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3-20
    上一期   
    目录
    2024年3期目录
    2024, 33(3):  0. 
    摘要 ( 38 )   PDF (760KB) ( 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川滇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不同功能群植物分布格局的MaxEnt模型预测
    油志远, 马淑娟, 王长庭, 丁路明, 宋小艳, 尹高飞, 毛军
    2024, 33(3):  1-12.  DOI: 10.11686/cyxb2023146
    摘要 ( 252 )   HTML ( 50)   PDF (4755KB) ( 3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不同主要功能群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格局、主控气候因子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基于青藏高原第2次科考数据(2019-2021年),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川滇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群的4种典型物种(莎草科-矮嵩草;禾本科-垂穗披碱草;杂类草-鹅绒委陵菜;豆科-异叶米口袋)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矮嵩草、垂穗披碱草、鹅绒委陵菜和异叶米口袋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的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11.09万、9.23万、17.12万和16.53万km2,主要位于川滇高原中部和北部区域。环境因子贡献率和响应曲线显示,4个物种生境适宜性对生存环境具有相似的生态要求,且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均为气温年较差、等温性和年均温等与温度有关的环境因子。在未来气候背景下,4个物种适宜生境面积均呈扩张趋势且平均海拔均升高了100~200 m,但变化速率趋于减缓,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稳定性可能随着气候变化而增强。

    灵武白芨滩不同年限柠条固沙林林下草本群落演替规律及机制
    于双, 李小伟, 王瑞霞, 杨君珑, 马龙
    2024, 33(3):  13-23.  DOI: 10.11686/cyxb2023150
    摘要 ( 155 )   HTML ( 8)   PDF (1287KB) ( 2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柠条固沙林林下草本群落演替序列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了灵武白芨滩不同种植年限(3、5、10、20、30、40、50、60和70年)柠条林下草本群落,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冗余分析(RDA)的方法对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并分析群落演替序列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应用TWINSPAN将9个样地的27个样方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蒙古虫实+沙蓬群落→沙鞭+白沙蒿群落→狗尾草+藜群落→猪毛蒿+短花针茅群落。2)DCA 排序与TWINSPAN分类结果一致,DCA 排序进一步印证了TWINSPAN分类的合理性。3)通过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是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解释量分别为19.3%和13.6%,贡献率分别达37.5%和26.5%(P<0.05)。本研究对揭示白芨滩固沙林林下草本群落演替规律和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结果可为荒漠化治理及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人工降雨条件下高速公路植被边坡模型水文效应测试
    赵娅如, 曹雲翔, 杨成参, 史锋厚, 付红祥, 初磊
    2024, 33(3):  24-33.  DOI: 10.11686/cyxb2023137
    摘要 ( 136 )   HTML ( 3)   PDF (1767KB) ( 20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速公路边坡防护常采用生态护坡方式,尤其以植被结合覆盖方式防护效果较好。为掌握高速公路边坡的水文效应,通过建立边坡试验模型,设置不同处理组合开展人工降雨,探讨不同覆盖物、不同生长期植被、不同降雨强度对边坡模型水文效应的影响,以便确定最佳的边坡植被防护体系参数。结果表明:在降雨强度为120 mm·h-1时,覆盖椰丝草毯、秸秆纤维毯、草帘的边坡比裸土边坡的坡面径流量分别减少23.25%、15.66%、17.94%,而坡体水分渗透量分别增加了65.19%、48.10%、27.89%。在降雨强度为120 mm·h-1时,不同生长期的植被边坡防护能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4月生植被边坡模型的坡面径流量最小,坡体水分渗透量最大,抗雨水冲刷能力最强。降雨强度为60 mm·h-1时,植被边坡并未产生坡面径流,植被发挥了很好的保护效果;随着降雨强度逐渐增大,裸土边坡和植被边坡的坡面产生径流时间和坡体水分渗出时间逐渐缩短,坡面径流量和泥沙占比均呈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综合而言,粉砂性高速公路边坡采用狗牙根(12 g·m-2)、紫穗槐(14 g·m-2)、胡枝子(10 g·m-2)种子混播后,覆盖椰丝草毯(300 g·m-2),在正常管理养护条件下,待植物生长3个月后,坡面抗雨水冲刷能力显著增强,在降雨强度不超过120 mm·h-1时,植被结合覆盖方式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护效果。植物和覆盖物两者相互作用可以减弱雨水对于边坡的冲击强度,消减坡面径流量,同时植物根系有利于雨水渗透坡体,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生物有机肥施加对荒漠草原植被-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李俊瑶, 蒋星驰, 胡晋瑜, 魏栋光, 赵学勇, 王少昆
    2024, 33(3):  34-45.  DOI: 10.11686/cyxb2023141
    摘要 ( 163 )   HTML ( 12)   PDF (3311KB) ( 16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添加高效纤维素分解菌于农牧业有机冗余物中,通过有氧发酵制备出具有一定保水性、透气性和肥力的生物有机肥(MOF)。在乌拉特荒漠草原试验区进行MOF施加相关试验,施加量为1 kg·m-2。结果表明,MOF的施加可以通过促进植被生长、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增加微生物数量等方式对退化荒漠草原植被-土壤-微生物系统起到快速恢复作用。其中,植被盖度增加了33%;土壤黏粉粒含量增加了2%,土壤全碳含量增加了9%,土壤全氮含量增加了0.9%;土壤细菌中11个门类数量变化差异显著,土壤真菌中1个门类数量变化差异显著;植被盖度增加的92%可由MOF的施加和土壤含水率共同解释,物种丰富度增加的84%可由MOF施加、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电导率共同解释。试验结果为施加生物有机肥在干旱区荒漠草原产生的恢复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数据支持以及技术支撑。

    复合型治沙措施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王安林, 马瑞, 马彦军, 刘腾, 田永胜, 董正虎, 柴巧弟
    2024, 33(3):  46-60.  DOI: 10.11686/cyxb2023140
    摘要 ( 145 )   HTML ( 10)   PDF (4108KB) ( 18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流动沙丘地人工梭梭林土壤(Asd)为对照,选取尼龙网格沙障+人工梭梭林(Nn)和黏土沙障+人工梭梭林(Cy)2种复合型治沙措施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2功能预测技术,探究复合型治沙措施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并采用冗余分析解释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及功能的主要理化因子。结果表明:1)2种复合型治沙措施区土壤细菌隶属于35门、90纲、172目、259科和436属。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绿弯菌门是研究区土壤优势菌群,平均相对丰度累计达71.84%,其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最高,占32.16%~37.09%。Cy措施区土壤拟杆菌门和蓝藻菌门显著高于Asd样地(P<0.05)。2)2种措施区土壤细菌Chao1指数显著高于流动沙丘土壤(P<0.05),但主坐标分析显示,3组样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相似。3)在17个次级功能中,碳水化合物代谢功能等为土壤细菌的主要生态功能,且在治沙措施区表现出高度冗余特点。4)相较流动沙丘土壤,复合型治沙措施区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呈显著增加的共性趋势(P<0.05),且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等理化因子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5)土壤优势菌门与绝大多数代谢功能呈显著相关,且Mantel检验表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与功能潜势差异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复合型治沙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改善荒漠土壤微环境,研究结果可为沙化土壤微环境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水蓼种植下猪粪处理土壤剖面磷组分与磷酸酶活性变化
    李秀芳, 魏文静, 蒲勇, 李廷轩, 叶代桦
    2024, 33(3):  61-72.  DOI: 10.11686/cyxb2023156
    摘要 ( 105 )   HTML ( 4)   PDF (7918KB) ( 9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生产中长期施用猪粪导致土壤磷过剩,增加磷流失风险。通过连续3年定位试验,探究水蓼种植下猪粪处理土壤剖面磷组分与磷酸酶活性变化,为防治土壤过剩磷流失以及磷富集植物水蓼高效提取土壤过剩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野外微小区模拟试验,以水蓼为材料,设1、2和3 kg·m-2猪粪处理,以不施猪粪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连续处理3年,通过每年采集植株地上部及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壤,测定植株磷含量和土壤剖面磷饱和度、磷组分、pH和磷酸酶活性,分析水蓼种植下猪粪处理土壤剖面磷组分与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连续3年种植水蓼条件下,水蓼地上部生物量和磷积累量均随猪粪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3 kg·m-2猪粪处理下,随年份推进,水蓼地上部磷积累量分别可达200.31、195.97和195.24 mg·plant-1,磷提取能力稳定。2)连续3年种植水蓼条件下,0~20 cm和20~40 cm土壤磷饱和度增加速率较为缓慢,除3 kg·m-2猪粪处理外,土壤磷饱和度均小于土壤磷流失临界值25%。3)随着猪粪施用量增加,0~10 cm和10~20 cm土壤各组分磷含量均增大,3年连续施用较高浓度猪粪增强了磷的移动性,0~10 cm和10~20 cm土壤pH均逐渐降低,0~10 cm和10~20 cm土壤磷酸酶活性均随猪粪施用量增大而升高,在3 kg·m-2猪粪处理时最高。综上所述,连续施用猪粪增加了0~10 cm和10~20 cm土壤各组分磷含量,增强了土壤剖面磷的移动性,且在3 kg·m-2处理下增幅最大。水蓼具有较强的磷提取能力,可有效提取猪粪处理土壤中过剩的磷。水蓼种植条件下,随着猪粪施用量增加,0~10 cm和10~20 cm土壤pH逐渐降低,土壤酸性磷酸单酯酶、碱性磷酸单酯酶、植酸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升高,种植水蓼促进了土壤剖面磷从低效态组分到高效态组分的转化,有利于水蓼对磷的提取和积累,从而降低土壤磷流失风险。

    高寒区氮添加和间作种植互作对燕麦和豌豆根系构型影响的研究
    鲍根生, 李媛, 冯晓云, 张鹏, 孟思宇
    2024, 33(3):  73-84.  DOI: 10.11686/cyxb2023155
    摘要 ( 137 )   HTML ( 5)   PDF (4738KB) ( 1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间根系的相互作用是禾豆间作体系系统生产力提升的关键途径,外源氮素添加也能显著改变植物根系构型。然而,有关氮添加和间作种植方式对燕麦和豌豆根系构型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以燕麦和豌豆为对象,比较氮添加和不同间作种植方式对燕麦和豌豆生物量、根系形态及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氮隔行间作燕麦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最高,而高氮单播豌豆生物量最高;2)高氮隔行间作燕麦除根体积和根尖数外,其他根系形态参数显著高于单播燕麦,高氮单播豌豆的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最高,而未添加氮单播豌豆的分叉数、内部和外部连接数最高;3)高氮间作燕麦拓扑指数和分形维数较高,未添加氮单播豌豆分形维数较高;4)氮添加和间作种植可增加燕麦根体积、根表面积、外部连接数和促进侧根生长,而间作种植和氮添加却降低豌豆根系连接数、根尖数、内部连接数和抑制侧根发育。由此可见,氮添加和间作种植通过增加燕麦根系与土壤接触面积强化燕麦获取土壤的能力,进而使间作燕麦生物量快速增加,这将为燕麦和豌豆间作体系中燕麦常表现出强竞争力和积累高生物量提供直接证据。

    连续间作下的紫花苜蓿/燕麦根系与碳氮代谢特性研究
    汪雪, 刘晓静, 王静, 吴勇, 童长春
    2024, 33(3):  85-96.  DOI: 10.11686/cyxb2023143
    摘要 ( 129 )   HTML ( 11)   PDF (1860KB) ( 18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明豆/禾牧草连续间作下的根系生长特性、碳氮代谢特性及二者相互耦联机制的长期效应,通过田间框栽土培试验,以紫花苜蓿单作和燕麦单作为参照,对紫花苜蓿/燕麦间作种植后第2年、第3年(高产期)连续2年的根系特征、碳氮代谢特性及其相互协调关系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燕麦的生物量表现为间作显著高于单作(P<0.05);燕麦的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表现为间作显著高于单作(P<0.05);燕麦的蒸腾速率(Tr)、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活性、4个氮代谢酶活性和碳水化合物积累量表现为间作显著高于单作(P<0.05),而紫花苜蓿与燕麦表现相反。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生物量与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氮代谢酶活性、根系特性呈正相关;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与TrPnGs、硝酸还原酶(NR)活性、氮积累量、蛋白总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与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可知,紫花苜蓿与燕麦间作更有利于燕麦优化其根系形态,同时也会显著提高燕麦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增强燕麦RuBPCase、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等碳、氮代谢酶活性,进而促进其体内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积累以改善燕麦生物量和品质,连续间作减弱了系统内燕麦对紫花苜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的抑制,拓展了紫花苜蓿总根长,但整体而言,间作抑制了紫花苜蓿根系生长和碳、氮代谢水平,不利于其代谢产物及生物量的积累;且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对碳、氮代谢起显著促进作用,紫花苜蓿/燕麦间作体系内根系及碳、氮代谢的协调一致可有效提高体系内生物量和蛋白总量。

    荒漠草原植物在氮磷添加下叶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可塑性
    鲍平安, 邱开阳, 黄业芸, 王思瑶, 崔璐瑶, 骆欣怡, 杨云涛, 谢应忠
    2024, 33(3):  97-106.  DOI: 10.11686/cyxb2023176
    摘要 ( 134 )   HTML ( 11)   PDF (1492KB) ( 1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究荒漠草原植物在N、P添加下叶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变异,对揭示植被对环境的响应机制至关重要。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N、P添加对植物群落叶片形态和化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叶片氮磷比<14,表明研究区植物生长受到N限制,P添加对植物群落叶片功能性状无显著影响,N+P共同添加显著增加了叶片碳磷比,N添加下植物群落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和叶片氮含量显著上升,反映了植物在环境的变化下采取了较快的养分循环策略;根据可塑性指数排序结果可知,植物群落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叶片碳含量和叶片氮含量为响应N、P添加的敏感性状(PI>0.5),其中变异性较大的性状为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组织密度,表明植物群落主要通过改变自身形态来应对环境的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叶片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且表现出应对养分环境变化的协同作用。本研究为预测植物和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因素的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探讨区域植被分布、恢复进程至关重要。

    宁夏引黄灌区燕麦与箭筈豌豆的混播效果研究
    冯琴, 何小莉, 王斌, 王腾飞, 倪旺, 马霞, 明雪花, 邓建强, 兰剑
    2024, 33(3):  107-119.  DOI: 10.11686/cyxb2023127
    摘要 ( 112 )   HTML ( 2)   PDF (4182KB) ( 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豆禾混播比例是影响混播草地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为筛选宁夏引黄灌区适宜的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比例,试验设置燕麦与箭筈豌豆4个比例[A5V5(5∶5)、A6V4(6∶4)、A7V3(7∶3)和A8V2(8∶2)]混播及两者单播共6个处理,对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种间竞争以及营养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播处理的年干草产量为14.84~17.62 t·hm-2,较燕麦单播提高4.53%~24.10%,较箭筈豌豆单播提高64.03%~94.75%,其中A8V2处理的年干草产量最高(17.62 t·hm-2),且显著高于单播及A5V5处理,A6V4次之(16.61 t·hm-2)。所有混播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表明混播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且种间干扰小于种内干扰,燕麦和箭筈豌豆表现出共生关系,其中A8V2处理的土地当量比最高,为1.30,说明该处理增产效益最为明显。混播群落中燕麦的相对产量均大于箭筈豌豆,燕麦的侵略强度大于0,燕麦的竞争比率大于箭筈豌豆,表明燕麦的侵占力大于箭筈豌豆,燕麦具有竞争优势。而在饲草营养品质上,各混播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其中A5V5处理营养品质数值最高,A6V4处理的粗蛋白产量最高(1.90 t·hm-2)。综上所述,燕麦和箭筈豌豆以A8V2混合配比的产量、土地当量比、系统生产力指数(8.94)以及年净收入(16418 元·hm-2)均最高。因此推荐燕麦与箭筈豌豆以8∶2比例在宁夏引黄灌区推广种植。

    基于环境型鉴定技术划分生态区综合评价黄淮海青贮玉米品种
    岳海旺, 魏建伟, 王广才, 刘朋程, 陈淑萍, 卜俊周
    2024, 33(3):  120-138.  DOI: 10.11686/cyxb2023187
    摘要 ( 140 )   HTML ( 8)   PDF (5582KB) ( 1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因子对农作物区域试验丰产性和适应性的影响较大。为准确评价青贮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夏播区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定性,采用2002-2021年20 a的气象数据资料,依据环境型鉴定技术(ET)对2022年青贮玉米区域试验中12个试点进行生态区(ME)划分,依据品种-性状(GT)双标图和品种-产量×性状(GYT)双标图对15个参试品种的生物干重、干物质含量、倒伏率、倒折率、空秆率、小斑病、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茎腐病、瘤黑粉病、生育期、株高和穗位高13个农艺性状以及全株淀粉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粗蛋白质含量4个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加性主效应和积性互作效应(AMMI)方差分析被测的13个农艺性状中基因型效应和环境效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除穗位高外其余性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6个省份的12个试点被划分为4个生态区,不同生态区间气象因子呈较大的变化趋势。生物干重与株高、穗位高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倒伏率、倒折率呈极显著负相关。GYT双标图与生态区结合,可以鉴别出不同生态区的优势品种。参试品种中渝单805在划定的4个生态区中均表现出丰产性突出、稳定性较好的特征,属于丰产稳产型品种。皖农科青贮8号、成单3601、正大511和衡玉1996等品种在ME2、ME3和ME4中丰产性和稳定性较好。安科青2号和KNX2202等品种在ME1和ME4中丰产性较差,金诚6在ME2和ME3中丰产性和稳定性均较差。基于环境型鉴定技术划分生态区和GYT双标图相结合评价青贮玉米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可以实现品种推广的精细定位。

    美国WL系列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在南疆的生产性能与适应性评价
    李妍, 马富龙, 韩路, 王海珍
    2024, 33(3):  139-149.  DOI: 10.11686/cyxb2023165
    摘要 ( 203 )   HTML ( 18)   PDF (665KB) ( 2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出适宜新疆南部干旱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以美国‘WL’系列6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连续3年调查不同品种的生育期、越冬率、生长速率与初花期的鲜、干草产量、株高、叶茎比、干鲜比,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WL358返青最早,WL712最晚;生长速率以WL440最快,WL168最慢,分别为2.30和1.98 cm·d-1。不同品种的株高随种植年限依次递增,随刈割次数依次递减;各茬生长期(至初花期)逐渐缩短,生长速率加快,3年平均株高以WL440最高(90.73 cm),品种间株高无显著差异(除WL343外)。各年份不同茬次叶茎比呈递增趋势,叶茎比以WL168最高(0.69),干鲜比以WL525最高(0.23)。鲜、干草产量随种植年限逐渐增大;3年平均鲜、干草产量均以WL358最高,分别为98.21与21.26 t·hm-2,WL168鲜草产量(76.37 t·hm-2)与WL525干草产量(16.37 t·hm-2)最低。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干草产量的各因子依次为生长速率、鲜草产量、干鲜比、株高、单株干重、叶茎比;6个参试品种的综合评价结果为WL358>WL440>WL168>WL343>WL712>WL525。分析认为WL358品种的综合表现好,适宜在南疆地区种植。

    整合分析秸秆还田对农田杂草多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苏尧, 叶苏梅, 鲁梦醒, 马跃, 王玉宝, 王珊珊, 柴如山, 叶新新, 张震, 马超
    2024, 33(3):  150-160.  DOI: 10.11686/cyxb2023138
    摘要 ( 145 )   HTML ( 8)   PDF (2703KB) ( 1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整合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农田杂草多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可为秸秆还田利用情景下的草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2000-2022年间发表的41篇关于秸秆还田对草害影响的论文, 整理得到426组杂草多度和多样性数据, 并运用整合分析方法, 探讨作物类型、秸秆还田量、土壤质地、气候条件等因素对秸秆还田抑草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与秸秆不还田相比, 秸秆还田总体上可显著降低农田杂草多度和多样性, 抑制效应分别为-42.4%和-8.5%。2)不同条件下秸秆还田的抑草效应存在差异。其中, 作物类型是影响秸秆还田对杂草多度抑制效应的关键因子, 将秸秆还于稻田、玉米田或油菜田可显著降低杂草多度, 抑制效应分别为-62.3%、-34.6%和-56.9%, 而将秸秆还于小麦田时的抑制效应(-7.1%)不显著; 秸秆还田量是影响秸秆还田对杂草多样性抑制效应的关键因子,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 秸秆还田对杂草多样性的抑制效应显著增强(R2=0.021, P<0.05)。因此, 秸秆还田可有效抑制农田草害的发生, 而在不同条件下其对杂草多度和多样性的抑制效应存在差异。综合来看, 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将秸秆以>7000 kg·hm-2的量还于稻田对杂草多度的抑制效果最好, 而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以同等量的秸秆还于油菜田时可以更好地抑制杂草多样性。

    紫叶风箱果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绣线菊亚科系统发育分析
    黄祥, 何梦瑶, 王子煊, 楚光明, 江萍
    2024, 33(3):  161-173.  DOI: 10.11686/cyxb2023153
    摘要 ( 146 )   HTML ( 7)   PDF (4070KB) ( 1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紫叶风箱果是我国近年来从北美引入的观赏性花灌木。为了明确紫叶风箱果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阐明紫叶风箱果在绣线菊亚科中的分类地位,使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其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组装、注释到了其完整叶绿体基因组。结果表明:紫叶风箱果叶绿体基因组呈典型的双链环状四分体结构,全长为159131 bp,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LSC)长87582 bp、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SSC)长18829 bp、反向重复区a(inverted repeats a,IRa)和反向重复区b(inverted repeats b,IRb)长26360 bp;共注释到130个基因,包含83个蛋白编码基因,8个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基因,37个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基因和2个假基因。共确定12个最优密码子(UUG、AUU、GUU、GUA、UAA、AAA、UCU、UCC、CCU、ACU、GCU、GGU);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主要受自然选择影响,突变等因素对其影响较弱。共有27对长序列重复,87个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位点;psbZtrnG(UCC)、trnfM(CAU)、trnH(GUG)、psbArbcLrpl20rps12是紫叶风箱果叶绿体基因组中高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系统发育结果表明,风箱果属和绣线梅属的物种亲缘关系较近。

    2株青贮玉米根际固氮菌的筛选鉴定及促生作用研究
    孟超楠, 赵玉洁, 陈佳欣, 张旖璐, 王彦佳, 冯丽荣, 孙玉刚, 郭长虹
    2024, 33(3):  174-185.  DOI: 10.11686/cyxb2023151
    摘要 ( 208 )   HTML ( 14)   PDF (2128KB) ( 3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获得优良的固氮菌,并评价其对青贮玉米的促生效果,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利用阿须贝氏固体培养基从青贮玉米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0株固氮菌,对其固氮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ZL-2和ZL-13的固氮能力较强,菌株ZL-2的固氮量为1.07 μg·mL-1,ZL-13的固氮量为0.95 μg·mL-1。通过细菌形态学、16S rD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特征,确定菌株ZL-2为生癌肠杆菌和ZL-13为成团泛菌。对2株固氮菌的促生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菌株具有泌铵能力、溶磷能力、产嗜铁素能力和合成吲哚-3-乙酸(IAA)的能力。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固氮菌ZL-2和ZL-13能够显著提高青贮玉米的株高、根长、地上和地下干、鲜重(P<0.0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株固氮菌单接种和双接种均能提高青贮玉米的株高、茎粗、产量、粗蛋白含量和全磷含量(P<0.05)。接种2株固氮菌的青贮玉米,其氮代谢和氨同化相关基因(ZmAMT-4ZmAMTBZmGOGAT2ZmGS1-3)的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因此,2株固氮菌具有较好的促生特性,在提高青贮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开发微生物菌剂的优质菌种资源。

    湖羊及其不同杂交组合生长性能、产肉性能及肌肉品质比较分析
    张瑞, 安雪姣, 李建烨, 卢曾奎, 牛春娥, 徐振飞, 张金霞, 耿智广, 岳耀敬, 杨博辉
    2024, 33(3):  186-197.  DOI: 10.11686/cyxb2023157
    摘要 ( 191 )   HTML ( 14)   PDF (3152KB) ( 3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比较湖羊及其与南丘羊和无角陶塞特羊杂交F1代生长性能、产肉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差异。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下单栏饲养3月龄左右的湖羊(♂湖羊×♀湖羊,HH)、陶湖F1代羊(♂陶赛特羊×♀湖羊,TH)和南湖F1代羊(♂南丘羊×♀湖羊,NH)公羔各16只。饲喂试验共95 d,包括15 d预试期。正试期开始后每天记录每只羊的采食量,每20 d测定一次体重及体尺指标。饲喂试验结束后,每个群体选择接近组内平均体重的7只试验羊屠宰,测定屠宰性能、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并计算育肥效益。结果表明:1)整个试验期间,陶湖F1代和南湖F1代羊的体重显著高于湖羊(P<0.05);试验结束时,与湖羊相比,陶湖F1代羊的日增重显著升高,而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陶湖F1代和南湖F1代羊的体高显著降低,而胸围和管围均显著升高(P<0.05)。2)与湖羊相比,陶湖F1代和南湖F1代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净肉重显著升高,南湖F1代羊的屠宰率显著升高,胴体脂肪含量值(GR值)显著降低,而陶湖F1代羊的眼肌面积显著升高(P<0.05)。3)与湖羊相比,南湖F1代羊肌肉失水率显著降低;南湖F1代羊肌肉熟肉率显著高于湖羊和陶湖F1代羊(P<0.05);南湖F1代和陶湖F1代羊肌肉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湖羊(P<0.05)。4)陶湖F1代和南湖F1代羊育肥效益(320.72和318.05元)分别比湖羊(249.33元)高出71.39和68.72元。综上所述,杂交促进了后代的生长速度,降低了饲料转化率,改善了肌肉品质,增加了肌肉适口性和营养价值,进而提高了育肥效益,增加了当地肉羊养殖的竞争力。

    研究简报
    低蛋白日粮中不同比例氨基酸对藏羊背腰最长肌肉品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张峰硕, 季秋蓉, 何婷莉, 苏曲杨昂毛, 王志有, 侯生珍, 桂林生
    2024, 33(3):  198-208.  DOI: 10.11686/cyxb2023191
    摘要 ( 97 )   HTML ( 7)   PDF (567KB) ( 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日粮中不同比例氨基酸对藏羊背腰最长肌肉品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的影响。选取90只体重相近 [(15.60±0.10) kg],健康的高原型藏羊公羔,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日粮精料中蛋白水平为12%,3组分别为LP-L组(赖氨酸与蛋氨酸为1∶1);LP-M组(赖氨酸与蛋氨酸为2∶1);LP-H组(赖氨酸与蛋氨酸为3∶1)。试验期共97 d,其中7 d预饲期,90 d正试期。结果表明:1)解冻损失指标LP-L组显著低于LP-H组(P<0.05),蒸煮损失和剪切力指标LP-L组显著低于LP-M和LP-H组(P<0.05);2)添加不同氨基酸比例对各组肌肉中氨基酸的组成没有显著影响(P>0.05);3)在不饱和脂肪酸中,反式亚油酸、二十二碳三烯酸和十五碳烯酸含量LP-L组显著高于LP-M组(P<0.05);十七碳烯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LP-L组显著高于LP-M和LP-H组(P<0.05);4)α-维生素E、γ-维生素E和维生素E指标LP-L组显著高于LP-M组(P<0.05),矿物质元素钙LP-L组显著高于LP-M组(P<0.05)。综上所述,当日粮中赖氨酸与蛋氨酸比例为1∶1时能提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及肉质中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含量;且对氨基酸组成没有不良影响,并能有效改善肉品质。

    质体ACCase Trp-1999-Leu突变对小麦田菵草生长适合度的影响
    白霜, 吕庆浩, 李怡慧, 刘国平, 罗小勇, 李凌绪
    2024, 33(3):  209-216.  DOI: 10.11686/cyxb2023210
    摘要 ( 89 )   HTML ( 5)   PDF (816KB) ( 1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明确质体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Trp-1999-Leu突变对小麦田菵草生长适合度的影响,以ACCase基因CT区域的1999位纯合突变型(Leu/Leu, RR)和纯合野生型(Trp/Trp, SS)菵草为对象,采用温室盆栽法探究两种基因型菵草在早期生长阶段及营养生长阶段的株高及地上生物量、成熟期的繁殖力,在室内与田间不同条件下测定两种基因型菵草与小麦竞争能力的差异,以期明确在无除草剂选择压力下该位点突变对菵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菵草生长早期的10~15 d,RR型菵草的生物量和株高分别比SS型低24.9%和11.5%;在营养生长阶段,RR型菵草的相对生长速率(RGR)和净同化率(NAR)分别比SS型菵草低18.2%和28.6%,叶面积比(LAR)高于SS型14.0%,但是二者的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差异。在成熟期,RR分配给生殖器官的资源更少,无论是繁殖力还是平均植株总种子重量均显著低于SS,分别低13.1%、11.4%。竞争力方面,在室内条件下,随着小麦密度的升高,RR基因型菵草地上生物量及种子产量均显著低于SS型;在田间试验中也证实了室内研究的结果,RR型与SS型菵草相比,与小麦的竞争力更弱。因此,ACCase Trp-1999-Leu基因突变会使抗性菵草产生明显的繁殖力和竞争力适合度代价,研究结果可为该基因型菵草的进化和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