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2-20
    上一期   
    目录
    2024年2期目录
    2024, 33(2):  0. 
    摘要 ( 38 )   PDF (299KB) ( 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基于31P 核磁共振探究退化高寒湿地土壤磷素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罗原骏, 蒲玉琳, 袁大刚, 李亚丽, 钱虹宇
    2024, 33(2):  1-12.  DOI: 10.11686/cyxb2023116
    摘要 ( 184 )   HTML ( 46)   PDF (1768KB) ( 2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明高寒湿地不同退化程度土壤磷素组成特征及其形态演变的驱动机制对于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养分和碳汇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内相对原生沼泽(RPM)、轻度退化沼泽(LDM)、中度退化沼泽(MDM)、重度退化沼泽(HDM)为对象,采用液相31P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分段式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高寒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磷素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湿地退化导致植物群落组成由湿生向中生演替,土壤有机质与氮含量降低。正磷酸盐和磷酸单酯含量随湿地退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正磷酸盐在HDM中相较于RPM降低46.45%,磷酸单酯在LDM、MDM和HDM中相较于RPM分别增加27.02%、54.96%和41.74%;焦磷酸盐和磷酸二酯含量随湿地退化逐渐降低。分段式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植被生物量、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是影响湿地土壤磷素演变的主要因素,其中微生物活性是正磷酸盐、焦磷酸盐和磷酸二酯的正向影响因子,是磷酸单酯的负向影响因子,植物生物量是正磷酸盐和磷酸二酯的正向影响因子,土壤养分虽对各形态磷没有直接影响,但可通过调控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焦磷酸盐和磷酸二酯含量。综上所述,湿地退化通过改变植物群落组成、降低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活性,促进了土壤磷酸二酯分解;重度退化湿地土壤磷有效性因磷酸单酯矿化能力减弱、正磷酸盐含量降低而减小。

    基于DPSIR模型的牧草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周梦鸽, 李永华
    2024, 33(2):  13-27.  DOI: 10.11686/cyxb2023122
    摘要 ( 143 )   HTML ( 6)   PDF (617KB) ( 26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一个具有通用性的牧草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用以评估各区域的牧草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完善国家生态草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DPSIR)模型概念框架下,基于已发布的饲草标准和文献统计资料,系统梳理影响牧草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指标,筛选出14个指标,即牛羊肉人均消费量、畜牧机械数量、保鲜存储设备数量、年日照时长、年降水总量、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干物质消化率、牛肉年产量增长率、羊肉年产量增长率、牛羊出栏总量、地区条例标准出台个数、质量监管力度。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量化各指标权重,发现粗蛋白含量的权重最高,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次之,保鲜存储设备数量权重最小。基于本研究构建的牧草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青海省同德县和甘肃省山丹县的天然牧草产品进行质量安全评价,结果表明同德县的天然牧草产品质量安全高于山丹县,对应安全等级分别为二级、三级。牧草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提高牧草产品品质、保障奶畜养殖的安全及为草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小生境尺度下喀斯特弃耕地植物多样性、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
    雷颖, 罗杰, 郭旭曼, 秘二停, 刘锦春
    2024, 33(2):  28-38.  DOI: 10.11686/cyxb2023133
    摘要 ( 176 )   HTML ( 25)   PDF (2913KB) ( 2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入探讨小生境尺度下物种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弃耕地演替早期群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重庆喀斯特典型弃耕地(弃耕年限为4~6年)为研究对象,根据地下特征选出均质浅土、均质深土、异质梯型和异质漏斗型4种小生境并对其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分析不同小生境的土壤理化性质、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4种小生境中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但总氮含量和碳氮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在2种异质生境中,土壤深度、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系数相差不大,均属于高等变异强度。2) 不同小生境之间的物种丰富度指数、香农-维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3) 各小生境的地上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异质性生境的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高于均质性生境。4) 不同小生境中仅异质漏斗型的生物量与多样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资源异质性对喀斯特弃耕地演替早期群落生物量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物种多样性在该阶段受生境的影响不大。中等厚度土壤促进了植物的生长、有利于生产力的维持。因此在植被恢复的早期阶段,应充分利用各生境类型特点,维持植物的多样性及其生长。

    基于竞争态模型的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格局演化与提升路径研究
    石贵, 王娅, 杨国靖, 李军豪, 周立华, 裴孝东
    2024, 33(2):  39-56.  DOI: 10.11686/cyxb2023079
    摘要 ( 183 )   HTML ( 18)   PDF (8778KB) ( 1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草食畜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一环,准确把握各区域畜牧发展格局,保障区域内草食畜牧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显得愈发重要。本研究基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甘肃农村年鉴》《甘肃发展年鉴》中牛和羊养殖数据,利用竞争态模型、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1991-2019年甘肃省在省、市、县3个尺度下牛羊养殖竞争态现状、转移模式与重心迁移模式,并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两个角度分析了其相关因素,并讨论了甘肃省未来畜牧养殖策略。结果表明: 1)竞争态的转移具有规律性,维持“瘦狗-幼童”的低质量循环、“明星-金牛”的高质量循环,两个循环间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甘肃省于2006年后完成了两个循环间的跨越,并保持高质量循环至今;2)畜牧养殖的竞争态转移模式、重心迁移模式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表现出较高的契合度,可以作为养殖策略选择的重要指标 ;3)甘肃省下一步应采取扩张战略,扩张省内呈明星态的养殖地、稳固金牛型养殖地,对瘦狗型养殖地与幼童型养殖地可能需考虑紧缩战略。本研究旨在为区域草食畜牧业的合理发展与战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重要牧草组学数据图形可视化展示工具的构建及应用
    陈嘉慧, 刘文献
    2024, 33(2):  57-67.  DOI: 10.11686/cyxb2023166
    摘要 ( 178 )   HTML ( 15)   PDF (2479KB) ( 3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牧草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测序数据相继公布,生物科学已经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基因组学的研究重心也从基因组的结构转向基因功能的挖掘和验证层次,而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对基因功能挖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先前的研究中,育种科学家经常通过柱状图、表格或普通热图等形式对不同组织间的表达量数据进行展示。但这些展示方法形式较为单一,且结果不够美观,读者难以快速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为了更加直观、美观、全面地展示组学数据,本研究以TBtools软件为基础,以紫花苜蓿、蒺藜苜蓿、羊草、黄花草木樨等10种重要牧草为研究对象,结合Adobe Illustrator绘制的SVG文件,构建了一套牧草组学数据可视化工作流程,并以紫花苜蓿中MsSAP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不同逆境胁迫下基因的表达模式等为例,从数据获取、热图绘制以及结果展示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通过与传统的图形展示方式相比较,结果发现,利用本研究提供的牧草SVG图形文件以及可视化流程对多组学数据进行可视化,科研人员能够更快速、高效、美观地展示自己的多组学研究结果,从而为后续深入挖掘功能基因及功能验证提供指导。

    短期氮磷添加对呼伦贝尔辉河流域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曲艳, 赵坤, 韩子晨, 吕世海, 沃强, 戎郁萍
    2024, 33(2):  68-79.  DOI: 10.11686/cyxb2023110
    摘要 ( 122 )   HTML ( 9)   PDF (2536KB) ( 1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养分添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但不同水分条件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尚不明确。2021年在呼伦贝尔辉河流域利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季节淹水(PF)草地和河岸带边缘未曾淹没的干燥(NF)草地下氮(N)、磷(P)单独添加和氮磷共同添加(N+P)对土壤温室气体(CO2、CH4和N2O)通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 NF草地在P添加下土壤CO2排放量显著高于PF(P<0.05),NF草地在N+P添加下土壤CH4排放量极显著高于PF(P<0.01)。NF草地在3种养分添加下均会显著提高土壤N2O通量,分别提高了38.81%、90.09%、124.94%;2) 养分添加可提高不同水分草地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且PF和NF草地不同组分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最高值在养分添加下表现一致,其中N添加下土壤CO2累积排放量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95.92%、49.01%。P添加下土壤CH4累积排放量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190.64%、32.62%。而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最大值出现在N+P添加下,均较CK提高了约3倍;3) 在养分添加下NF草地全球增温潜势(GWP)高于PF草地,且NF和PF草地均在P添加下GWP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32.66%、178.69%;4)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得出,水分条件对土壤CO2和CH4通量具有负效应,养分添加对其具有正效应,水分条件与养分添加对土壤N2O通量均具有正效应。水分条件和养分添加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进而影响土壤CO2和CH4通量,而水分条件和养分添加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从而改变植物地上生物量最终影响土壤N2O通量。

    施磷对紫花苜蓿土壤呼吸速率及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魏孔钦, 赵俊威, 张前兵
    2024, 33(2):  80-92.  DOI: 10.11686/cyxb2023124
    摘要 ( 149 )   HTML ( 10)   PDF (3211KB) ( 20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究施磷对紫花苜蓿土壤呼吸速率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明确不同施磷处理条件下苜蓿田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人工草地土壤固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0(P0)、50(P1)、100(P2)和150 kg·hm-2(P3)4种施磷水平,重复3次。研究不同施磷水平下紫花苜蓿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土壤温湿度及呼吸速率(RS)。结果表明,不同土层SOC、MBC、DOC、POC和EOC含量随施磷量增加而升高,在P3处理下达到最大,分别为15.77 g·kg-1、0.42 g·kg-1、0.34 g·kg-1、4.68 g·kg-1和2.06 g·kg-1,且显著大于P0处理(P<0.05)。SOC、MBC、DOC、POC及EOC在垂直分布上均以0~20 cm土层含量最高,分别占总含量的38.35%~41.58%、38.31%~39.49%、45.54%~46.65%、46.29%~47.35%和40.40%~44.17%。施磷处理使土壤RS提高了0.31%~14.90%,且刈割前后差异显著(P<0.05)。随施磷量增加,不同土层MBC、DOC、POC及EOC的敏感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施磷处理下0~3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敏感指数最高,30~60 cm土层易氧化有机碳敏感指数最高。建议用微生物量碳指示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而易氧化有机碳可指示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各活性有机碳组分有效率随施磷量增加变化规律不明显。结构方程结果表明,施磷可直接影响SOC含量,也可通过改变MBC、DOC、POC和EOC含量而间接影响SOC含量。综上,施磷提高了土壤RS,但持续磷输入整体增加了苜蓿田土层内SOC、MBC、DOC、POC和EOC含量,提高了固碳潜力及土壤质量,可为全球磷沉降背景下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人工草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淹水胁迫下鸭茅根系基因差异表达及相关通路分析
    曾兵, 尚盼盼, 沈秉娜, 王胤晨, 屈明好, 袁扬, 毕磊, 杨兴云, 李文文, 周晓丽, 郑玉倩, 郭文强, 冯彦龙, 曾兵
    2024, 33(2):  93-111.  DOI: 10.11686/cyxb2023117
    摘要 ( 145 )   HTML ( 12)   PDF (5240KB) ( 29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草牧业的发展。鸭茅作为重要的生态草种和优质牧草,耐淹性较差的特性严重影响其在频繁遭受洪涝区域的推广应用。本研究以国审品种“安巴”鸭茅为研究对象,对淹水胁迫0、8和24 h处理后的幼苗根系生理和转录等进行分析,以探究鸭茅在淹水胁迫下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淹水胁迫引起鸭茅根系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相对电导率先减少后显著升高。在淹水胁迫处理8 h后(相较于0 h),鸭茅根系中有578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上调基因2872个,下调基因2916个。胁迫处理24 h后,鸭茅根系中共有8807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上调基因4123个,下调基因4684个。GO富集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涉及多糖代谢、微管结合、纤维素代谢过程、抗氧化反应等。KEGG富集显示,鸭茅根系主要通过苯丙烷生物合成、碳代谢、谷胱甘肽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糖酵解/糖异生等途径来响应淹水胁迫。进一步分析苯丙烷生物合成、碳代谢、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推测 HXK1HXK2ADH1GSTAPX2等关键基因在鸭茅响应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MYB、NB-ARC、WRKY、GRAS和AP2等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在淹水胁迫中表达丰富,可能与鸭茅的耐淹性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鸭茅耐淹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后续的鸭茅耐淹性状改良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甘肃不同区域青贮紫花苜蓿乳酸菌群落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唐璎, 刘晓静, 赵雅姣, 董霖
    2024, 33(2):  112-124.  DOI: 10.11686/cyxb2023113
    摘要 ( 158 )   HTML ( 6)   PDF (3304KB) ( 16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精细化调控不同地区紫花苜蓿青贮乳酸菌及青贮品质,采用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对甘肃不同地区紫花苜蓿叶面附生乳酸菌及青贮乳酸菌群落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并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甘肃不同地区紫花苜蓿自然青贮过程中乳酸菌的群落结构具有区域性的分布特征,在河西干旱灌区,以植物乳杆菌为主;在陇中、陇东干旱半干旱雨养区以植物乳酸菌、鼠李糖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为主;在雨水充沛湿热的陇南地区,以乳酸片球菌和戊糖片球菌为主;在高寒的甘南州地区,以植物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为主。通过冗余分析发现,紫花苜蓿附生乳酸菌群落对青贮乳酸菌群落组成影响最大(解释度为88.27%),其中乳酸杆菌属、片球菌属起主要作用。同时,影响紫花苜蓿附生乳酸菌分布的因素程度大小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日照时数>海拔>纬度>经度。综上所述,不同区域由于其温度和降水的不同改变了紫花苜蓿附生乳酸菌的组成及丰度,进而使紫花苜蓿青贮时乳酸菌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因此,区域性气候条件通过决定紫花苜蓿附生乳酸菌种类,是主导青贮乳酸菌群落呈区域性分布特征的驱动因素。

    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对优势物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和生态网络的影响
    马源, 王晓丽, 马玉寿, 张德罡
    2024, 33(2):  125-137.  DOI: 10.11686/cyxb2023106
    摘要 ( 142 )   HTML ( 10)   PDF (4758KB) ( 3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优势物种改变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4个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IT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结合FUNGuild预测和分子生态网络模型方法,分析了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对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功能群和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退化程度对根际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改变根际土壤真菌的Beta多样性;退化程度仅对根际真菌优势种群的相对丰度产生影响,对真菌优势种群没有影响,4个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根际土壤中真菌优势种群均为担子菌门、被孢霉门和子囊菌门;通过线性判别分析发现了29个生物标志物,其中大部分属于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草地退化过程中根际真菌群落主要由共生营养型向腐生营养型转变;网络分析发现,退化高寒草甸根际真菌群落各可操作分类单元(OTU)主要以负相关关系为主,并且退化程度越高负相关程度越强烈。同时结合网络拓扑参数,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将会导致根际真菌结构呈更为松散和不稳定的态势。综上所述,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对优势物种根际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类型产生了显著影响,并降低了真菌群落的稳定性和复杂性。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高寒草甸根际微生态的适应性机制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不同养分添加对黄河源区退化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段鹏, 韦鎔宜, 王芳萍, 姚步青, 赵之重, 胡碧霞, 宋词, 杨萍, 王婷
    2024, 33(2):  138-153.  DOI: 10.11686/cyxb2023108
    摘要 ( 153 )   HTML ( 7)   PDF (3322KB) ( 1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是退化湿地修复过程中的重要评判指标,但在高寒退化湿地修复过程中,养分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仍不明确。为探究不同养分添加对黄河源区退化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对黄河源区退化高寒湿地进行了氮、磷添加和有机掺混肥添加处理,采用常规实验室分析法和Biolog-Eco法,分析了不同养分添加处理对湿地不同退化阶段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可以显著提高中度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磷添加和有机掺混肥添加后退化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没有显著提高。不同养分添加处理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种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其中氮添加和有机掺混肥添加可以提高退化湿地土壤微生物脂类和醇类碳源的利用占比,降低酸类碳源的利用占比。不同养分添加下退化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总体碳源利用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微生物对酯类、醇类和胺类碳源的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退化高寒湿地氮添加和有机掺混肥添加都可以通过提升植被地上生物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但有机掺混肥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提升作用受土壤水分含量降低的限制。该结果可为高寒退化湿地修复技术研发和退化高寒湿地修复效果评判提供科学依据。

    贮藏时间对皮、裸燕麦种子萌发及细胞学结构的影响
    姚瑞瑞, 刘欢, 赵桂琴, 王敬龙, 王绮玉, 董凯, 张然
    2024, 33(2):  154-163.  DOI: 10.11686/cyxb2023136
    摘要 ( 151 )   HTML ( 9)   PDF (3392KB) ( 20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贮藏时间对皮、裸燕麦种子萌发特性和细胞组织结构的影响,本试验以皮燕麦‘陇燕3号’种子和裸燕麦‘白燕2号’种子为材料,研究两种不同燕麦种质种子经贮藏2、4、6和8年后,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芽长、根长和电导率的变化情况,并采用石蜡切片法和透射电镜法制片,观察比较贮藏时间对皮、裸燕麦种子解剖结构及种胚细胞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差异。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2个燕麦种质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有所下降,电导率升高,与‘白燕2号’相比,‘陇燕3号’种子活力变化更稳定。随着老化程度加深,燕麦种子解剖结构发生变化,糊粉层细胞水解,老化燕麦种子种胚细胞与线粒体超微结构受到严重损伤,表现为:种胚细胞内脂肪体出现降解现象;线粒体的结构发生损坏、出现空泡化并解体;细胞核结构不清,核仁消失,核边缘皱缩,染色质浓缩。

    低氮胁迫下不同皮燕麦品种早期的响应研究及耐低氮性综合评价
    罗颖, 李聪, 王沛, 田莉华, 汪辉, 周青平, 雷映霞
    2024, 33(2):  164-184.  DOI: 10.11686/cyxb2023105
    摘要 ( 168 )   HTML ( 9)   PDF (4503KB) ( 3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在低氮胁迫下皮燕麦早期的形态、生理响应以及筛选出耐低氮皮燕麦品种,本研究以18种不同皮燕麦品种为材料,采用水培法,设置全氮(4 mmol·L-1,CK)和1/10 N(0.4 mmol·L-1,LN)两个氮浓度水平,在处理21 d后,对低氮胁迫下皮燕麦的7项形态指标和14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降维分析提取影响因子,结合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低氮胁迫下不同皮燕麦品种早期的株高、地上部生物量、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谷氨酸合成酶活性、丙二醛含量、活性氧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根长、地下部生物量、根冠比变化趋势不尽相同;2)21项生理指标中有12对指标呈极显著相关性,根冠比(RSR)与地下部干重(RDW)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谷氨酰胺合成酶(GS)与可溶性蛋白(SP)呈极显著负相关;3)低氮胁迫下皮燕麦的生物量、氮代谢因子、光合因子、抗氧化因子、渗透调节因子可作为评价耐低氮性的重要指标;4)18份皮燕麦可划分为3大类,青海甜燕麦和青海444这两份品种耐低氮能力较强,为耐低氮型品种,甜燕2号和青燕2号这两份皮燕麦品种的耐低氮能力较弱,为氮敏感型品种,其余材料耐低氮性居中。

    苜蓿混播方式及比例对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的影响
    张永亮, 滕泽, 郝凤, 于铁峰, 张玉霞
    2024, 33(2):  185-197.  DOI: 10.11686/cyxb2023161
    摘要 ( 134 )   HTML ( 6)   PDF (1180KB) ( 1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适合科尔沁沙地的禾豆混播模式,将紫花苜蓿按8个水平(占单播量的5%, 10%, 15%, 20%, 25%, 30%, 35%, 40%,B1~B8)和2种方式(间行A1和交叉A2)混播到2月龄的无芒雀麦草地,分析混播方式与混播比例对禾豆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播方式对第3茬无芒雀麦产量影响显著,A2处理显著高于A1P<0.05)。A1处理1~3茬及全年苜蓿产量均高于A2,其中第3茬及全年苜蓿产量差异显著(P<0.05)。禾豆总产量除2茬A1显著高于A2P<0.05)外,其余无显著差异。A2处理2、3茬无芒雀麦相对密度(RD)和3茬相对产量(RY)显著高于A1。苜蓿混播方式对各茬苜蓿RD和RY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全年苜蓿RY影响显著,A1显著高于A2P<0.05)。A1处理2茬及全年相对产量总和(RYT)显著大于A2P<0.05)。随着苜蓿混播比例增加,全年苜蓿产量、禾豆产量和RYT呈增长趋势,而无芒雀麦产量、无芒雀麦和苜蓿RD、RY均呈下降趋势。不同苜蓿混播比例下各茬无芒雀麦RY均小于1,而苜蓿RY均大于1。混播处理全年RYT均大于1,混播20%~40%苜蓿第3茬RYT>1。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A2B4组合最优,其次是A2B3组合。综合考虑牧草产量和群落稳定性,在固定播量的2月龄无芒雀麦草地上交叉混播15%~20%苜蓿较适宜。

    综合评述
    植物遗传转化中体细胞再生的分子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李玉珠, 余江弟, 丁菲菲, 苗佳敏, 白小明, 师尚礼
    2024, 33(2):  198-211.  DOI: 10.11686/cyxb2023147
    摘要 ( 364 )   HTML ( 21)   PDF (578KB) ( 8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遗传转化是转基因技术及以此为基础的基因组编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分子育种的关键。其中,物种和基因型差异往往是限制遗传转化效率和基因编辑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瓶颈。随着再生芽发生和体胚发生的分子机制被逐渐探明,在愈伤组织形成、增殖和再生过程中涉及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合成、响应和信号转导的生长及发育调节基因被用于提高遗传转化效率。本研究首先综述了植物遗传转化过程中体细胞再生的不同途径和方式,以及转化细胞以间接的器官发生方式和体胚发生方式再生的分子机制。然后重点讨论了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有关的再生促进基因在提高再生效率,缩短转化时间,以及实现执拗型物种和基因型的遗传转化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总结了再生促进基因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中的应用潜力和研究方向。

    激素调控植物分枝/分蘖的研究进展
    陈奋奇, 张金青, 马晖玲
    2024, 33(2):  212-225.  DOI: 10.11686/cyxb2023118
    摘要 ( 611 )   HTML ( 55)   PDF (1243KB) ( 12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枝/分蘖是植物株型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腋芽起始和芽生长的结果,对经济作物的种子产量以及牧草产量均具有决定性作用。多种激素及其互作效应在植物分枝/分蘖的发生和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且环境因素也是通过改变植物体内激素含量及其平衡调控分枝的。本研究综述了多种激素对植物分枝/分蘖调控机制的多个方面,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独脚金内酯、油菜素内酯、脱落酸和赤霉素、乙烯、茉莉酸及不同激素信号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调控网络,旨在为利用激素调控机制培育具有理想株型的高产新作物品种奠定基础。同时分析了激素机制调控植物分枝/分蘖的现存问题,并展望了激素调控植物分枝/分蘖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通过激素调控改良作物株型提供理论依据。

    披碱草属真菌病害研究进展
    薛龙海, 刘佳奇, 李春杰
    2024, 33(2):  226-241.  DOI: 10.11686/cyxb2023132
    摘要 ( 193 )   HTML ( 11)   PDF (918KB) ( 4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披碱草属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优势禾草,在我国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等高寒牧区广泛种植。真菌病害是限制披碱草生长的重要因素,可直接影响披碱草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制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本研究对国内外近年来披碱草属真菌病害的病原学、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展望了病害的研究前景和研究思路。截至目前,共计16种真菌病害已在披碱草属上报道,主要包括锈病、黑粉病、白粉病、麦角病、香柱病和叶斑病等病害;这些病害可对披碱草的叶片、叶鞘、茎秆、穗和种子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目前国内外针对披碱草属真菌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抗病品种选育、种子处理、生态和化学治理。此外,筛选或培育携带内生真菌(Epichlo?)的新品种将是披碱草抗病研究的突破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