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1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4-20
    院士高层论坛
    我国食物供需格局变化和光温水资源战略配置
    黄黔
    2010, 19(2):  1-6. 
    摘要 ( 497 )   PDF (423KB) ( 4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城乡食物需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随着城乡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我国粮食供应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光温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农业领域科学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为了保证我国食物安全,应在保护和建设1.07亿hm2(16亿亩)基本农田的同时建设0.67亿hm2(10亿亩)栽培草地,像种植粮食一样精心栽培牧草,应制定南方山地建设规划,综合部署生态综合治理专项、农业综合开发专项和生态畜牧业扶贫专项,把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放在与粮食生产同样的战略地位。
    研究论文
    高寒草原对气候生产力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公延明,胡玉昆,阿德力·麦地,李凯辉,尹伟,张伟,王吉云
    2010, 19(2):  7-13. 
    摘要 ( 600 )   PDF (794KB) ( 10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利用中国科学院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研究站1984-1990年、2004-2008年2个时间序列植物营养生长期的气候指标及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实测值,结合北京模型、综合植被模型和林慧龙等建立的模型模拟研究区的NPP;根据3个模型NPP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对其进行了一元线性回归与相关分析,并基于NPP的模拟值探讨了研究区草地载畜量。结果表明,北京模型(R=0.857**)、综合植被模型(R=0.894**)和林慧龙建立的模型(R=0.894**)的NPP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性及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较好,同时从线性回归的拟合度也揭示了降水是研究区NPP的主要限制因子,而温度对NPP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在年均气温增加2和4℃,年降水量增加20%时,草地理论载畜量分别由目前的0.94个羊单位/hm2增加到1.49和1.62个羊单位/hm2
    亚热带山区草地农业系统分析——以贵州省晴隆县为例
    席翠玲,李向林,万里强,郑敏娜
    2010, 19(2):  14-20. 
    摘要 ( 709 )   PDF (438KB) ( 5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面临环境和贫困的双重挑战,建立兼顾生态和民生需要的农业生产系统,是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贵州省晴隆县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作物生产系统、山羊生产系统及农牧结合系统这3种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农户生产系统的纯收入以农牧结合系统为最高,山羊生产系统次之,作物生产系统最低,说明实行草地农业系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退耕种草使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农田转变为多年生草地,提高了植被覆盖度,显著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用量,草地放牧利用促进养分返还土壤,从而降低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风险,生态效益显著。该县发展以多年生放牧草地为基础的山羊生产,加上服务中心在技术和市场销售上的支撑作用,为破解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和贫困难题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土壤干旱对黄土高原4个乡土禾草生长及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
    郭颖,韩蕊莲,梁宗锁
    2010, 19(2):  21-30. 
    摘要 ( 711 )   PDF (1488KB) ( 4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盆栽试验,人工控制土壤水分含量对黄土高原4个乡土禾草长芒草、冰草、无芒隐子草、白羊草的生长及水分利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各草种耗水量明显减少;不同草种单株耗水量差异明显,表现为:白羊草>冰草>无芒隐子草>长芒草,最高日、旬、月耗水量差异明显,中度和重度水分亏缺下的最高耗水日比适宜水分下的提前10d左右。1d中的最大耗水高峰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有提前的趋势。4个草种株高生长和单叶叶面积明显受土壤水分含量影响,均表现为:适宜水分>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土壤干旱下长芒草和无芒隐子草受抑制程度显著大于冰草和白羊草;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和干旱时间的延长,长芒草和无芒隐子草的叶片组织含水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明显降低,冰草和白羊草则一直能维持较高含水量,且下降幅度小,稳定性好;长芒草和无芒隐子草的水分利用效率(wateruseefficiency,WUE)随干旱加剧而降低,两者属于低耗水、低WUE草种,冰草和白羊草在中度干旱下WUE最高,相比白羊草,冰草属于低耗水、高WUE草种,白羊草属于高耗水、高WUE草种。
    草地早熟禾对干旱及旱后复水的生理响应研究
    杜建雄,侯向阳,刘金荣
    2010, 19(2):  31-38. 
    摘要 ( 572 )   PDF (652KB) ( 6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进一步明确冷季型草坪草形态、水分生理和碳分配模式对干旱及复水处理的反应,本试验以草地早熟禾草的3个栽培种:新歌来德、午夜和奖金为材料,进行人工模拟干旱处理21d,然后再恢复浇水21d。期间测定了草坪质量、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总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NC)含量及14C同化物在根、茎、叶的分配率。试验结果表明,干旱胁迫造成3个品种的草坪质量和RWC明显下降,变化幅度因品种和处理时间不同而存在差异;复水后,草坪质量和RWC不同程度地得到恢复,其中奖金表现出较强的恢复能力。干旱胁迫初期,3个品种根部14C分配率明显增加,干旱14d时,3个品种14C分配模式为:根>茎>叶。随着干旱胁迫的进行,14C由根部向茎和叶片转移,其茎和叶片中14C分配率明显升高。复水21d后,3个品种中14C分配率模式为:茎>叶>根;干旱胁迫期间,3个品种的叶片、茎和根之间TNC积累量一直发生变化,干旱胁迫21d时,3个品种TNC含量在根、茎、叶中的积累模式为:叶>茎>根。复水后,3个品种根、茎、叶中TNC积累量较干旱胁迫21d时各自对应器官中TNC积累量有不同程度下降,但TNC在根、茎、叶中的积累模式与干旱胁迫期间保持一样。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和复水处理中碳同化物在植物体内不同器官不同分配率及碳水化合物在植物体内不同器官中积累是草坪草对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的一种生理调节反应,将为今后研究草坪草在其他逆境胁迫下的抗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假俭草铝耐性和敏感种源在酸铝土上的生长差异及生理响应
    阎君,于力, 陈静波,王丹 ,刘建秀
    2010, 19(2):  39-46. 
    摘要 ( 589 )   PDF (964KB) ( 5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前期实验中利用水培法对48份假俭草种源进行耐铝鉴定基础上,本实验采用土培法研究了5份耐铝假俭草种源和5份铝敏感假俭草种源在酸铝土壤上的生长以及活性氧系统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酸铝土壤上生长28d后,2类型种源所测的6个生长指标中,除了株高外均存在显著差异,耐性种源的根长、发根数、根系体积、分支数、匍匐茎长度平均减少了16.4%,23.9%,37.3%,26.7%和18.3%,敏感种源这5个生长指标平均减少了34.4%,53.8%,51.5%,52.6%和47.9%。生长的动态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耐性种源在酸铝土壤上可以保持较高的生长速率。酸铝胁迫引起假俭草体内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丙二醛含量增加,敏感种源增加幅度较大,诱导SOD、POD活性的增加,耐性种源增加幅度较大,说明假俭草可以通过提高体内的SOD、POD酶活性来缓解铝毒害,耐铝假俭草的代谢酶活性对铝胁迫更为迅速。
    环境酸度对紫花苜蓿早期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李剑峰,师尚礼,张淑卿
    2010, 19(2):  47-54. 
    摘要 ( 524 )   PDF (959KB) ( 4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沙培的方式研究酸性土壤中土壤酸度对紫花苜蓿生理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在5~6的弱酸性环境为苜蓿的最适生长环境,这一酸度范围内幼苗生长正常或受到促进,如单株叶片数高于对照(pH=7)处理23.6%~27.2%、单叶面积高出对照20.87%~25.50%,叶绿素含量高出对照31.2%~27.9%,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而出苗率、株高、根瘤数、根瘤等级、根长和地上、地下生物量亦高于对照;而pH值低于4的环境酸度为低适生长环境,可使苜蓿幼苗受到严重胁迫,出苗率、株高、单叶面积、单株叶片数、根瘤数、根长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均低于其他处理。在不同土壤酸度下,质膜透性、叶绿素含量、光化学效率(Fv/Fo)等均存着显著差异(P<0.05),pH<4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明显低于pH≥5的处理,其中地上生物量和根系活力分别不足对照处理的55.6%和61.1%(P<0.05)。
    草地早熟禾新格莱德胚性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赵小强,马晖玲,林栋,周万海,吴翔
    2010, 19(2):  55-60. 
    摘要 ( 847 )   PDF (838KB) ( 6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草地早熟禾品种——新格莱德成熟种子为供试材料,在含3.0mg/L2,4-二氯苯氧乙酸(2,4-D)、0.5mg/L6-苄氨基嘌呤(6-BA)的MB5培养基中进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并从生长了7~9个月的胚性愈伤组织中分离出原生质体,将该原生质体置于KM8P培养基(含3.0mg/L2,4-D、0.5mg/L6-BA、100mg/L水解酪蛋白、100mg/L水解乳蛋白、1%蔗糖、0.4mol/L甘露醇)中进行了液体浅层培养。结果表明,新格莱德原生质体在上述KM8P培养基中培养3d后出现第1次细胞分裂,2~3周后形成小细胞团,此时添加低渗培养液2~3次,小细胞团持续分裂并形成愈伤组织。当愈伤组织块长至3~5mm时,转入固体培养基MS+3.0mg/L2,4-D+0.5mg/L6-BA和MS+0.5mg/L萘乙酸(NAA)+5.0mg/L6-BA上进行培养,使其细胞增殖和分化,且逐步形成完整的植株。
    珠芽蓼内生菌Z5产IAA和抑菌能力测定及其鉴定
    李振东,陈秀蓉, 李鹏,满百膺
    2010, 19(2):  61-68. 
    摘要 ( 991 )   PDF (1018KB) ( 6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珠芽蓼内生细菌Z5为研究对象,采用Salkowski比色法和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分泌植物生长素(IAA)的能力和对病原真菌的抑菌能力;并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对Z5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Z5在含有色氨酸和不含色氨酸的King培养基中分泌IAA分别为68.62和5.14mg/L;Z5对番茄灰霉病菌、小麦离蠕孢菌、玉米大斑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辣椒立枯丝核病菌、甜瓜枯萎病菌7种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说明Z5具有较广的抑菌谱。Z5菌体杆状,大小为1.65~3.34μm×0.46~0.71μm,G+,中生芽孢,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DNA基因序列测试结果均表明,Z5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本研究为高寒草地特有的植物内生促生拮抗菌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也为开发经济环保的生物农药提供菌种资源。
    体外法研究延胡索酸二钠对瘤胃微生物发酵活力及甲烷产量的影响
    毛胜勇,王新峰,朱伟云
    2010, 19(2):  69-75. 
    摘要 ( 762 )   PDF (671KB) ( 5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延胡索酸二钠对瘤胃甲烷产量及瘤胃微生物发酵活力的影响,本研究共设计了3个试验来阐明该问题。试验1采用体外批次培养,研究了不同日粮条件下(高牧草日粮、中等水平牧草的日粮和低牧草日粮)添加延胡索酸二钠(0,4和7mmol/L)对山羊瘤胃微生物发酵及甲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对照相比,添加延胡索酸二钠显著提高了累积产气量、pH值和TVFA产量(P<0.05),降低了甲烷产量(P<0.05),其中高牧草日粮组下降幅度最大。试验2探讨了延胡索酸二钠对黄化瘤胃球菌发酵粗饲料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延胡索酸二钠显著提高了黄化瘤胃球菌数量及其对黑麦草的降解率(P<0.05);试验3探讨了延胡索酸二钠对瘤胃真菌发酵粗饲料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延胡索酸二钠显著降低了厌氧真菌发酵的总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及羧甲基纤维素酶酶活(P<0.05)。结果说明,延胡索酸二钠在降低甲烷产量方面与发酵底物的天然特性有关,其中对高牧草日粮的作用效应最为显著;延胡索酸二钠可提高瘤胃混合微生物与瘤胃纤维降解菌发酵粗饲料的能力,但对瘤胃真菌的发酵活力具有抑制效应。
    SA、H2O2和6-BA预处理对沟叶结缕草耐寒性的影响
    王艳,李建龙,姜涛,邓蕾
    2010, 19(2):  76-81. 
    摘要 ( 761 )   PDF (377KB) ( 5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沟叶结缕草进行叶面喷施信号化合物SA、H2O2和6-BA,研究了预处理对沟叶结缕草耐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A、H2O2和6-BA预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或者防止结缕草叶片中活性氧的积累和氧化伤害的发生,从而提高其抗寒性;预处理植株中POD、CAT和APX活性在胁迫过程中显著高于对照,冷胁迫本身可以诱导SOD的活性避免O2-的积累,GR在抗寒胁迫过程中可能起到负反馈的作用,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与沟叶结缕草耐寒性的获得密切相关;在这3种信号化合物中,SA预处理植株中SOD,CAT和GR活性高于对照和其他化合物预处理植株,并且具有最小的MDA浓度,因此,SA对于提高沟叶结缕草的耐寒性最有效。
    外源一氧化氮供体SNP对NaCl胁迫下黑麦草幼苗叶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影响
    刘建新, 王鑫, 李博萍
    2010, 19(2):  82-88. 
    摘要 ( 639 )   PDF (1630KB) ( 7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营养液栽培,研究了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对150mmol/LNaCl胁迫下黑麦草幼苗叶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中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及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条件下100μmol/LSNP略微降低了黑麦草幼苗叶片的MDA和H2O2含量,NO信号转导途径关键酶鸟苷酸环化酶(GC)抑制剂亚甲基蓝(MB)促进了MDA和H2O2水平的提高。NaCl胁迫下,SNP显著缓解了MDA和H2O2的积累,提高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及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含量,降低脱氢抗坏血酸(DHA)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使ASA/DHA和GSH/GSSG提高,却对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活性无显著影响;MB逆转了SNP对NaCl胁迫下MDA、H2O2、ASA、GSH、DHA、GSSG含量和APX、GR活性及ASA/DHA和GSH/GSSG的调节作用,对MDAR和DHAR活性无显著影响。由此表明,NO可能通过GC介导参与盐胁迫下黑麦草叶片ASA-GSH循环中APX、GR活性和ASA、GSH含量及ASA/DHA、GSH/GSSH的调节,缓解盐胁迫诱导的氧化伤害,提高植株的耐盐性。
    施N量和收获时间对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种子产量影响研究
    谢国平,呼天明,王佺珍,苗彦军,边巴卓玛,朱勇,熊晓瑞
    2010, 19(2):  89-96. 
    摘要 ( 613 )   PDF (774KB) ( 4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是青藏高原上较常见的一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具有营养价值丰富,适口性好,种子繁殖力高,抗逆性强的优质野生草种。本研究通过在西藏曲水县拉萨河谷地进行为期3年(2006-2008年)的田间试验,探究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种子在人工繁育条件下N肥的施用量对其产量组分、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不同收获时间对其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分析其种子成熟过程中含水量、产量和活力的变化规律,明确其适宜收获时期。结果表明,施氮量为250kg/hm2时,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种子分蘖数/m2为1816.3枝/m2,种子产量可达到2016.5kg/hm2;其次分别为施氮量210和290kg/hm2的,它们的分蘖数/m2分别为1565.0和1508.2枝/m2。种子的最佳收获时间为盛花期后第28~31天,种子含水量下降到42.00%~36.59%,此时活力处于很高水平,种子干重和种子产量接近最高值。
    甘肃贝母种子灌浆特性研究
    郭凤霞,常彦莉,林玉红,王三喜,朱君,陈垣
    2010, 19(2):  97-102. 
    摘要 ( 767 )   PDF (693KB) ( 4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5年生甘肃贝母种株,在盛花期挂牌标记开花一致的植株,从开花后第5天开始测定籽粒千粒鲜、干重和含水量,对种子灌浆特性进行研究,旨在为其种子标准化采收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结果表明,甘肃贝母种子千粒鲜重在开花后66d达到最大,随后迅速下降到接近干重的水平。籽粒干重变化的趋势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快增期在花后41~66d,至花后97d灌浆结束。灌浆速率呈“快-慢-快-慢”规律,因降水出现1次低谷,籽粒脱水速率随灌浆进程而加快,含水量持续下降,籽粒含水量下降最快的时期为灌浆高峰结束期。籽粒干重与脱水速率和灌浆持续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籽粒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甘肃贝母种子灌浆速率受天气的影响大,籽粒脱水加快、干重趋于稳定是种子成熟的标志,采收期应在花后77~82d(7月底-8月初),种果尚未开裂,种子含水率在40%以下,茎杆尚未完全枯黄时为最佳。
    不同施磷水平对饲用柠条营养和产量的影响
    杨治平,张强,周怀平,陈明昌
    2010, 19(2):  103-108. 
    摘要 ( 594 )   PDF (572KB) ( 4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石灰性土壤上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饲用柠条的营养与生长研究。结果显示,施用磷肥的柠条干物质产量、氮(N)磷(P)钾(K)以及钙(Ca)铁(Fe)养分吸收量和粗蛋白产量明显提高;施磷可使柠条叶的N、P、K含量增加以及茎的N、P含量增加,却减少了柠条茎叶中Ca、Fe含量以及茎中K含量。不同施磷水平与干物质产量以及粗蛋白产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关系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施磷可以调节饲喂柠条的Ca/P值,达到家畜日粮的Ca/P标准。结果还表明,180kg/hm2P2O5是最佳的磷施用量,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与不施磷对照相比,干物质产量定植当年提高76.5%,第2年提高73.9%;粗蛋白产量当年提高83.97%,定植第2年提高91.05%。同时,该磷用量下柠条的Ca/P较理想。另外,结果分析还表明,柠条单纯作为饲料资源时,建议在养分管理上要隔年施1次磷肥,用量以P2O5180kg/hm2为准,以满足柠条生长的营养需求和维持柠条的高产稳产。
    施肥对科尔沁沙质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李禄军,于占源,曾德慧,艾桂艳,李晶石
    2010, 19(2):  109-115. 
    摘要 ( 661 )   PDF (576KB) ( 4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对象,研究了施肥对科尔沁沙质草地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均改变了群落物种组成、群落中的优势种以及植物的科属结构,显著增加了群落植被高度和盖度,其中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比对照的植被高度均提高了64.5和66.8cm,植被盖度分别提高17.1%和18.1%。2)施磷肥对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影响不显著。3)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均显著减小了沙质草地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其中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分别减少物种数49.5%和51.5%。4)施磷肥对群落物种数和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影响。表明除了生产力,合理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也是受损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经营需要考虑的因素。
    天山北坡退化草地土壤环境与微生物数量的关系
    顾爱星,范燕敏,武红旗,朱进忠,靳瑰丽,热孜万古丽
    2010, 19(2):  116-123. 
    摘要 ( 729 )   PDF (754KB) ( 3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天山北坡退化草原微生物区系的试验,研究微生物区系与退化程度、与土壤水分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未退化草原土壤中微生物总数量最多,中度退化草原土壤中的微生物总数量最少。退化草原微生物区系中10~20cm土壤层的微生物数量比0~10cm土壤层的微生物数量多。微生物区系中,真菌数量与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全磷呈显著正相关,与氮微弱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细菌、放线菌数量与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极度退化土壤的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全钾、有效磷、全磷、有机质、总盐含量、pH均最大。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可培养真菌多样性分析
    张俊忠,陈秀蓉,杨成德,薛莉
    2010, 19(2):  124-132. 
    摘要 ( 720 )   PDF (1108KB) ( 6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选择有代表性的4类草地类型(珠芽蓼草地、禾草草地、沼泽草地、嵩草草地),运用稀释平板法和基于ITS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其土壤中可培养真菌多样性进行研究,同时应用生态学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用PDA培养基、PSA培养基、玉米粉琼脂培养基和马丁氏-孟加拉红培养基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76株真菌,通过形态观察选取30株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基于IT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鉴定所得菌株可分为22个属的26个种,绝大多数属于半知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真菌;物种的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分别为15~18,2.47~2.81,0.89~0.93,0.91~0.97;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为珠芽蓼草地、沼泽草地和嵩草草地的优势菌,镰孢菌属(Fusarium)真菌为禾草草地的优势菌,柔菌属真菌(Doratomyces)为沼泽草地的优势菌,被孢霉属(Mortierella)、柔菌属、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毛霉属(Mucor)、木霉属(Trichoderma)、地丝菌属(Geomyces)和镰孢属为4类草地的常见属。另外,4类草地都有大于10%的分离菌种暂时无法确定其分类地位,极可能是新种;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真菌多样性丰富,其多样性和草地类型的特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东祁连山高寒草地有着丰富的土壤真菌资源,存在潜在的开发价值。
    |岷山红三叶异黄酮对产蛋后期母鸡生产性能、骨矿化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王元生,李发弟,郝正里,俞联平
    2010, 19(2):  133-139. 
    摘要 ( 815 )   PDF (439KB) ( 4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验旨在研究岷山红三叶异黄酮对产蛋后期母鸡生产性能、骨矿化、血清生化指标、内分泌激素水平等的影响。将50周龄罗曼蛋鸡450羽,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羽。1组(对照)饲喂玉米-豆粕-杂粕型基础饲粮,2,3,4,5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10,20mg/kg红三叶异黄酮和20mg/kg大豆异黄酮(参比)。预试期2周,正试期10周。结果表明,1)各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无显著差异(P>0.05),呈现出添加红三叶异黄酮提高而添加大豆异黄酮(5组)降低蛋壳强度的趋势(P=0.213);2)4组脾脏指数高于1,3(P<0.05)和5组(P=0.150);3)4组胫骨灰含量高于1,2组(P<0.05),3,5高于2组(P=0.140,P=0.152);4)添加红三叶异黄酮各组血清钙含量提高(P=0.091),大豆异黄酮提高血清钙含量的作用似更强;5)4组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高于1(P<0.05)和2,3组(P=0.150,P=0.20),5组高于1组(P=0.074)。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5,10,20mg/kg红三叶异黄酮和20mg/kg大豆异黄酮对产蛋后期母鸡产蛋性能无显著影响;添加红三叶异黄酮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蛋壳强度,添加量20mg/kg促进了骨矿化。
    蚂蚁对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鱼小军,蒲小鹏,黄世杰,方强恩,徐宁,徐长林
    2010, 19(2):  140-145. 
    摘要 ( 1094 )   PDF (735KB) ( 4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明晰蚂蚁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作用,于甘肃天祝高寒草地上研究了蚂蚁对土壤水分、容重、养分、土壤种子库和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蚁丘0~10cm的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邻近土壤,蚁丘0~10cm的土壤容重比距离蚁丘1m同等深度的容重小59%。蚂蚁具有向蚁丘土壤富集营养和种子的作用。蚁丘0~10,10~20cm深与距离蚁丘1m处土壤总种子密度和种子多样性最大的是蚁丘0~10cm,其次为蚁丘10~20cm,最小的是距离蚁丘1m处的对照。除蚁丘0~10cm深处的碱解氮略小于对照外,前者的全氮、全磷、速效钾和有机质显著高于蚁丘10~20cm和邻近土壤。蚁丘的中央部分为裸地,蚁丘外围的草产量显著低于邻近无蚁丘草地的草产量。
    三峡库区澎溪河消落区草本植物的分布与分解
    张志永,彭建华,万成炎,郑志伟,仇登高
    2010, 19(2):  146-152. 
    摘要 ( 903 )   PDF (574KB) ( 6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随机多次小样方对三峡库区澎溪河消落区草本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应用分解网袋法对消落区草本植物分解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消落区草本植物覆盖度为50%~90%;在分解试验进行的94d中,草本植物分解速率为0.073~0.081g/d,平均0.070g/d,干物质流失率为78.35%~89.88%,平均为82.49%;试验期间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1种,分属于9目、10科,20属。第2,6,11,17,94天栖息密度均值依次为27,80,37,114,300个/m2,生物量平均值依次为0.2992,0.3078,0.0657,0.3154,0.2257g/m2
    玛曲高寒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素含量特征
    颜淑云, 周志宇,秦彧,邹丽娜
    2010, 19(2):  153-159. 
    摘要 ( 1235 )   PDF (847KB) ( 4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玛曲高寒草地,选取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围封5年的草地、轻度退化与人工修复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黑土滩型草地、沙化草地以及栽培的燕麦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氮素含量特征。结果表明,草地的开垦与退化使得可供植物利用的有机碳(SOC)、全氮、无机氮(NH4+-N+NO3--N)与铵态氮含量明显降低,轻度退化与人工修复草地的SOC、无机氮及铵态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8.78g/kg,49.44mg/kg,42.71mg/kg;重度退化黑土滩型草地中硝态氮含量最高,达13.21mg/kg。土壤全氮及无机氮与有机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硝态氮及铵态氮与土壤全氮之间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均表现为线性关系;SOC是影响玛曲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土壤氮素含量的重要因素。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
    李东,黄耀,吴琴,明珠,靳代樱
    2010, 19(2):  160-168. 
    摘要 ( 886 )   PDF (1103KB) ( 6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高寒草甸区植被、土壤和气候等资料,借助Century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动态。以2003年7月-2005年7月逐月气象观测资料为输入变量,模拟了自然条件下高寒矮嵩草草甸0~20cm土壤微生物呼吸CO2-C通量季节变化。模拟值与观测值进行的回归分析显示,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2=0.89,P<0.05)。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表明:1)自然条件下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在经历了一个快速积累过程后,积累速率逐渐趋于缓和,最终达到并接近稳定状态。稳定状态下0~20cm土壤总有机碳库约7597.50~7694.10gC/m2。其中活性、缓性和惰性土壤有机碳组分占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的2.80%,58.50%和38.70%。2)过去45年(1960-2005)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呈振幅较为稳定的波动变化,但这种变化主要是土壤有机碳各组分波动变化的结果。气候波动对土壤有机碳影响主要与温度变化引起的惰性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有关,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0.548,P<0.01)。降水量对土壤有机碳及有机碳各组分的影响不显著。

    农牧交错带人工种草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郭彦军,倪郁,韩建国
    2010, 19(2):  169-174. 
    摘要 ( 839 )   PDF (365KB) ( 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选择种植4年的多年生人工草地,即扁穗冰草、草地雀麦、无芒雀麦、羊草和紫花苜蓿草地,研究了人工种草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种草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接近天然草地水平,而人工草地土壤全磷含量、Ca-P含量显著低于天然草地,且速效磷含量均在3mg/kg以下。人工草地土壤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显著低于天然草地,且人工草地土壤O-P无法检测出含量(除扁穗冰草草地)。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各形态无机磷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在磷素较低的石灰性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都是植物所需磷素的重要来源。
    放牧与围封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物生物量及其碳氮磷贮量的影响
    董晓玉,傅华,李旭东,牛得草,郭丁,李晓东
    2010, 19(2):  175-182. 
    摘要 ( 733 )   PDF (1834KB) ( 6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物亚生态系分为地上活体、立枯物、凋落物和地下根系4个部分,进行放牧与围封草地植物生物量及其碳、氮、磷贮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放牧与围封草地各组分碳、氮、磷贮量的季节动态模式与其对应生物量变化规律一致;碳、氮、磷贮量均与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0.899和0.936(FG),0.990,0.891和0.936(GG);封育和放牧草地植物间各部分碳、氮、磷贮量差异均由各自生物量差异引起。围封草地植物总生物量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立枯物、凋落物的量,以及碳、氮、磷贮量一般高于放牧样地(P<0.05)。地上活体氮、磷贮量在其生物量最大时最高(7月),此时围封草地地上活体氮、磷贮量(1.2918,0.0837g/m2)显著低于放牧草地(1.5297,0.1002g/m2)(P<0.05)。放牧草地主要通过地上幼嫩器官生物量和氮、磷含量的增加来获得较大氮磷贮量,并以此提高草地利用率。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酚酸类化感物质含量的研究
    李志华,沈益新,刘信宝,于静,王呼德呼,林仲安
    2010, 19(2):  183-189. 
    摘要 ( 632 )   PDF (376KB) ( 4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0个品种紫花苜蓿地上部和根水浸提液中的绿原酸、香豆酸、羟基苯甲酸、咖啡酸和阿魏酸5种酚酸类化感物质的含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地上部还是根水浸提液中,不同品种的紫花苜蓿酚酸类化感物质的含量存在差异,艾丽丝地上部和根水浸提液中绿原酸的含量分别为94.72和23.98μg/g,咖啡酸含量分别为30.49和6.33μg/g,与其他品种相比均较高;艾格地上部和根水浸提液阿魏酸含量分别为48.97和6.75μg/g,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紫花苜蓿地上部和根水浸提液羟基苯甲酸含量分别与咖啡酸、绿原酸、阿魏酸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紫花苜蓿地上部水浸提液中,香豆酸含量分别与咖啡酸和阿魏酸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羟基苯甲酸与香豆酸呈显著正相关;根水浸提液中,咖啡酸含量分别与绿原酸和阿魏酸含量、绿原酸含量与阿魏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另外,同一品种紫花苜蓿地上部与根水浸提液中同一种酚酸类含量存在差异。
    地肤水浸提液对胡麻化感效应的研究
    赵利,牛俊义,李长江,马朋丽,党占海
    2010, 19(2):  190-195. 
    摘要 ( 692 )   PDF (379KB) ( 5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地肤及其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胡麻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的地肤全株及地上部茎叶水浸提液对胡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0.100g/mL处理对胡麻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的根长、苗高、根鲜重和苗鲜重的抑制率均达100%。2)地肤水浸提液抑制胡麻种子萌发主要是抑制了活力指数,抑制胡麻幼苗生长主要是抑制了根的生长。3)地肤释放化感物质可能有多种途径(如地上部淋溶、根系分泌等),但从综合效应看,同一浓度处理均以地上部化感作用最强,根系化感作用最弱。
    西南五省区及非洲野生狗牙根种质基于SRA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凌瑶,张新全,齐晓芳,周莹洁,刘伟,马啸,陈仕勇
    2010, 19(2):  196-203. 
    摘要 ( 619 )   PDF (921KB) ( 6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中国西南5省区的44份野生狗牙根及8份非洲狗牙根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8对引物组合共得到扩增总条带236条,多态性条带数206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1.4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7.29%,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569~0.929,平均GS值为0.72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2份材料可聚为5类;基于Shannon多样性指数估算了8个狗牙根生态地理类群内和类群间的遗传分化,类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63.81%,类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36.19%,表明这些抗源材料遗传差异较大,各生态地理类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其所处的生态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玉米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的SSR标记多重PCR体系优化
    常宏,王汉宁,张金文,王威,路则权,李瑛,王蒂
    2010, 19(2):  204-211. 
    摘要 ( 740 )   PDF (717KB) ( 4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建立稳定可靠的玉米真实性和纯度鉴定SSR标记,对DNA提取方法、SSR引物和多重PCR反应程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用预热到75℃以上的研钵和95℃的1.5×CTAB提取缓冲液进行材料研磨,可得到纯度高、完整性好的DNA,并且提取成本较低。利用软件PrimerPremier5.0和Oligo6.72对玉米指纹鉴定的SSR核心引物进行重新分析与设计,建立了21对SSR通用引物构成的8组多重PCR复合扩增体系和3步法扩增程序,均能在统一的PCR扩增条件下进行,扩增片段之间不存在交叉现象,扩增条带清晰,扩增结果稳定,这一扩增体系检测效率比单对SSR引物提高2.6倍以上。
    鸭茅杂交种的SSR分子标记鉴定及其遗传变异分析
    谢文刚, 张新全,陈永霞
    2010, 19(2):  212-217. 
    摘要 ( 926 )   PDF (760KB) ( 5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140个鸭茅杂交种单株及其亲本(01996、YA02-103)为材料,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杂种与其亲本间扩增谱带的多态性,以甄别真假杂种。SSR标记在供试材料中的扩增带型表现为互补型、父本型及其他型。利用3对特异引物A01G20、A03N16、A03K22可快速准确地鉴定出杂交种111份。试验所用的100对SSR引物中有13对引物分别在杂种和双亲之间存在扩增多态性。13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出多态性条带76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6条,多态性百分率为84.24%。供试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利用SSR进行鸭茅杂种鉴定及遗传变异分析是可行的。
    综合评述
    沿淮洼地农业结构优化理论探讨及其对秸秆饲用、牧草生产与粮食安全的影响
    夏伦志,徐义流,张长青,肖扬书,阎晓明,张立
    2010, 19(2):  218-226. 
    摘要 ( 572 )   PDF (476KB) ( 5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沿淮洼地农业经济与生态效益,探讨农业结构优化评价标准与量化指标。首先对沿淮洼地农业生态条件、农牧业结构及其相互链接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用单位耕地年产可消化生物量(DBYHY)作为评价标准,论述以其优化种养结构,促进秸秆饲用化、牧草与饲料作物生产以及评价粮食安全的科学性。探讨以总消化养分校对值(TDNc)作为筛选、建立DBYHY生产模型的量化指标,得出在沿淮洼地不同种植模式下TDNc数值排序为:水花生>稻-黑麦草轮播>紫花苜蓿单播>2/5黑麦草+3/5苜蓿混播>稻-麦轮播>稻-油轮播>玉米-油轮播;一季的花生>水稻>油菜。
    干旱荒漠区土壤种子库研究进展
    杨磊,王彦荣,余进德
    2010, 19(2):  227-234. 
    摘要 ( 860 )   PDF (431KB) ( 6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荒漠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近年来,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研究已受到广泛关注。土壤种子库作为种子源,在植被恢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系统回顾了近20年来国内外对干旱荒漠区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进展,从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时空分布、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展望。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作物—杂草化感作用及其关系探讨
    欧巧明, 陈玉梁, 马丽荣, 张绪成, 罗俊杰
    2010, 19(2):  235-240. 
    摘要 ( 682 )   PDF (396KB) ( 5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杂草化感作用是作物与杂草之间生态位竞争的重要机理之一。利用作物-杂草化感作用和生态位理论解决实际农业生产中的生态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就作物-杂草化感作用与其生态位的内在联系进行初步探讨,从生态位理论入手,对农作物及其杂草化感作用等个体或微观生态学研究在宏观生态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据此进行推导在野外生态环境中强化对杂草具有强化感抑制作用的作物品种的人工选择和合理布局,可以实现杂草的整体防控和宏观生态评价,为下一步“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作物-杂草化感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简报
    几种高大禾草热值和灰分动态变化研究
    宁祖林,陈慧娟,王珠娜, 张卓文, 邱迎君
    2010, 19(2):  241-247. 
    摘要 ( 520 )   PDF (1523KB) ( 6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3种C3类植物(芦竹、菅、芦苇)与5种C4类植物(五节芒、芒、岗柴、斑茅、南荻)不同器官热值和灰分含量的月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为禾草类能源植物筛选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8种高大禾草灰分含量存在差异,且具明显的季节性变化;C3类植物平均灰分含量分别为:芦竹(7.17±1.09)%、菅(6.33±0.60)%、芦苇(7.89±1.09)%;C4类植物平均灰分含量分别为:五节芒(4.92±1.38)%、芒(6.27±0.94)%、岗柴(6.99±1.13)%、斑茅(5.13±0.88)%、南荻(5.10±0.82)%。2)C3类植物中芦竹干重热值较高,C4类植物中五节芒、芒、斑茅、南荻的干重热值比较接近,无显著差异,岗柴干重热值最低。3)芦竹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有显著线性相关(P<0.05),五节芒、芦苇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有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而菅、芒、岗柴、斑茅、南荻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无相关性(P>0.05)。4)C3类植物平均去灰分热值分别为:芦竹(19.01±0.27)kJ/g、菅(18.58±0.31)kJ/g、芦苇(18.72±0.23)kJ/g;C4类植物平均去灰分热值分别为:五节芒(18.52±0.32)kJ/g、芒(18.69±0.47)kJ/g、岗柴(18.54±0.33)kJ/g、斑茅(18.48±0.41)kJ/g、南荻(18.49±0.37)kJ/g,灰分含量不同,导致去灰分热值与干重热值的月变化趋势不同。
    不同诱变处理对苦荬菜M1代农艺性状和品质影响的初报
    唐凤兰 ,刘丽,陈积山,张月学,韩微波,刘杰淋,刘风岐
    2010, 19(2):  248-252. 
    摘要 ( 621 )   PDF (350KB) ( 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空间飞行(aerospaceflight,AF)和60Co-γ射线分别处理苦荬菜干种子,比较分析其M1代与对照(CK)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构成因子。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势、株高、产量、粗纤维、粗蛋白存在显著差异(P<0.05),粗脂肪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发芽率、发芽势、产量三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株高、粗脂肪、粗蛋白存在显著相关(P<0.05);产量与粗脂肪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苦荬菜M1代突变群体的变异主要通过产量因子、品质因子2主成分体现出来(累积贡献率达86.4461%),选用空间飞行和60Co-γ射线20Gy处理的后代作为育种材料最好。
    不同沙地植被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聂素梅,高丽,闫志坚,王素娟
    2010, 19(2):  253-256. 
    摘要 ( 483 )   PDF (320KB) ( 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库布齐沙地的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人工种植的沙打旺和塔落岩黄芪植被的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土壤蛋白酶、脲酶、转化酶活性比流动沙地增加6.73%~59.09%,固定沙地酶活性最大,其次为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活性最弱。多酚氧化酶在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比流动沙地均有所减少。人工植被的土壤蛋白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转化酶的活性比天然植被分别提高了23.41%,37.10%,7.96%和47.41%。土壤蛋白酶和转化酶在夏季活性最大,脲酶在秋季活性最大,多酚氧化酶在春季和冬季活性大。蛋白酶、脲酶和转化酶在土壤表层0~2cm活性大,多酚氧化酶活性在0~20cm土层范围内变化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