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2-11-20
    2022年11期目录
    2022, 31(11):  0. 
    摘要 ( 83 )   PDF (295KB) ( 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2003-2018年青藏高原草地的地表层土壤热通量时空变化
    李颖, 吴静, 李纯斌, 秦格霞
    2022, 31(11):  1-14.  DOI: 10.11686/cyxb2022059
    摘要 ( 305 )   HTML ( 19)   PDF (7077KB) ( 2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青藏高原7个站点实测数据,计算站点地表层土壤热通量(G0)并分析站点的日、季变化特征;结合MODIS数据、中国西部1 km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和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用Ma模型反演2003-2018年青藏高原地表土壤热通量,并且分析不同草地类型的G0变化。结果表明:1)站点地表层土壤热通量G0比不同深度的土壤热通量值大。G0的日变化曲线呈倒“U”形状,在夜晚相较于白天变化较为平缓。2)站点地表层土壤热通量G0的季节振幅变化呈现夏>春>秋>冬,春夏季G0均值整体为正值,秋冬季G0均值基本为负值。夏季高原西北地区的地表层土壤热通量相对于东南地区的较高,而冬季则相反。3)高原草地的土壤热通量值为40~80 W·m-2,16年各类草地G0平均值最高的是温性草原化荒漠类(76.557 W·m-2),最低的是高寒草甸类(46.118 W·m-2)。4)高原草地的G0一年内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高原各类草地G0的季节变化呈现夏>春>秋>冬,夏春季G0最低的均为高寒草甸类,较高的分别是温性草原化荒漠类和温性草原类;秋冬季G0最高的均为暖性灌草丛类,最低的均为高寒荒漠类。以上结果可为高原草地地表能量平衡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坡度对高寒草甸公路护坡土壤性状及沙化表现的影响
    郭碧花, 张雪梅, 刘金平, 游明鸿, 甘小洪, 羊勇
    2022, 31(11):  15-24.  DOI: 10.11686/cyxb2021460
    摘要 ( 223 )   HTML ( 4)   PDF (552KB) ( 1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高寒草甸公路护坡建设的实际技术需求,选择G248四川省红原县机场段,建成10年的5个坡度级(缓坡6°~15°、斜坡16°~25°、陡坡26°~35°、急坡36°~45°、峭坡>45°)公路护坡,通过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和理化指标、植被盖度和退化面积、有机质和全氮相对减少率等指标,分析不同坡度上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沙化等级比例组成及沙化表现差异,研究坡度对护坡土壤性状及沙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度升高显著降低黏粒和粉粒比例而增加砂粒和石砾比例(P<0.05),坡度越大土壤容重和pH值越大而含水量越低。2)坡度对土壤碳含量影响为有机质(SOM)>总碳(TC)>无机碳(IC)>溶解性有机碳(DOC),缓坡和斜坡使>70%的DOC和IC流失,斜坡和陡坡使约40%的SOM流失,急坡和陡坡使>90%的SOM和>60%的TC流失。3)坡度对土壤肥力影响为有效N>碱解N>全N>有效K>有效P>全K>全P,有效N比全N和碱解N更易流失,缓坡和斜坡下有效N流失最快,陡坡下全N和碱解N流失最快,全P和有效P仅在斜坡下流失,坡度升高会增加全K而降低有效K含量。4)坡度对沙化等级影响为极重度沙化(ED)>未沙化(ND)>中度沙化(MD)>轻度沙化(LD)>重度沙化(SD),斜坡下MD比例达52.46%,坡度>15°后增加SD比例,坡度>25°后ED比例快速增加。5)坡度>15°后沙化面积相对增加率几乎无变化,坡度>25°后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相对减少率变化较小,总盖度百分数和<0.02 mm粉粒相对减少率与>0.05 mm砂粒相对增加率随坡度显著增加。综上,不同坡度土壤粒级组成、养分流失程度、沙化度和沙化表现不同,故应依坡度大小制定相应的生态护坡建设技术方案。

    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关系的影响
    段媛媛, 张静, 王玲玲, 刘彩凤, 王乙茉, 周俗, 郭正刚
    2022, 31(11):  25-35.  DOI: 10.11686/cyxb2021444
    摘要 ( 376 )   HTML ( 6)   PDF (1835KB) ( 2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关系会因环境改变而变化。高原鼠兔干扰往往会改变其巢域范围内高寒草甸的水热过程,但尚不清楚其是否影响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关系。本研究在甘肃碌曲、青海祁连和共和县同步选择调查区,每个调查区采用配对设置样地的方法,分析了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干扰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而没有明显影响物种均匀度指数。高原鼠兔干扰显著增加了功能丰富度指数(P<0.05),但没有显著影响功能均匀度指数和功能离散度指数。高原鼠兔干扰促进植物功能丰富度指数与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关系从对数函数关系转变为二次函数关系,植物功能均匀度指数与物种均匀度指数的关系从不显著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高原鼠兔干扰显著减弱了植物功能丰富度指数与物种丰富度指数、植物功能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间的正相关性、植物功能离散度指数与物种丰富度指数的负相关性,增加了植物功能离散度指数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间的负相关性。这为解读高原鼠兔干扰下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提供了基础信息,有助于了解高原鼠兔干扰下植物多样性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的途径。

    不同利用方式荒漠区草地鼠害防治的危害阈值和经济阈值
    杨可, 袁帅, 武晓东, 张昊婷, 孙珊珊, 付和平, 赵永泉, 王淑艳, 刘启富
    2022, 31(11):  36-47.  DOI: 10.11686/cyxb2021429
    摘要 ( 239 )   HTML ( 1)   PDF (1642KB) ( 1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鼠害危害阈值和经济阈值是草地鼠害防控实践中必须明确的指标,不同草地类型或同一草地类型不同利用方式,这2个指标值均截然不同。危害阈值是引起草地明显损失时的害鼠种群密度,经济阈值是害鼠种群数量增长造成明显经济损失时必须采取防治措施的种群密度。阿拉善荒漠区生态脆弱,鼠害连年发生,研究荒漠区草地鼠害防控危害阈值和经济阈值对鼠害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于2015-2019年在阿拉善左旗荒漠区选择连续放牧区与禁牧区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害鼠种类和密度,应用样方法调查样区内8月植物地上生物量。使用标准鼠单位与啮齿动物日食量来估算牧草损失产量,利用回归方程得出害鼠密度与牧草产量损失比的拟合关系。结果表明:1)连续放牧区与禁牧区害鼠密度与牧草产量损失比的拟合曲线均符合逻辑斯蒂S型曲线。2)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得出连续放牧区害鼠防控危害阈值为26个标准鼠单位·hm-2,经济阈值为39.3个标准鼠单位·hm-2,禁牧区害鼠防控危害阈值为33.2个标准鼠单位·hm-2,经济阈值为30.2个标准鼠单位·hm-2,连续放牧区经济阈值略大于禁牧区。

    基于SCoT标记的披碱草属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潘静, 张俊超, 陈有军, 周青平
    2022, 31(11):  48-60.  DOI: 10.11686/cyxb2022137
    摘要 ( 198 )   HTML ( 6)   PDF (2331KB) ( 1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利用SCoT分子标记对青藏高原披碱草属3个物种的种质资源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和DNA指纹图谱构建,为不同物种的材料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在80个SCoT引物中筛选出22条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90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54个,多态性条带比率占87.59%。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I)、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H)、观察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的平均值分别为:0.5411、0.3643、1.9856和1.627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0~0.8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3处,可将46份材料分为2个组群,主坐标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保持一致,同时利用4个SCoT引物构建了46份材料的DNA指纹图谱。SCoT分子标记适用于披碱草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DNA指纹图谱构建,该研究为野生披碱草属种质鉴定、优质性状挖掘、育种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小偃麦衍生系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常利芳, 李欣, 郭慧娟, 乔麟轶, 张树伟, 陈芳, 畅志坚, 张晓军
    2022, 31(11):  61-74.  DOI: 10.11686/cyxb2022004
    摘要 ( 261 )   HTML ( 7)   PDF (2152KB) ( 26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偃麦草作为小麦的三级基因库,是公认的遗传变异来源,八倍体小偃麦及其衍生的种质材料在提高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抗病、品质等性状的改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源于中间偃麦草和长穗偃麦草的163份小偃麦衍生系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小偃麦衍生系中,5个描述性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0.26~1.00,株型的多样性指数最高;8个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44%~20.11%,单株产量变异最大(20.11%),其次是有效分蘖数(17.37%)和千粒重(17.13%),抽穗期最小(4.44%);多样性指数为1.97~2.09,千粒重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H'=2.09),其次是每穗小穗数(H'=2.07),抽穗期的多样性最低(H'=1.97);相关分析表明,不同产量性状之间相互关联;基于8 个产量性状欧氏距离的系统聚类分析表明,163 份衍生系被划分为6 个类群,各群之间差异明显,其中第I、Ⅲ类群为产量性状优异种质;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代表了163份衍生系81.12%的遗传信息量,分别以千粒重、每穗小穗数、穗长和株高载荷较大,对产量提高有正向效应;根据综合评价D值筛选出排名前5的优异大粒种质为CH16353、CH1742、CH16370、CH16385和CH16382。上述结果说明小偃麦衍生系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为小偃麦种质用于小麦遗传育种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饲粮中性洗涤纤维水平对黑藏羊肌纤维类型组成比例与肉质特性的影响
    周力, 王志有, 杨葆春, 侯生珍, 张峰硕, 桂林生
    2022, 31(11):  75-85.  DOI: 10.11686/cyxb2021439
    摘要 ( 225 )   HTML ( 1)   PDF (1179KB) ( 1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不同中性洗涤纤维(NDF)饲粮对青海黑藏羊体尺指数、肌纤维类型组成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40只体况良好、体重相近[(10.28±0.43) kg]的2月龄黑藏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分别饲喂NDF为26.33%(L组)和46.14%(H组)的饲粮。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ATP酶(ATPase)组织化学染色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对黑藏羊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特性、肌球蛋白重链(MyHCs)基因表达量及肉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H组体躯指数显著小于L组(P<0.05)。2)H组Ⅱa型肌纤维数量比例显著大于L组(P<0.05),H组Ⅰ型和Ⅱa型肌纤维面积比例亦大于L组(P<0.05)。3)L组MyHC Ⅰ和MyHC Ⅱa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著小于H组(P<0.05),而MyHC Ⅱb和MyHC Ⅱx基因的mRNA表达量则相反(P<0.05)。4)相较于L组,H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均提高,丙二醛(MDA)含量下降,其中二者总抗氧化能力差异显著(P<0.05)。5)L组剪切力显著大于H组(P<0.05),而红度(a*)则相反(P<0.05)。综上,与低水平NDF饲粮相比,高水平NDF饲粮条件下黑藏羊可有效减少酵解型肌纤维数量比例,并增强其抗氧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肉品质。

    日粮中添加发酵豆渣对湖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肉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范阳, 齐伟彪, 朱崇淼, 殷雨洋, 毛胜勇
    2022, 31(11):  86-93.  DOI: 10.11686/cyxb2021420
    摘要 ( 319 )   HTML ( 8)   PDF (492KB) ( 1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发酵豆渣对湖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肉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探究发酵豆渣在肉羊生产中的利用价值。试验选取21头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湖羊公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豆渣组(饲喂基础日粮+20%普通豆渣)和发酵豆渣组(饲喂基础日粮+20%发酵豆渣),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羊。预饲期7 d,试验期49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和豆渣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0%发酵豆渣可显著提高湖羊的平均日增重(P<0.05),且增重成本显著降低(P<0.05);2)发酵豆渣组湖羊的干物质、粗蛋白和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与豆渣组相比,发酵豆渣组湖羊的胴体重显著提高(P<0.05),且发酵豆渣组湖羊的屠宰率和红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滴水损失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4)与对照组和豆渣组相比,发酵豆渣组湖羊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但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与豆渣组相比,发酵豆渣组湖羊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因此,饲粮中添加发酵豆渣可以显著提高湖羊的平均日增重,降低饲料成本,提高日粮的干物质、粗蛋白和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且对肉品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播期和播前刈割对羊草草甸中紫花苜蓿建植的影响
    李强, 丛山, 赵成振, 黄迎新, 周道玮
    2022, 31(11):  94-104.  DOI: 10.11686/cyxb2021443
    摘要 ( 211 )   HTML ( 7)   PDF (4164KB) ( 1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揭示播期、播前刈割及其交互作用对补播紫花苜蓿建植的影响,选取轻度退化羊草草甸,在不同日期(5月1日、6月1日、7月1日、8月1日)和补播前2个刈割(刈割、不刈割)交互处理下进行紫花苜蓿补播,研究紫花苜蓿建植表现的变化及其生态学机制。结果发现:7月1日补播后苜蓿出苗期间土壤含水量最高,刈割降低了苜蓿出苗和幼苗生长期的羊草植被高度。播期和刈割对苜蓿建植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刈割通过降低羊草植被高度显著提高苜蓿出苗率,刈割后,受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影响,7月1日补播的苜蓿出苗率(20%)显著高于其他播期。通过降低植被高度和地上资源竞争,割草显著提高苜蓿幼苗存活率,割草处理下,7月1日补播的苜蓿存活幼苗数及幼苗存活率最高,分别为83株·m-2和53%。随播期延后生长时间缩短,苜蓿幼苗发育受到限制,越冬率显著降低。割草通过促进幼苗生长显著提高了苜蓿幼苗越冬率。割草处理下,7月1日补播返青苜蓿植株数量达22株·m-2,显著高于其他播期。翌年群落调查数据表明:播前刈割显著提高了草地中紫花苜蓿生物量,且7月1日刈割后补播草地的苜蓿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播前割草也显著提升了饲草粗蛋白含量。综合各处理紫花苜蓿补播效果和饲草生产实际,研究建议羊草草甸的紫花苜蓿补播应在植被刈割后进行,补播时间选择在7月1日前后对紫花苜蓿成功建植较为有利。

    10个白三叶品种在成都平原的生产性能评价
    韩重阳, 王栓, 左粟田, 闫三博, 汪阳, 蔡家邦, 马骢毓, 张新全, 聂刚
    2022, 31(11):  105-117.  DOI: 10.11686/cyxb2021417
    摘要 ( 265 )   HTML ( 3)   PDF (1159KB) ( 2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出适宜在成都平原推广种植的优质白三叶品种,对10个白三叶引进品种进行了物候期、干草产量、生长高度、茎粗、叶面积等指标的生产性能评价,并对其进行营养品质测定。结果表明,引进品种‘金宝’的物候期最长,可达306 d,为晚熟品种。各供试白三叶品种在返青第一次刈割后生长速度最快,达0.52~0.67 cm·d-1,随后两次刈割后日均生长速度放缓,第3茬刈割后生长速度最慢,为0.34~0.50 cm·d-1。各品种中‘罗特’年度平均干草产量最高,达14436.44 kg·hm-2,较对照品种‘海法’‘胡依阿’分别增产20.0%、26.7%(P<0.05)。‘欧米克’年平均干草产量为8898.64 kg·hm-2,显著低于对照品种‘海法’‘胡依阿’(P<0.05)。各参试白三叶品种的生长高度、拉伸高度为22.6~30.2 cm、35.4~53.7 cm,‘罗特’的叶面积、茎粗和茎节数最大,‘超级胡依阿’的生殖枝长度,‘金宝’的叶柄长度和 ‘海法’的叶柄粗均在参试白三叶品种中表现最优。对10个品种的粗蛋白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白三叶品种间差异较大,引进品种‘游侠’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可达 22.8%。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0个白三叶品种的干草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罗特’‘超级胡依阿’和‘金宝’田间性状表现较优,适宜在成都平原地区推广种植利用。

    氮素形态对野牛草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邹博坤, 王欣铭, 褚章杉, 黄馨慧, 陈雨峰, 钱永强
    2022, 31(11):  118-127.  DOI: 10.11686/cyxb2022025
    摘要 ( 239 )   HTML ( 5)   PDF (1688KB) ( 20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野牛草对氮素的吸收偏好,提高野牛草全生育期精细化管理水平,以野牛草‘Sundancer’和‘Texoka’为试验材料,以不施氮(N0)为对照,设置尿素(N1)、硝态氮(N2)、铵态氮(N3)和硝铵1∶1混合(N4)4种氮素形态,施氮量500 mg·kg-1,分析了不同氮素形态对野牛草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态氮显著提高(P<0.05)野牛草总氮含量及地下部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地上部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硝态氮显著提高(P<0.05)野牛草地上部硝态氮含量,尿素显著提高(P<0.05)野牛草地下部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铵态氮显著提高(P<0.05)野牛草地上部铵态氮含量和NR活性。野牛草地上部GS活性在铵态氮处理下显著降低(P<0.05),地下部GOGAT活性在硝态氮处理下显著降低(P<0.05)。混合态氮能更好地提高野牛草生理活性并促进其生长,单一氮源会抑制部分氮同化酶活性,建议在野牛草实际生产中应以1∶1混合态氮或以尿素为氮源。

    沟垄集雨种植对烤烟生长发育及烟叶品质的影响
    陈克玲, 王德权, 刘洋, 王艺, 杜玉海, 杜传印, 马兴华
    2022, 31(11):  128-138.  DOI: 10.11686/cyxb2021461
    摘要 ( 222 )   HTML ( 2)   PDF (1032KB) ( 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研究沟垄集雨栽培技术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合山东烟区蓄水保墒的栽培模式。选用当地主栽烤烟品种云烟87和中烟100,通过一年两点大田试验,研究了沟垄集雨栽培对烟田土壤水分含量、烟株农艺性状、叶片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氮素含量、氮素积累量及烟叶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沟垄集雨栽培提高了烟田2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了云烟87现蕾期的叶长、叶宽及现蕾和平顶期的单叶面积,使平顶期的光合速率增加了28.5%,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片中的氮素含量以及氮素积累量,降低了总糖、还原糖含量,提高了总氮和钾含量。沟垄集雨栽培显著提高了中烟100现蕾期的叶长和叶面积,并使平顶期的光合速率增加了14.8%,显著提高了双龙村旺长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总植物碱含量较常规栽培降低了12.7%,其他化学成分变化较小。沟垄集雨栽培技术通过对雨水的利用,调节了土壤的水分状况,促进了烤烟的生长发育,改善了两个品种的香气量、余味和杂气,最终提高了烟叶的感官评价质量。沟垄集雨种植是适宜山东丘陵山地烟区的优质高效栽培模式。

    重金属铜和铅胁迫对东方山羊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穆海婷, 王英哲, 苗一凡, 郁伟杰, 徐博
    2022, 31(11):  139-146.  DOI: 10.11686/cyxb2021463
    摘要 ( 268 )   HTML ( 11)   PDF (770KB) ( 1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土壤中Cu、Pb胁迫对东方山羊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本试验以东方山羊豆为材料,采用盆栽进行胁迫试验,研究5种浓度的Cu、Pb胁迫下东方山羊豆生长及生理特性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2种金属胁迫浓度和胁迫时间的增加,在胁迫第7天,胁迫浓度达480 mg·kg-1时,东方山羊豆芽长、根长、叶鲜重、根鲜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随着胁迫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在Pb胁迫第15天,根长在处理浓度为600 mg·kg-1时,与CK相比降低23.60%。而东方山羊豆的脯氨酸、过氧化物酶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当Pb浓度小于480 mg·kg-1,随着Pb浓度的增加,植物体内丙二醛含量呈上升趋势,当处理浓度为600 mg·kg-1时,东方山羊豆幼苗的丙二醛含量出现明显下降,而在Cu处理下,丙二醛含量呈上升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在Pb胁迫下,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Cu浓度低于480 mg·kg-1时,东方山羊豆的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CK。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在Pb胁迫下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CK相比,在处理浓度为600 mg·kg-1时,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78.35%。Cu胁迫浓度在240 mg·kg-1时,植物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600 mg·kg-1时,并在此时达到最大值,而随着胁迫浓度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综上表明,在重金属Cu和Pb的胁迫下,东方山羊豆表现出一定的耐受力和富集重金属铜和铅的能力。

    海拔和品种对燕麦营养品质及表面附着微生物的影响
    赵桂琴, 琚泽亮, 柴继宽
    2022, 31(11):  147-157.  DOI: 10.11686/cyxb2021436
    摘要 ( 257 )   HTML ( 6)   PDF (1517KB) ( 2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燕麦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主要的一年生饲草,鉴于秋季收获时雨水较多,燕麦更适宜制作青贮而非干草。但在这类地区海拔高度和品种对燕麦青贮前的产量、品质和表面附着微生物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本试验用4个燕麦品种(陇燕3号、陇燕5号、白燕2号、坝莜3号)在湟中(2295 m)、天祝(2797 m)、山丹(2860 m)、合作(2957 m)、海晏(3052 m)、玛曲(3474 m)、玛沁(3765 m)和称多(4217 m)共8个不同海拔地区进行了田间试验,对燕麦灌浆期鲜草产量、干物质(DM)、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乳酸菌(LAB)、霉菌、酵母菌、好气性细菌等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品种及二者互作对灌浆期鲜草产量、营养成分含量及附着微生物数量影响非常显著。鲜草产量、WSC、NDF含量及附着LAB数量随海拔上升总体呈增加趋势(P<0.05),在称多试验点比在湟中分别平均高出284.00%、15.49%、10.81%和11.60%;而DM、CP含量、酵母菌和霉菌数量随海拔上升明显下降(P<0.001),在称多比湟中分别降低了15.67%、36.27%、23.53%和7.75%。4个品种中,陇燕5号在称多试验点的鲜草产量、WSC和NDF含量最高,分别为75605 kg·hm-2、201.4 g·kg-1 DM和604.2 g·kg-1 DM,其次为陇燕3号;白燕2号在湟中试验点CP含量(119.7 g·kg-1 DM)和霉菌数量(4.12 lg cfu·g-1 FM)最高,坝莜3号在玛沁和称多试验点的LAB和酵母菌数量最高。总体而言,陇燕3号和陇燕5号在海拔3000 m以上地区表现更优,3000 m以下地区4个品种均可用于青贮生产。

    基于产量与品质的无芒雀麦灌溉制度研究
    姜渊博, 康燕霞, 齐广平, 银敏华, 马彦麟, 汪精海, 贾琼, 康瑶, 张宏斌, 唐仲霞, 汪爱霞
    2022, 31(11):  158-171.  DOI: 10.11686/cyxb2021350
    摘要 ( 209 )   HTML ( 2)   PDF (1782KB) ( 1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理的水分调控模式有助于提升人工草地生产力、改善牧草品质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无芒雀麦为试验材料,对比分析河西走廊地区两种水分调控模式[分生育期调亏灌溉(I1);全生育期调亏灌溉(I2)]下灌水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综合考虑大田试验和典型枯水年灌溉制度模拟结果进行灌溉制度优选,为当地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增加,I1模式下无芒雀麦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I2模式下则逐渐增加,两种模式下无芒雀麦粗蛋白含量均逐渐减小,但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缓慢增加。与I2相比,I1模式下无芒雀麦产量平均提升23.11%,粗蛋白含量平均提升6.09%,因此,I1水分调控模式较优。由大田试验分析及典型枯水年灌溉制度模拟结果可知,I1DF1处理下[返青期(75%~85% θFC),拔节期(65%~85% θFC),抽穗期(65%~85% θFC)],灌水次数12次,灌溉定额521.76 mm的灌溉制度可为河西走廊地区无芒雀麦节水稳产提供参考。

    茎秆基部节间特性和木质素合成与燕麦抗倒伏的关系
    南铭, 李晶, 赵桂琴, 柴继宽, 刘彦明
    2022, 31(11):  172-180.  DOI: 10.11686/cyxb2021416
    摘要 ( 307 )   HTML ( 5)   PDF (771KB) ( 20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倒伏是影响燕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开展燕麦抗倒伏生理机制研究对指导燕麦抗倒伏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燕麦品种蒙燕1号、坝燕6号为抗倒伏材料,以定燕2号和青引2号为易倒伏材料,分析不同倒伏类型燕麦品种茎秆基部伸长节间形态特征,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纤维素和木质素及其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差异,探讨茎秆基部第2伸长节间形态特征与木质素含量及其合成酶活性同燕麦抗倒伏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相比于易倒伏品种,抗倒伏品种倒伏程度轻,田间实际倒伏率低。易倒伏品种茎秆基部第2伸长节间长度较抗倒伏品种高34.17%、抗倒伏品种茎秆基部第2伸长节间粗度、秆壁厚、茎重、密度、充实度、抗折力、穿刺强度分别较易倒伏品种高29.11%、26.18%、25.80%、27.97%、34.61%、36.23%、36.60%,抗倒伏品种茎秆中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显著(P<0.05)高于易倒伏品种。木质素含量与茎秆基部第2伸长节间抗折力和穿刺强度极显著(P<0.01)正相关,相关系数(r=0.9862,r=0.9638),与田间实际倒伏率显著(P<0.05)负相关,相关系数(r=-0.9407)。抗倒伏品种茎秆木质素合成酶酪氨酸解氨酶(TAL)、苯丙氨酸转氨酶(PAL)、肉桂醇脱氢酶(CAD)和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活性高,促使茎秆基部第2伸长节间积累了大量的木质素,提高了细胞壁木质化强度,增大了茎秆机械强度,进而增强燕麦抗倒伏能力。

    草本资源植物菥蓂对盐胁迫下生理生态及次生代谢产物响应
    李娜娜, 刘同歌, 黄志慧, 郑宝江, 张玉红
    2022, 31(11):  181-190.  DOI: 10.11686/cyxb2021459
    摘要 ( 262 )   HTML ( 4)   PDF (6380KB) ( 1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探究盐胁迫下菥蓂生理生态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响应,为进一步研究在盐碱地上耐盐植株的种植奠定理论基础。以菥蓂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的方式进行培养,设置5个NaCl浓度梯度(0、50、100、150、200 mmol·L-1)来模拟不同强度盐胁迫条件,分别在处理1、5、10、15 d采集菥蓂叶片,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光合参数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结果表明:菥蓂叶片中SOD、POD、CAT活性在盐胁迫1~15 d时均随盐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均在NaCl浓度为100 mmol·L-1时,酶活性达到最高。丙二醛含量随盐浓度的升高先增后减;菥蓂叶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随盐浓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盐浓度的升高先增后减;菥蓂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随盐浓度的升高基本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逐渐增大;菥蓂叶片中总黄铜、总酚、黑芥子苷的含量随盐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由此可见,菥蓂对盐胁迫有较高的耐受性,在50~100 mmol·L-1盐胁迫环境中能正常生长,该结果可为后续菥蓂耐盐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综合评述
    苜蓿属物种分类研究进展
    刘志鹏, 任广朋
    2022, 31(11):  191-203.  DOI: 10.11686/cyxb2021426
    摘要 ( 656 )   HTML ( 29)   PDF (736KB) ( 6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物种的多个概念,综述了国内外苜蓿属植物分类的意义和混乱的现状,统计了我国13个苜蓿属物种的名称和特性,详细总结了全球约90个苜蓿属物种的名称、生活型、染色体数目、授粉方式和自然分布等,以及苜蓿属内14个组和10个亚组的划分、不同物种间的分子进化关系、苜蓿属的地理起源,并进一步解释了紫花苜蓿复合体内部不同亚种之间的遗传关系。提出了在深入理解物种概念的基础上鉴定苜蓿属物种的方法,建议广泛收集全球苜蓿属种质资源,采用分子进化等手段进一步理清苜蓿属内组间和物种间的进化关系,以期为今后的苜蓿属植物分类和紫花苜蓿杂交育种提供参考。

    纳米粒子的植物促生效应
    韩云华, 米素娟, 石晓琪, 钟天航
    2022, 31(11):  204-213.  DOI: 10.11686/cyxb2021449
    摘要 ( 362 )   HTML ( 10)   PDF (1424KB) ( 40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数量的增长,人们对于植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更为迫切。纳米技术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前沿科技之一,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前景的工具之一。近年来,纳米材料调控植物生长的研究迅速发展,证实了其在传统植物生产中的潜在能力。为明确纳米材料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及作用机制,本研究就纳米材料的吸收运输、纳米肥料、纳米植物生长调节剂、纳米酶与植物抗逆、纳米材料与光合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指出纳米材料在植物生产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重点,强调要系统考虑纳米材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后续纳米粒子调控植物生产的研究工作理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