筛选与燕麦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形态性状并构建评价体系,是开展燕麦抗倒种质鉴定与创新利用的重要基础。通过比较20份不同基因型燕麦根系、茎秆和穗部18个形态性状间的差异性,结合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筛选与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形态指标,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构建燕麦抗倒伏评价形态指标体系,为燕麦抗倒伏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不同基因型燕麦材料在同一性状间表现出较大差异,且形态性状在基因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一基因型材料的根、茎和穗部形态性状在两个试验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际倒伏率变异系数平均达81.17%,遗传变异比较丰富,重心高度变异系数最小,仅为7.91%,同一基因型材料的根系、茎秆、穗部性状在两个试验点间存在较大差异,各形态性状的基因型与试验环境间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茎秆强度、重心高度和基部节间茎长及根体积同燕麦抗倒伏性关系密切,是影响燕麦抗倒伏性的关键指标。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能代表11个形态性状85.082%信息量的关键因子,依据根体积、茎秆基部第1、2节长度、茎秆机械强度及穗鲜重,小穗数等11个性状进行了系统聚类,得到了3个形态性状聚类组与7个聚类亚组、3个基因型聚类组,聚类热图与二维PCA图及函数模型得分与不同基因型材料倒伏程度级别、实际倒伏率基本吻合,得到了相互验证。结合各品种抗倒伏能力值,建立了燕麦抗倒伏线性回归形态指标模型。根体积小,重心较高,基部节间过长、茎秆纤细容易引起燕麦植株倒伏;根体积大、基部节短、粗,秆壁厚、茎秆强度大是茎秆固持能力强的主要原因。实际倒伏率、根体积、重心高度、基部第1、2节茎长、茎粗及茎秆强度适合作为燕麦抗倒伏性的形态评价指标,抗倒伏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可靠,可用于田间燕麦品种(系)资源抗倒伏性的评价。

    燕麦干草不同饲喂水平对牦牛日增重、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吴刀知才让, 裴成芳, 马志远, 刘红山, 曹旭亮, 刘虎, 周建伟
    2023, 32(11):  119-129.  DOI: 10.11686/cyxb2022494
    摘要 ( 164 )   HTML ( 5)   PDF (758KB) ( 2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燕麦干草不同饲喂水平来模拟传统养殖模式下牦牛采食量季节性变化的生产现状,旨在探究其日增重、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对饲喂水平的响应规律,以期为青藏高原牦牛的科学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试验采用4×4拉丁方设计,选取3.5岁、体重[(203.0±6.0) kg]和体况相近的健康去势牦牛6头,额外的2头试验动物作为其中一列拉丁方序列的生物学重复。根据模拟放牧牦牛不同季节采食量变化情况将燕麦干草饲喂水平分别设置为0.45、0.60、0.75及0.90 VI(voluntary intake, 自由采食),进而开展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牦牛日增重(ADG)随着燕麦干草饲喂水平的升高而线性增加(P<0.001),利用ADG(Y)与代谢能(ME, X)摄入量可建立拟合方程Y=973X-513 (R2=0.727),并据此估测得到牦牛的能量维持需要量为0.527 MJ·kg-1·BW-0.75·d-1;2)随着燕麦干草饲喂水平的升高,血液中红细胞数(RBC)线性降低(P<0.05),而血小板数(PLT)线性增加(P=0.05),其余血液生理指标不受影响(P≥0.10);3)牦牛血清尿素氮(BUN)与生长激素(GH)浓度随着燕麦干草饲喂水平升高而线性增加(P<0.05),但葡萄糖(GLU)浓度却线性降低(P<0.05);同时,胰岛素(INS)浓度随饲喂水平升高而呈升高的趋势(P=0.091),但β-羟基丁酸(BHBA)却呈降低的趋势(P=0.063);4)随着燕麦干草饲喂水平的升高,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s)、乙酸和丁酸浓度线性增加(P<0.05),pH线性降低(P<0.05),而丙酸具有上升的趋势(P=0.093)。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牦牛血液生理生化参数与瘤胃发酵性能均在不同程度上受牧草饲喂水平的影响,最终又决定了其生产效率的高低。在本试验条件下,根据估算的牦牛维持代谢能需要量,燕麦干草干物质采食量至少在50.7 g·kg-1·BW-0.75·d-1时,其才能达到保膘或增重之目的。

    70~100 kg牦牛犊牛钠、钾、镁元素分布规律及生长需要量
    段嘉钰, 张博, 操君, 刘书杰, 崔占鸿
    2023, 32(11):  130-139.  DOI: 10.11686/cyxb2023030
    摘要 ( 135 )   HTML ( 3)   PDF (541KB) ( 2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70~100 kg牦牛犊牛矿物质元素钠、钾、镁的分布规律及其生长需要量。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开展试验,历时75 d,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选取21头体况良好、体重[(60.44±4.59) kg]相近的牦牛犊牛(公),随机分为3组,即初期屠宰组(BL组)、中期屠宰组(M组)和末期屠宰组(F组),3组试验犊牛均饲喂同种饲料自由采食,分别在平均体重73.61、81.96和96.53 kg时屠宰,采集各组织样品称重并记录数据,测定组织中常量矿物质元素钠、钾、镁的含量,并分析犊牛机体矿物质分布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对生长需要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随着牦牛犊牛体重不断增加,肉重、内脏(含血液)重、皮重、毛重均显著增加(P<0.05),F组的骨重和脂肪重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骨骼生长速度减慢,而肌肉生长速度呈增加的趋势;2)钾在肌肉中分布量最大,在脂肪中的含量较少;钠、镁在骨骼中所占比重较大,其中镁少量分布于脂肪和毛中;3)牦牛犊牛生长后期的钠、钾、镁净生长需要量(NRG)预测公式分别为:NRG=1.0125×EBW-0.0807NRG=0.8810×EBW0.2650NRG=0.04567×EBW0.5209。由此可见,以空腹体重(EBW)表示,70~100 kg牦牛犊牛机体中钠、钾、镁的NRG分别为0.73~0.74 g·kg-1 EBW、2.49~2.65 g·kg-1 EBW、0.35~0.40 g·kg-1 EBW。

    放牧条件下萨福克与河谷型藏绵羊杂交F1代不同部位肌肉营养品质分析
    刘孟君, 任越
    2023, 32(11):  140-154.  DOI: 10.11686/cyxb2023008
    摘要 ( 119 )   HTML ( 4)   PDF (738KB) ( 20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萨福克与河谷型藏绵羊杂交F1代肌肉品质营养特性,测定了背最长肌、臂三头肌、股二头肌的肉色、熟肉率、pH、常规营养指标、矿物元素、胆固醇、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杂交F1代3个不同部位肉品质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肉色、粗蛋白质、锌元素、氨基酸、脂肪酸含量方面。其中,背最长肌、臂三头肌的肉色L*值显著高于股二头肌(P<0.05),背最长肌、股二头肌的肉色a*值显著高于臂三头肌(P<0.05),背最长肌的肉色b*值显著高于臂三头肌、股二头肌(P<0.05);背最长肌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臂三头肌(P<0.05);臂三头肌的锌元素含量显著高于背最长肌、股二头肌(P<0.05);臂三头肌的谷氨酸含量显著高于背最长肌(P<0.05),背最长肌的组氨酸含量显著高于股二头肌、臂三头肌(P<0.05);背最长肌、股二头肌的棕榈酸含量显著高于臂三头肌(P<0.05),臂三头肌的花生四烯酸含量显著高于背最长肌(P<0.05)。综上所述,臂三头肌鲜味类氨基酸含量略高于背最长肌,背最长肌肉品质优于臂三头肌、股二头肌,且3个部分肌肉蛋白营养价值差异不大,均符合人类健康膳食标准。

    不同添加剂处理笋壳对其发酵品质及湖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覃娟清, 党浩千, 金华云, 郭宇康, 张富, 刘庆华
    2023, 32(11):  155-167.  DOI: 10.11686/cyxb2023016
    摘要 ( 164 )   HTML ( 3)   PDF (1334KB) ( 2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究不同添加剂处理笋壳对其发酵品质及湖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采用小罐青贮的方式进行单独以及复合添加甲酸、纤维素酶、EM菌对笋壳发酵效果的影响研究,试验分为8个组:CK组(对照组)、FA组(甲酸)、CE组(纤维素酶)、EM组(EM菌)、FC组(甲酸+纤维素酶)、CM组(纤维素酶+EM菌)、FM组(甲酸+ EM菌)、FCM组(甲酸+纤维素酶+EM菌),发酵80 d后测定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随之筛选出较优FM、FCM组进行湖羊饲养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选取30只体重相近[初始体重(16.68±1.05) kg]、健康状况良好的公湖羊,将试验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结果表明:1)FM和FCM组青贮感官评价良好,CK和CM组较差,其他各组一般。2)FA、EM、FC、FM、FCM组干物质(DM)、粗蛋白(CP)含量分别为:32.14%、32.37%、32.30%、33.96%、34.15%;9.31%、9.64%、9.80%、10.82%、11.18%;均显著高于CK组(29.34%、8.57%)(P<0.05);FCM组中性洗涤纤维(NDF,35.06%)显著低于FM组(37.48%)(P<0.05);FM、FCM组酸性洗涤纤维(ADF)分别为:27.45%、26.6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4.39%)(P<0.05)。3)FA、FCM组pH(3.75、3.74)显著低于FM、FC、CK组(3.94、3.86、4.15)(P<0.05);FA、EM、FC、FM、FCM组乳酸含量分别为:8.44%、8.33%、9.25%、10.83%、11.2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90%)(P<0.05),其中FM和FCM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FA、FC、FM、FCM组氨态氮/总氮(AN/TN)分别为:5.51、6.05、5.97、5.4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24)(P<0.05)。4)FCM、FM组瘤胃乳头长度分别为:1.79、1.72 mm,显著高于CK组(1.28 mm)(P<0.05)。5)FCM、FM组 Chao1指数分别为3007.31、2897.70,均显著高于CK组(2456.21)(P<0.05)。6)CK、FCM组瘤胃球菌科相对丰度分别为:17.12%、19.12%,均低于FM组(20.98%),但无显著差异(P>0.05);FM组(6.44%)、FCM组(6.12%)BS11科相对丰度高于CK组(1.84%),但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复合添加青贮剂发酵笋壳感官品质、发酵特性和营养品质提高,用于饲喂湖羊,能促进湖羊瘤胃形态发育,但改善瘤胃微生物组成和结构的作用不太明显。

    航天诱变野大豆SP1群体苗期耐盐性鉴定与评价
    徐宗昌, 鲁雪莉, 魏云冲, 孟晨, 张梦超, 张缘杨, 王萌, 王菊英, 张成省, 李义强
    2023, 32(11):  168-178.  DOI: 10.11686/cyxb2023012
    摘要 ( 146 )   HTML ( 8)   PDF (1567KB) ( 1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通过对航天诱变的野大豆材料进行耐盐性评价,筛选高耐盐的野大豆材料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129份野大豆航天诱变SP1苗期材料用150 mmol·L-1浓度的NaCl进行盐胁迫处理,测定苗期株高、下胚轴长、下胚轴粗(茎粗)、叶绿素含量、单叶干鲜重以及叶面积等11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耐盐性综合评价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野大豆突变材料进行苗期耐盐性评价。结果表明盐胁迫下野大豆突变材料农艺性状多态性丰富,变异系数范围为6.45%~51.78%,21 d株高、7 d株高和叶面积3个指标受盐胁迫影响较大,并且11个性状指标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以5个主成分综合指标为基础获得综合评价指标D值,根据D值筛选到高耐盐野大豆突变材料10份,耐盐材料53份,中间型材料63份以及3份不耐盐材料。生理指标检测发现过氧化物酶活性在野大豆诱变材料耐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鉴定出的耐盐材料为野大豆耐盐育种特别是栽培大豆的耐盐育种提供了优异种质资源。

    两种旱生灌木种子萌发与幼苗复活对模拟干湿处理的响应
    曲文杰, 赵文智, 王磊, 屈建军, 杨新国
    2023, 32(11):  179-187.  DOI: 10.11686/cyxb2022493
    摘要 ( 136 )   HTML ( 4)   PDF (4556KB) ( 1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降水稀少、不可预测及其所带来的干湿变化深刻影响着旱区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定居过程。柠条和花棒是腾格里沙漠常见的并广泛用于沙漠化治理的两种典型旱生灌木,本研究采用室内模拟干湿处理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两者种子萌发率和幼苗复活的响应。结果表明,与CK相比,湿润-干旱处理显著提高了柠条种子的萌发率(P<0.05),而对花棒种子的萌发率无显著影响,同时显著提高了柠条种子第1天的萌发率(27.99%, P<0.05)和花棒种子第2天的萌发率(46.88%, P<0.05)。干旱复水处理的花棒早期幼苗平均复活率高于柠条。根长为0~0.2 cm的柠条和花棒早期幼苗遭受45 d干旱后都可复活。根长为0.5~1.0 cm的柠条和花棒早期幼苗的干旱不归点分别是21和45 d;根长为1.0~1.5 cm时不归点分别是7和14 d。总体而言,干湿处理有利于种子萌发,但是随幼苗生长,对干旱的耐受程度也随之降低;相对而言,花棒对持续干旱的适应性要强于柠条。在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建议研究区人工固沙植被可以更多选择花棒一类的灌木,从而提高固沙植被的相对稳定性。

    综合评述
    我国羊草产业亟待振兴
    陶雅, 徐丽君, 李峰, 李文龙, 孙启忠, 徐畅, 林克剑
    2023, 32(11):  188-198.  DOI: 10.11686/cyxb2023003
    摘要 ( 199 )   HTML ( 9)   PDF (605KB) ( 2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羊草为我国著名的禾本科饲草,在我国已有70多年的栽培史,其在生态建设和畜牧业生产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1世纪初,羊草在我国现代奶业发展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当苜蓿、燕麦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时,羊草产业发展则处于低迷状态,而在我国苜蓿和燕麦产业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如用地、用水难)的当下,用新理念、新视角、新技术审视振兴羊草产业的新优势与新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与燕麦相比,羊草在抗逆生态生物学、栽培生物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由于羊草产业受政策扶持有限,导致其发展落后于苜蓿、燕麦。今后应加大羊草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羊草科技创新,在羊草“三低”问题和种子产量提升上取得重大突破,在羊草规模化种植、智能化管理、节水化灌溉、机械化作业、标准化加工、专业化生产和节约化经营等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扩大羊草种植面积、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和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充分发挥羊草生态生物学优势和栽培生物学特性,利用边际土地大力发展羊草种植,突破资源约束,培育羊草龙头企业,建立数字交易平台,打通羊草产品的销售渠道,打造羊草知名产品和品牌。

    草种子活力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闫慧芳, 聂宇婷, 丛丽丽, 张昭, 崔凯伦, 吕艳贞, 柴茂峰
    2023, 32(11):  199-211.  DOI: 10.11686/cyxb2023043
    摘要 ( 283 )   HTML ( 16)   PDF (613KB) ( 5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草种子是建植人工草地、改良退化草地生态环境、保障草地畜牧业生产潜力的最根本物质基础,种子活力高低将直接影响草业生产和发展。种子活力检测技术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种子科技领域的重点,然而,其在草种子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草种子活力检测技术包括有损检测和无损检测两类。对草种子活力检测主要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基于种子发芽行为、生理生化特性的有损检测技术以及基于光学特性、外观特征的无损检测技术,并对无损检测技术在草种子活力检测中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能够为准确测定草种子活力提供参考。

    研究简报
    基于植物功能性状分析异常降水对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功能群多样性的影响
    李江文, 裴婧宏, 韩国栋, 何邦印, 李彩
    2023, 32(11):  212-222.  DOI: 10.11686/cyxb2023033
    摘要 ( 133 )   HTML ( 7)   PDF (2797KB) ( 1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功能群研究对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功能群划分标准多样,在异常降水条件下,功能群多样性对长期不同载畜率放牧的响应规律尚不明晰。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异常降水年份,不同载畜率下植物群落性状加权平均值、物种丰富度及功能群多样性的差异性,解释植物功能群动态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年降水量明显增加可显著提高群落水平植物高度、冠(丛)幅、密度、生物量、叶面积和比叶面积,显著降低群落水平植物叶片生物量(P<0.05)。群落水平植物高度、冠(丛)幅和茎生物量随载畜率增加而显著降低,而重度放牧导致群落水平植株密度显著降低(P<0.05)。基于植物功能性状可将试验区57种植物划分为4个功能群,丰水年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干旱年,随着载畜率的增加,功能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可知,依据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性可将植物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群,降水增加和载畜率降低可显著提高群落功能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对年降水量明显增加有积极响应,对载畜率增加呈现出消极响应。但群落水平植物不同功能性状对二者的响应程度并不一致。通过本研究可以为荒漠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