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青藏高原7个站点实测数据,计算站点地表层土壤热通量(G0)并分析站点的日、季变化特征;结合MODIS数据、中国西部1 km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和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用Ma模型反演2003-2018年青藏高原地表土壤热通量,并且分析不同草地类型的G0变化。结果表明:1)站点地表层土壤热通量G0比不同深度的土壤热通量值大。G0的日变化曲线呈倒“U”形状,在夜晚相较于白天变化较为平缓。2)站点地表层土壤热通量G0的季节振幅变化呈现夏>春>秋>冬,春夏季G0均值整体为正值,秋冬季G0均值基本为负值。夏季高原西北地区的地表层土壤热通量相对于东南地区的较高,而冬季则相反。3)高原草地的土壤热通量值为40~80 W·m-2,16年各类草地G0平均值最高的是温性草原化荒漠类(76.557 W·m-2),最低的是高寒草甸类(46.118 W·m-2)。4)高原草地的G0一年内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高原各类草地G0的季节变化呈现夏>春>秋>冬,夏春季G0最低的均为高寒草甸类,较高的分别是温性草原化荒漠类和温性草原类;秋冬季G0最高的均为暖性灌草丛类,最低的均为高寒荒漠类。以上结果可为高原草地地表能量平衡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