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株紫花苜蓿解钾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彦佳, 胡伯昂, 陈佳欣, 许丽婷, 姚琳, 冯丽荣, 郭长虹
    草业学报    2023, 32 (12): 139-149.   DOI: 10.11686/cyxb2023036
    摘要138)   HTML11)    PDF (2822KB)(562)    收藏

    为获得优良的解钾菌(KSB)并明确其对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硅酸盐细菌培养基从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分离、筛选到2株具有高效解钾能力的菌株。通过细菌形态学、16S rD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2株解钾菌分别为巨大芽孢杆菌和耐寒短杆菌,命名为XLT-4和XLT-7。2株菌株均具有产吲哚-3-乙酸(IAA)、铁载体和溶磷能力。接种XLT-4和XLT-7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的株高、根长、地上和地下干鲜重,以及根系活力、叶片的磷、钾和粗蛋白含量,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此外,接种2株解钾菌还提高了紫花苜蓿根际土壤酶活性和速效钾含量。本研究获得的2株解钾菌在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开发微生物制剂的优质菌株资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优化三角形植被指数(TVI)的灌丛化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方法研究
    许政勇, 孙斌, 张王菲, 李毅夫, 闫紫钰, 岳巍, 滕思翰
    草业学报    2023, 32 (10): 1-14.   DOI: 10.11686/cyxb2022488
    摘要379)   HTML52)    PDF (2836KB)(549)    收藏

    灌丛化已经成为草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问题,而灌丛化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AGB)的精细化估测对于开展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受土壤背景噪声和植被生长结构特征差异的双重影响,现有常见植被指数在灌丛化草原区域构建AGB估算模型时表现极不稳定。针对这一问题,基于Sentinel-2遥感数据,通过优化三角形植被指数(TVI)开展灌丛化草原植被AGB遥感估测方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以草本植被为主的区域中,基于绿 R 560 、红边 R 705 和近红 R 865 组合形成的TVI与AGB拟合效果最好,R2达到了0.684;而在以灌丛植被为主的区域中,以基于绿 R 560 、红边 R 783 和近红 R 842 组合形成的TVI与AGB拟合效果最好,R2达到了0.368。2)分析现有常用的12种植被指数对土壤的噪声敏感性时,在以草本植被为主的区域中,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对土壤噪声表现最为敏感;在以灌丛植被为主的区域中,修正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表现最为敏感。3)在草本植被为主的区域中,相对于TVI,优化后植被指数草地三角形植被指数(GTVI)构建线性估算模型的交叉验证决定系数( R C V 2 )提高了0.153、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 R M S E C V )减小了12.222 g·m-2;在灌丛植被为主的区域中,相对于TVI,优化后植被指数GTVI 构建线性估算模型的 R C V 2 提高了0.029、 R M S E C V 减小了1.684 g·m-2。4)与常用的12种植被指数构建的估测模型相比,无论在草本植被区域还是灌丛植被区域,GTVI构建的估测模型都具有最高的精度。该研究结果以期为采用植被指数法开展灌丛化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天山北坡典型草地施肥阈值及不确定性分析
    韩其飞, 尹龙, 李超凡, 张润钢, 王文彪, 崔正南
    草业学报    2024, 33 (1): 19-32.   DOI: 10.11686/cyxb2023097
    摘要109)   HTML14)    PDF (3820KB)(476)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干旱半干旱区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且非常脆弱的组分之一,显现出一系列生态问题。探究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于该区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施肥作为促进作物生长的一种方式,合理施肥也可以提高退化草地的NPP。基于此,本研究拟以天山北坡沿海拔梯度分布的4种草地类型:高山草甸(AM)、中山森林草甸(MMFM)、低山干草原(LMDG)和平原荒漠草原(PDG)为研究对象,基于反硝化-分解模型(DNDC)分析该区典型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对施加不同氮肥的响应,并揭示施肥阈值及最优施肥方式。结果表明:1)适度氮肥添加促进了各个类型草地生态系统NPP的增长,但草地NPP对施肥量的响应存在阈值,且不存在适用于4种草地类型的统一最优施肥方式。LMDG草地生态系统对施氮肥的响应最敏感。2)PDG草地NPP达到最大的施肥方式为一年分两次施加100 kg·hm-2硝酸盐,NPP的最大值为68.72 g C·m-2·a-1。LMDG草地NPP最大的施肥方式为一年分两次施加尿素260 kg·hm-2,NPP的最大值为263.28 g C·m-2·a-1。MMFM草地生态系统达到NPP最大的施肥方式为一年一次施尿素80 kg·hm-2,NPP的最大值为171.22 g C·m-2·a-1。无水氨作为在AM草地中反应最好的氮肥,以最小的施肥量(60 kg·hm-2)达到了NPP的最大值(114.62 g C·m-2·a-1)。3)通过蒙特卡洛不确定分析的结果显示,施肥时间对PDG和LMDG的影响更为明显,施肥量波动对LMDG和MMFM的影响较其他两种草地更为明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蒙古国草地农业及对我国的启示
    黄治鹏, 黄毅, 杨全俊, 夏超, 张岩
    草业学报    2023, 32 (6): 1-15.   DOI: 10.11686/cyxb2022265
    摘要348)   HTML52)    PDF (1778KB)(436)    收藏

    蒙古国作为我国北部邻国,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是世界上将草地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本研究基于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从制度变革、草地资源、畜牧产业发展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蒙古国草地农业发展现状,并对比分析了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差异。蒙古国草地农业经历了3次制度改革,自1990年进入了转型后的草地畜牧业时期,至今仍保留草地公有、家畜私有的产权制度。在气候变化、不合理利用、农田和城市扩张以及采矿污染等影响下,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草地生态退化日趋严重。蒙古国五畜结构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区域差异较大,且家畜总量的增长率远高于内蒙古。近年来,蒙古国畜牧业从业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显著,畜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逐步下降,产业发展体系也亟待完善。最后本研究提出蒙古国草地农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并总结了对我国草地农业发展的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激素调控植物分枝/分蘖的研究进展
    陈奋奇, 张金青, 马晖玲
    草业学报    2024, 33 (2): 212-225.   DOI: 10.11686/cyxb2023118
    摘要217)   HTML17)    PDF (1243KB)(432)    收藏

    分枝/分蘖是植物株型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腋芽起始和芽生长的结果,对经济作物的种子产量以及牧草产量均具有决定性作用。多种激素及其互作效应在植物分枝/分蘖的发生和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且环境因素也是通过改变植物体内激素含量及其平衡调控分枝的。本研究综述了多种激素对植物分枝/分蘖调控机制的多个方面,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独脚金内酯、油菜素内酯、脱落酸和赤霉素、乙烯、茉莉酸及不同激素信号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调控网络,旨在为利用激素调控机制培育具有理想株型的高产新作物品种奠定基础。同时分析了激素机制调控植物分枝/分蘖的现存问题,并展望了激素调控植物分枝/分蘖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通过激素调控改良作物株型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MAPK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张鑫苗, 伍国强, 魏明
    草业学报    2024, 33 (1): 182-197.   DOI: 10.11686/cyxb2023090
    摘要403)   HTML33)    PDF (1316KB)(393)    收藏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一类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Ser/Thr)蛋白激酶,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级联反应途径。植物MAPK具有相对保守的11个亚结构域,均为Ser/Thr蛋白激酶发挥其催化作用所必需的元件,其表达受活性氧、一氧化氮、激素等调控。MAPK可磷酸化多种底物,包括转录因子、蛋白激酶和细胞骨架相关蛋白等,在调控植物响应逆境(盐分、干旱、极端温度、重金属等)胁迫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植物MAPK家族的发现、分类与结构、调控机制及其响应各种非生物胁迫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农作物抗逆性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牧草种子活力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陶奇波, 郄西虎, 张倩, 高宇轩, 张亚锜, 张瑞真, 陈晓菲, 牛天秀, 孙小同, 聂宇婷, 刘雅如, 胡珈齐, 钟尚志, 孙娟
    草业学报    2023, 32 (10): 200-225.   DOI: 10.11686/cyxb2023007
    摘要194)   HTML11)    PDF (827KB)(370)    收藏

    高质量的牧草种子是我国草牧业发展和生态改良的物质基础。种子活力是评价种子质量的重要方面。高效的牧草种子活力评价方法可筛选出高质量种批用于人工草地建植与天然草地改良,对保障国家食物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已就牧草种子活力评价的不同方法及其与田间出苗生产表现之间的联系开展了众多研究。本研究就牧草种子活力的概念及评价方法进行综述,重点从牧草种子物理性状、萌发特征与幼苗生长、逆境试验、生理生化指标、计算机与光学成像新技术等几个方面,论述其测定原理和在牧草种子活力评价上的应用现状,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下一阶段牧草种子活力基础研究与测定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草原生态价值及时空动态格局
    李佳慧, 黄麟, 樊江文
    草业学报    2023, 32 (12): 1-13.   DOI: 10.11686/cyxb2023058
    摘要241)   HTML36)    PDF (5832KB)(364)    收藏

    草原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自然资源、人-草-畜社会生态系统的载体,然而仍有大面积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亟待保护修复以提升质量、功能和稳定性。本研究利用生态价值核算作为一种监测和评估草原多重生态功能变化的有效途径,更新并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价值的地域分异特征,评价了草原核心生态价值的时空演变态势,并基于核心生态功能及价值变化方向和程度提出了分区分类的草原保护修复优化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2020年,中国草原潜在生态价值约24.7万亿元,每km2约760万元,以防风固沙(27.3%)和物种保育(25.8%)为主。2)近20年,超过90%草原的生态价值呈增长趋势,特别是青藏高原东部、黄土高原北部和内蒙古中部东部等。3)省域比较而言,蒙、藏、青、川、新的草原生态价值之和约占全国的67.4%,近20年增长较多的省域为陕西、北京、宁夏、天津与山西,增幅均超过65%。4)按照主导功能及价值动态趋势,可将中国草原区分为3种类别12种类型,应采取差异化的保护、修复或保护修复并重的措施,以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目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土壤有机磷矿化特征对高寒草甸退化及温度的响应
    钱虹宇, 蒲玉琳, 郎山鑫, 李怡燃, 周南丁
    草业学报    2023, 32 (10): 15-27.   DOI: 10.11686/cyxb2022469
    摘要226)   HTML38)    PDF (4008KB)(351)    收藏

    明晰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磷在不同温度下的矿化特征,可为退化草地生态恢复中的土壤磷养分科学调控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依据。采用恒温控湿好气培养法研究若尔盖高原未退化草甸(N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HD)草甸土壤有机磷矿化特征及温度效应。结果表明,4类草甸土壤5~15 ℃培养下,有机磷矿化速率在前期(0~30 d)无明显变化,中期(30~60 d)快速增加,后期(60~120 d)逐渐趋于稳定。低温(5~10 ℃)时,草甸退化对土壤有机磷矿化无显著影响,但在高温(≥15 ℃)时,草甸自中度退化开始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磷矿化作用。与ND相比,15 ℃时MD和HD土壤有机磷净矿化速率分别显著降低52.8%、56.8%,表征土壤有机磷矿化快慢常数的B0 值分别显著降低29.5%、40.4%。土壤有机磷矿化的温度敏感性随草甸退化程度加剧而逐渐降低,ND土壤有机磷矿化的温度敏感系数y″值分别比MD、HD显著升高221.1%、306.7%。由此可见,高寒草甸退化减小了土壤有机磷的矿化作用和温度敏感性,进而降低了土壤磷素有效性,还可能因全球继续变暖而诱发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磷限制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草地草种遥感判别技术研究进展
    黄梦鸽, 王新鸿, 马灵玲, 叶学华, 朱小华, 孔维平, 王宁, 汪琪, 欧阳光洲, 郑青川, 侯晓鑫, 唐伶俐
    草业学报    2023, 32 (6): 167-185.   DOI: 10.11686/cyxb2022278
    摘要282)   HTML21)    PDF (1661KB)(336)    收藏

    草地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载体,也是中国陆地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遥感技术快速、高效、成本较低,是大范围草原监测的主流技术手段。利用遥感技术对草地草种进行判别是监测草地种群动态和群落更替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发现草地生态环境的变化,为草地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围绕草地草种遥感判别问题,厘清草种判别技术流程,从草种判别主要遥感数据源的特点及其获取技术、重要的草种判别特征及其挖掘技术,以及目前常用的草种判别方法与模型等3个方面介绍了最新研究进展及技术难点。本研究认为,高光谱、激光雷达遥感及其融合技术在草种遥感判别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多维特征深度挖掘及互补特征有效结合可提升草种判别准确率。本研究指出了当前草种遥感判别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通过遥感技术实现草地草种的精确判别提出了展望,为全面了解草地草种遥感识别领域和深入开展草种判别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我国草原保险发展模式、现实困境与体系构建
    秦涛, 朱彩霞, 王建和, 张瑾
    草业学报    2023, 32 (10): 226-246.   DOI: 10.11686/cyxb2022471
    摘要182)   HTML7)    PDF (5348KB)(318)    收藏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畜牧业基地以及碳库载体,构建以草原保险为核心的风险保障体系对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牧区乡村振兴以及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文献梳理以及定性比较分析,发现: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草原保险产品体系,以指数保险为核心转移牧草风险,然而我国草原保险目前正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尚未建立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品体系,在试点过程中,仍面临着保费筹集困难、推广模式缺乏统一性、产品供给动力不足、费率厘定缺乏理论依据以及定损理赔成本过高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我国需要尽快完善草原保险政策制度与产品体系,构建央地保费补贴联动机制;健全多层次灾害风险保障体系,创新“综合保险+指数保险”发展模式;开发多样化草原保险产品,满足投保主体多元风险管理需求;推进草原风险区划与费率厘定,建立差异化动态定价机制;制定统一的查勘定损技术标准,优化完善核保理赔机制;提高草原保险科技水平,提升保险产品创新与服务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紫花苜蓿 MsPPR1基因的克隆及抗旱功能分析
    王少鹏, 刘佳, 洪军, 林积圳, 张义, 史昆, 王赞
    草业学报    2023, 32 (7): 49-60.   DOI: 10.11686/cyxb2022425
    摘要196)   HTML15)    PDF (4774KB)(307)    收藏

    干旱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PPR(pentatricopeptide repeats)家族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胁迫响应等生理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中苜1号紫花苜蓿中克隆到MsPPR1,利用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和烟草异源表达,在中苜1号紫花苜蓿和烟草中验证了MsPPR1在抗旱性中的功能。结果显示,MsPPR1开放阅读框包含3213 bp,编码1070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121.65 kDa,具有多个PPR重复结构域,定位于细胞质,是典型的PPR蛋白家族成员。MsPPR1主要表达在叶中,其次是茎和根,花中最少;其表达量受自然干旱、甘露醇和脱落酸处理的诱导。通过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在紫花苜蓿中降低了MsPPR1的表达,干旱胁迫下,沉默植株更加萎蔫,相对含水量显著降低,相对电解质渗透率显著升高,显著降低了紫花苜蓿的抗旱性。在烟草中异源超表达MsPPR1,显著增强了转基因烟草的抗旱性,干旱胁迫下,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脯氨酸含量增加。以上结果均表明MsPPR1是紫花苜蓿抗旱性的正调控因子,本研究为紫花苜蓿抗旱分子育种提供了候选基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黑龙江中南部16个饲用燕麦品种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李峰, 李文龙, 李雪, 张仲鹃, 白林坡, 赵雨霏, 陶雅
    草业学报    2023, 32 (10): 82-92.   DOI: 10.11686/cyxb2022473
    摘要168)   HTML16)    PDF (540KB)(296)    收藏

    为了筛选出适宜黑龙江中南部种植的春播饲用燕麦品种,助力该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对16个国内外燕麦品种的生育期、倒伏情况、产量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了监测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法对不同品种燕麦在黑龙江中南部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个燕麦品种从播种至刈割(乳熟期)需83~97 d,期间猛士1号、青引1号、青引2号、魅力、太阳神以及科纳未倒伏;各品种株高、干草产量、鲜草产量、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脂肪(EE)、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以及相对饲草质量(RFQ)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6.40~131.13 cm、7287.73~14635.76 kg·hm-2、19366.97~36905.00 kg·hm-2、8.61%~11.39%干物质(DM)、42.86%~57.84%DM、23.52%~34.99%DM、1.19%~1.88%DM、3.52%~10.18%DM和128.28~208.78;所有评价指标在不同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青引1号、青海甜燕麦和黑贝的株高显著大于其他品种,猛士1号、科纳、白燕7号和大汉的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蓝鸟1号的CP含量显著大于其他品种,白燕7号、猛士1号和蓝鸟1号的NDF含量显著低于魅力和爱沃,猛士1号、白燕7号、领袖和蓝鸟1号的ADF含量显著低于爱沃,白燕7号的RFQ显著大于其他品种。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中株高、CP和NDF的权重系数位列前三,为该地区燕麦生产力评价的重要指标;白燕7号、猛士1号、科纳、青引2号和青海甜燕麦评分较高,综合生产性能较好,适宜在试验区及相同类型区域推广种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2000-2020年内蒙古草地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趋势预测
    张慧龙, 杨秀春, 杨东, 陈昂, 张敏
    草业学报    2023, 32 (8): 1-13.   DOI: 10.11686/cyxb2022370
    摘要337)   HTML145)    PDF (5420KB)(286)    收藏

    草地植被覆盖度(FVC)是反映草地生态状况最直接的指标之一。目前在大区域内构建准确的FVC估算模型,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动态分析,仍是一个挑战。基于大量地面调查样本,使用2000-2020年MODIS遥感数据、气象数据,通过随机森林模型进行FVC分区建模与结果估算。利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Hurst指数法等,分析FVC时空变化特征和未来变化情况。研究表明:1)内蒙古草地FVC随机森林模型精度表现为分区优于全区,有效地降低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2)内蒙古草地FVC总体上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空间差异明显。3)近21年,内蒙古草地FVC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增长率为0.2%·a-1;增长区域面积占比(79.5%)大于减少区域面积占比(20.5%),并且极显著增长和显著增长占比(28.3%)远大于极显著减少和显著减少(1.6%)。4)未来内蒙古草地FVC总体为正持续性发展。预测增长区域(57.6%)多于减少区域(42.4%),其中极显著增长和显著增长占比较高(25.9%),未来草地FVC整体向好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干旱胁迫下多胺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及其作用
    王文娟, 师尚礼, 何龙, 武蓓, 刘旵旵
    草业学报    2023, 32 (6): 186-202.   DOI: 10.11686/cyxb2022303
    摘要338)   HTML7)    PDF (2273KB)(275)    收藏

    干旱胁迫是造成作物减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多胺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强烈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脂肪族含氮碱,参与植物器官发生、胚胎发生、花芽分化、叶片衰老、花粉管生长、果实发育和成熟等生理过程,且在植物遭受干旱胁迫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多胺的合成和分解代谢、多胺在非生物胁迫下的功能、干旱胁迫下多胺积累的物种差异和品种差异、利用外源添加和转基因方法阐明多胺在生理水平上通过提高植物生长发育、光合能力、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和抗氧化能力增强植物抗旱性,以及多胺在分子水平上参与植物干旱胁迫期间信号转导进行了综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植物遗传转化中体细胞再生的分子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李玉珠, 余江弟, 丁菲菲, 苗佳敏, 白小明, 师尚礼
    草业学报    2024, 33 (2): 198-211.   DOI: 10.11686/cyxb2023147
    摘要155)   HTML11)    PDF (578KB)(272)    收藏

    植物遗传转化是转基因技术及以此为基础的基因组编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分子育种的关键。其中,物种和基因型差异往往是限制遗传转化效率和基因编辑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瓶颈。随着再生芽发生和体胚发生的分子机制被逐渐探明,在愈伤组织形成、增殖和再生过程中涉及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合成、响应和信号转导的生长及发育调节基因被用于提高遗传转化效率。本研究首先综述了植物遗传转化过程中体细胞再生的不同途径和方式,以及转化细胞以间接的器官发生方式和体胚发生方式再生的分子机制。然后重点讨论了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有关的再生促进基因在提高再生效率,缩短转化时间,以及实现执拗型物种和基因型的遗传转化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总结了再生促进基因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中的应用潜力和研究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供给—消耗关系的青海省高寒草地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
    高婕, 赵新全, 刘文亭, 杨晓霞, 张春平, 俞旸, 曹铨, 刘玉祯, 张雪, 董全民
    草业学报    2023, 32 (5): 1-12.   DOI: 10.11686/cyxb2022192
    摘要272)   HTML30)    PDF (5579KB)(271)    收藏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究当地的草畜平衡状况,揭示其草地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时空变化趋势,对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海省放牧家畜养殖为切入点,结合遥感影像数据与青海省畜牧业统计数据,对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的承载状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05-2020年青海省放牧家畜数量共增长了25.35%;从家畜结构来看,玉树藏族自治州与果洛藏族自治州以牦牛饲养为主,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及海东市以绵羊饲养为主。2)青海省草地资源消耗量在这16年间增加了13.21%,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且各地级行政区间有所差异。3)青海省严重超载的地级行政区数量在2010年首次降至3个以下,整体草畜平衡状况于2013年表现最佳,草地承载压力总体有减缓趋势;分地区而言,压力增幅最明显的为海南藏族自治州,降幅最明显的为果洛藏族自治州。结果表明,2005-2020年青海省放牧家畜数量有所增加,但载畜压力有缓解趋势,省内各地级行政区在牲畜结构和压力变化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明确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该结果可为青海省高寒草地生态管理及畜牧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LUCC的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梁赟亮, 李杰, 陆燕花, 李广
    草业学报    2023, 32 (5): 13-26.   DOI: 10.11686/cyxb2022232
    摘要208)   HTML11)    PDF (4645KB)(268)    收藏

    为理清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效应,基于甘肃省农牧交错带2000、2010、202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各乡镇级单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20年甘肃省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耕地、林地为主,其中,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耕地和湿地面积减少。2)2000-2020年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1.2358×108元,调节服务在各时期占主导地位,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大,草地和林地在维持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服务价值方面作用重大,是维持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关键土地利用类型。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在空间上整体表现为显著的集聚分布格局,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的空间演变保持平稳。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农牧交错带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建立生态保护修复的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全球入侵植物的经济成本评估
    赵光华, 高明龙, 王朵, 范世奇, 唐健, 孙阔, 温玄烨
    草业学报    2024, 33 (5): 16-24.   DOI: 10.11686/cyxb2023220
    摘要185)   HTML41)    PDF (2111KB)(264)    收藏

    植物是入侵生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类群,对入侵植物开展经济成本评估可为后续风险管理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InvaCost数据库评估获得了1970-2017年全球入侵植物的经济成本,研究结果表明:1)入侵植物的保守经济成本为1943.65亿美元,年均40.49亿美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达1004.68亿美元,占比为51.69%;2)在64个国家和地区中,美国的经济成本最高,其次为澳大利亚,我国208.31亿美元(1407.07亿人民币)排名第三。凤眼莲是全球最昂贵的入侵植物种类,其危害所产生的成本高于排名5~10名的入侵植物成本之和;3)过去的近50年里,入侵植物的经济成本呈上升趋势,模型测算2017年入侵植物的可能成本为34.38亿~104.52亿美元,最高置信值为77.25亿美元。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入侵植物危害严重性的客观认识,可为我国开展更为积极的入侵植物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两个鸭茅品种根系响应淹水胁迫的比较代谢组学分析
    沈秉娜, 尚盼盼, 曾兵(学生), 李林祥, 杨兴云, 毕磊, 郑玉倩, 屈明好, 李文文, 周晓丽, 饶骏, 曾兵(老师)
    草业学报    2023, 32 (10): 40-57.   DOI: 10.11686/cyxb2022461
    摘要171)   HTML17)    PDF (6066KB)(263)    收藏

    鸭茅是世界著名温带冷季型牧草。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涝害频发,严重影响饲草作物生产。为探究淹水胁迫下鸭茅根系的响应机制,以耐涝型鸭茅“滇北”(DB)和涝敏型鸭茅“安巴”(AB)为材料,设置2个淹水处理(时长8和24 h),以不淹水处理为对照(0 h),观察形态并对0、8和24 h 3个时间点的幼苗根系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处理后,2个品种的鸭茅根系长势均变弱,根系变黑,且DB在处理24 h后产生了不定根。在DB8h vs DB0h组筛选出了120个差异代谢物;DB24h vs DB0h组筛选出155个差异代谢物;AB8h vs AB0h组筛选出93个差异代谢物;AB24h vs AB0h组筛选出118个差异代谢物;DB0h vs AB0h组筛选出了80个差异代谢物;DB8h vs AB8h组筛选出125个差异代谢物;DB24h vs AB24h组筛选出48个显著差异代谢物。在耐涝型鸭茅DB中发现了6个黄酮类化合物,即:橙皮素、甘草素、芹黄素、新橙皮苷、柚皮素和柚皮苷,参与的代谢途径是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而在涝敏型鸭茅中发现4个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分别是:O-磷酸-L-丝氨酸、L-谷氨酸、L-酪氨酸和色氨酸,参与的代谢途径是氨酰-tRNA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硫代葡萄糖苷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以及色氨酸代谢途径。通过比对相同淹水胁迫时长下DB和AB的差异代谢物发现,DB中存在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是蔗糖、异麦芽糖、6-磷酸海藻糖、L-鸟氨酸、L-组氨酸、D-鸟氨酸和芹菜素,参与的代谢途径分别是ABC转运因子、淀粉和蔗糖代谢、β-丙氨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以及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这些差异代谢物可能是2个品种耐涝性存在差异的原因。该结果为解析鸭茅响应淹水胁迫过程中的差异代谢物质和代谢途径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研究鸭茅对淹水胁迫调控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川滇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不同功能群植物分布格局的MaxEnt模型预测
    油志远, 马淑娟, 王长庭, 丁路明, 宋小艳, 尹高飞, 毛军
    草业学报    2024, 33 (3): 1-12.   DOI: 10.11686/cyxb2023146
    摘要160)   HTML21)    PDF (4755KB)(250)    收藏

    为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不同主要功能群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格局、主控气候因子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基于青藏高原第2次科考数据(2019-2021年),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川滇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群的4种典型物种(莎草科-矮嵩草;禾本科-垂穗披碱草;杂类草-鹅绒委陵菜;豆科-异叶米口袋)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矮嵩草、垂穗披碱草、鹅绒委陵菜和异叶米口袋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的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11.09万、9.23万、17.12万和16.53万km2,主要位于川滇高原中部和北部区域。环境因子贡献率和响应曲线显示,4个物种生境适宜性对生存环境具有相似的生态要求,且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均为气温年较差、等温性和年均温等与温度有关的环境因子。在未来气候背景下,4个物种适宜生境面积均呈扩张趋势且平均海拔均升高了100~200 m,但变化速率趋于减缓,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稳定性可能随着气候变化而增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三江源高寒草甸水源涵养功能及土壤理化性质对退化程度的响应
    孙玉, 杨永胜, 何琦, 王军邦, 张秀娟, 李慧婷, 徐兴良, 周华坤, 张宇恒
    草业学报    2023, 32 (6): 16-29.   DOI: 10.11686/cyxb2022291
    摘要214)   HTML18)    PDF (3137KB)(247)    收藏

    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理化性质是衡量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指标,掌握其变化特征对高寒草甸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三江源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作为实验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持水能力、理化性质影响及两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 高寒草甸0~10 cm土层内随退化程度的加剧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呈下降趋势,退化程度对表层0~5 cm土壤的持水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与原生植被相比,重度退化样地0~5 cm土层的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分别显著降低51.99%、56.28%、59.93%(P<0.05)。2)随退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甸0~5 cm土壤全氮、全磷、全碳逐渐下降,全钾无显著变化,与原生植被相比,重度退化样地0~5 cm土层的全碳、全氮、全磷分别显著降低41.95%、65.88%、21.82%(P<0.05) ;在0~10 cm的土层内土壤有机碳、总孔隙度呈下降趋势,土壤pH、容重呈显著增加的趋势。3)通过冗余分析得出,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土壤全氮、毛管孔隙度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其中,与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土壤容重、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毛管孔隙度、土壤全钾与田间持水量无相关关系,两者是决定饱和导水率的因素。说明高寒草甸退化对表层土壤的影响最为显著,加强表层土壤的保护是维持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所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草种子活力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闫慧芳, 聂宇婷, 丛丽丽, 张昭, 崔凯伦, 吕艳贞, 柴茂峰
    草业学报    2023, 32 (11): 199-211.   DOI: 10.11686/cyxb2023043
    摘要177)   HTML7)    PDF (613KB)(242)    收藏

    草种子是建植人工草地、改良退化草地生态环境、保障草地畜牧业生产潜力的最根本物质基础,种子活力高低将直接影响草业生产和发展。种子活力检测技术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种子科技领域的重点,然而,其在草种子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草种子活力检测技术包括有损检测和无损检测两类。对草种子活力检测主要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基于种子发芽行为、生理生化特性的有损检测技术以及基于光学特性、外观特征的无损检测技术,并对无损检测技术在草种子活力检测中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能够为准确测定草种子活力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天然草原鼠害发生面积调查方法研究
    花蕊, 包达尔罕, 董瑞, 唐庄生, 楚彬, 郝媛媛, 花立民
    草业学报    2023, 32 (5): 71-82.   DOI: 10.11686/cyxb2022234
    摘要370)   HTML21)    PDF (3311KB)(233)    收藏

    草原鼠害是目前我国为害面积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草原生物灾害。掌握草原鼠害发生面积是评估其为害程度和制定防治策略的重中之重。当前草原鼠害发生面积调查采用填图法或勾绘法,这两种方法均存在效率低、准确性差的问题,难以满足草原鼠害精准管理的要求。本研究以生态学和统计学理论为基础,采用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以青藏高原优势害鼠高原鼠兔为测试对象,以甘肃玛曲县4个乡镇为测试区域展开天然草地鼠害发生面积调查。1)首先确定被调查鼠种的一级调查区,即害鼠适生区;2)在一级调查区依据不同栖息地类型作为二级调查样地并划分为网格;3)在二级样地中随机抽样一定数量的样方,作为三级样方用于无人机调查;4)依据多个样方平均鼠害发生面积统计出二级样地的草原鼠害发生面积,汇总各二级样地发生面积获得调查区的鼠害发生总面积。结果显示,测试区域草原总面积4.6×105 hm2,其中高原鼠兔适生区面积2.5×105 hm2,经抽样调查得到研究区高原鼠兔为害发生面积为1.05×104 hm2。本测试区域共有50个1 hm2样地,以调查1个样地为例,1人需 20 min左右完成内外业工作。相比填图法或勾绘法,本方法高效便捷、结果精度高,可为大尺度草原鼠害发生面积调查提供技术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机载激光雷达与高景一号数据的草原地上生物量反演研究
    许开宏, 施招, 马磊超, 王平, 陈昂, 王兴, 成明, 肖粤新, 王荣谭
    草业学报    2023, 32 (5): 40-49.   DOI: 10.11686/cyxb2022199
    摘要257)   HTML23)    PDF (5196KB)(229)    收藏

    草原地上生物量(AGB)是草原调查监测中的重要指标,是草原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依据,对草原可持续发展与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西兴安县热性灌草丛为研究对象,结合机载激光雷达数据与高分辨率多光谱卫星影像,利用2021年采集的89个实地样方调查数据,对草原AGB进行了遥感反演研究。结果表明,草层高度信息是草原AGB建模的重要指标。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中EVI与AGB的相关系数最高(0.666),高度指标中平均草层高度(CHMmean)与AGB的相关系数最高(0.686),二者结合的指标中RVI×CHMmean与AGB的相关系数最高(0.735)。模型精度验证结果显示,EVI模型中均方根误差(RMSE)最低,为292.047 g·m-2,CHMmean模型中RMSE最低,为245.084 g·m-2,RVI×CHMmean模型中RMSE最低为225.872 g·m-2。结果说明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可以有效提取草层高度信息,尽管存在明显的低估现象,但在草原AGB研究中仍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1980-2020年贵州省草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余万洋, 陈怡帆, 方发永, 张金鑫, 李舟, 赵龙山
    草业学报    2024, 33 (1): 1-18.   DOI: 10.11686/cyxb2023185
    摘要164)   HTML30)    PDF (6441KB)(221)    收藏

    草地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畜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探明草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维护区域草地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集,分析贵州省1980-2020年草地空间转移特征,将景观格局与空间自相关相结合,深入识别草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化规律及有效管理区域,并利用地理探测器量化草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40年来,贵州省草地面积变化可划分为增长期(1980-2000年)、衰退期(2000-2015年)、恢复期(2015-2020年)3个阶段,草地面积总体上减少了176.88 km2。发生变化区域集中在西部与南部地区,以草地和林地、耕地之间的转移为主,草地总体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西部与南部高,东部与北部低”的特征;2)草地整体景观破碎程度增加,聚合度降低,形状趋于复杂,区县尺度的草地斑块更破碎和分散,但形状更规则;3)草地全局空间自相关程度减弱,局部自相关存在高-高聚集和低-高聚集的空间聚类现象,且集中分布在西部与南部地区;4)草地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海拔是主导因子,解释力最高,为42.9%。双因子的交互作用可增强对草地空间分布格局的解释力,海拔与牧业产值、年平均气温、人口密度、GDP均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在海拔主导的草地总体分布格局下,区域间社会经济因素的不同和变化显著影响草地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同时地区政策起重要导向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栽培苜蓿草地智能感知系统关键生物物理指标实时监测及分析算法研究
    苗春丽, 李仲贤, 赵志成, 伏帅, 高金龙, 刘洁, 冯琦胜, 梁天刚
    草业学报    2023, 32 (12): 90-103.   DOI: 10.11686/cyxb2023046
    摘要134)   HTML12)    PDF (1797KB)(221)    收藏

    苜蓿作为重要的优质牧草,其产量和品质的监测对草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大范围栽培苜蓿盖度和产量的地面调查以及卫星遥感反演易受天气、人力和财力等因素的影响,在时空动态监测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随着传感器和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及其在作物监测和分析方面的普遍应用,为栽培苜蓿盖度及产量的精准实时估测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以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北方四省区栽培苜蓿为研究对象,结合地面实测资料,利用深度学习算法(DL)、多元线性回归(MLR)和随机森林(RF)方法建立了栽培苜蓿盖度和产量估测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我国新疆、甘肃河西等地区的栽培苜蓿以灌溉为主,地块集中连片、地势平坦,一年刈割3~4次,苜蓿草地在盛草期的平均产量和盖度达5362.81 kg·hm-2、96.29%;以旱作生产方式为主的甘肃陇东、宁夏南部等地区的栽培苜蓿草地大多种植在山区水平梯田,一年刈割2~3次,其盛草期的平均产量和盖度达3987.57 kg·hm-2、91.55%;2)基于无人机可见光遥感数据的苜蓿草地盖度深度学习模型的R2达0.99,均方根误差(RMSE)为1.44%,模型准确度为92%,对栽培苜蓿草层盖度的动态监测效果较好;3)利用经度、纬度及海拔和苜蓿关键生物物理指标草高、盖度及二者乘积构建的苜蓿产量RF模型相较于MLR模型可以提升产量的估测精度,最优估测模型测试集的R2为0.69,RMSE为1151.24 kg·hm-2。研究结果可以为栽培苜蓿智能感知系统的关键生物物理指标快速评估提供算法依据,对多点位高时频的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栽培苜蓿生长数据采集与动态分析系统应用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藏沙蒿与多年生禾草混播对西藏沙化草地植被及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刘欢, 董凯, 仁增旺堆, 王敬龙, 刘云飞, 赵桂琴
    草业学报    2023, 32 (6): 45-57.   DOI: 10.11686/cyxb2022356
    摘要169)   HTML11)    PDF (4040KB)(218)    收藏

    为了明确青藏高原沙化草地的最佳混播修复草种比例及修复过程中的植被-土壤生态环境效应,本研究在西藏沙化草地构建人工修复试验小区,设置了西藏原生种质藏沙蒿及多年生垂穗披碱草和细茎冰草不同比例混播处理,分别为AG1(4︰1︰2),AG2(4︰2︰1),AG3(5︰1︰1),以未修复沙化裸地为对照(CK),同时以原位条件下天然草地(NG)做比较。种植试验开展3年后,测定植被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同时采用ITS测序技术和FUNGuild功能预测的方法,研究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与未修复沙化土地相比,混播修复3年的各处理可使地上生物量(AGB)和地下生物量(BGB)提高3倍以上,并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WC)、有机质(OM)、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 (P<0.05)。2)AG3处理下土壤真菌多样性最高,真菌群落结构与天然草地最相似。3)各沙化修复处理与NG间土壤中的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存在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结果显示,BGB、AN、AP和pH是影响土壤真菌门水平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与BGB和pH呈正相关,被孢霉门的相对丰度与BGB、AN和AP呈正相关。4)基于FUNGuild功能预测,所有土壤样品中检测出腐生、病理和共生3类营养型和5类交叉营养型功能菌群,其中病理型、腐生型、病理-腐生型、病理-腐生-共生型和共生型为主要的营养型。由此可见,藏沙蒿与多年生禾草垂穗披碱草和细茎冰草混播有提高沙化草地植物生物量的作用,三者按5︰1︰1混播的修复土壤效果最优,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养分和真菌丰富度,从而改变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腐皮镰刀菌病原致病性及苜蓿品种抗病性研究
    陈博, 牛艺帆, 刘晓宇, 张苏晗, 牛军鹏, 郭志鹏, 刘超齐, 郭永鹏, 郭玉霞
    草业学报    2023, 32 (10): 115-128.   DOI: 10.11686/cyxb2022447
    摘要134)   HTML14)    PDF (2330KB)(213)    收藏

    为了探明腐皮镰刀菌对紫花苜蓿种苗的致病性,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苜蓿根部分离纯化真菌,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鉴定,并以菌饼放置种子的方法,分别以水琼脂培养基(water agar, WA)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 PDA)对2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进行试验,在14 d测定相对根长、相对苗长、相对根苗长度比、相对发芽率和病情指数,并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各个指标,对22个苜蓿品种的抗病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腐皮镰刀菌为导致苜蓿根腐病的病原真菌;在两种培养基质上,腐皮镰刀菌对22个苜蓿品种均有致病性,且在PDA培养基上的致病性强于WA培养基;参试的22个苜蓿品种之间抗病性有所差异,塔苜5S的抗病性最强,中苜1号、Bara310SC、乐寒F3和金皇后的抗病性较强,中兰2号、赛迪7、龙牧803和甘农3号的抗病性较弱,Paola的抗病性最弱。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日粮添加蚕豆皮对湖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发育和肉品质的影响
    王钊, 刘静, 于昊, 李鹏, 牛伟强, 万永杰, 张艳丽, 茆达干
    草业学报    2023, 32 (10): 162-172.   DOI: 10.11686/cyxb2022472
    摘要116)   HTML8)    PDF (629KB)(212)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添加蚕豆皮对湖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发育及肉品质的影响。60只4月龄健康湖羊公羊[(27.00±2.00) kg]随机分为4组(n=15,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羊),分别饲喂含蚕豆皮0%(对照组C)、10%(组Ⅰ)、20%(组Ⅱ)和30%(组Ⅲ)的日粮,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比例的蚕豆皮组湖羊体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提高(P<0.01);蚕豆皮组Ⅲ的胴体重(19.62±0.73 vs 17.75±0.86) kg和宰前活重(37.22±1.01 vs 34.76±0.71) kg极显著提高(P<0.01),眼肌面积显著提高(35.84±2.47 vs 27.84±0.13 cm2P<0.05);肝脏重量有提高趋势(670.00±73.37 vs 588.00±49.87 g,P=0.071),瘤胃重量(659.40±66.44 vs 548.00±75.48) g和小肠重量(1107.80±150.56 vs 901.00±41.32) g显著提高(P<0.05);肌纤维横截面积极显著降低(584.67±32.01 vs 832.90±53.48 μm2P<0.01),肌肉谷氨酸含量极显著提高(37.74±1.64 vs 13.19±3.38 mg·g-1P<0.01),精氨酸含量(19.08±1.28 vs 11.25±2.39) mg·g-1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118.44±1.98 vs 90.59±9.56) mg·g-1显著提高(P<0.05),缬氨酸含量(12.40±1.09 vs 7.98±1.61 mg·g-1P=0.086)和必需氨基酸总量(135.25±3.51 vs 106.79±11.14 mg·g-1P=0.071)有上升趋势。因此,日粮中添加蚕豆皮提高了湖羊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促进胃肠道发育,改善肌纤维特性和氨基酸组成,为蚕豆皮在湖羊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HKT在植物离子稳态和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杨小涵, 伍国强, 魏明, 王北辰
    草业学报    2023, 32 (5): 190-202.   DOI: 10.11686/cyxb2022207
    摘要415)   HTML20)    PDF (1917KB)(208)    收藏

    K+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非生物胁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亲和性K+转运蛋白(high-affinity K+ transporter, HKT)是最重要的阳离子转运蛋白家族之一,广泛参与植物K+和Na+吸收与转运。大量研究表明,HKT家族基因表达受Ca2+、腐植酸和胞嘧啶甲基化等调控;其介导植物体内Na+长距离运输以及维持K+和Mg2+稳态平衡,在植物抗逆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对HKT家族的发现、结构与分类、生物学功能、表达与调控机制及其响应非生物胁迫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农作物抗逆性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间作模式下作物根际土壤代谢物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许代香, 杨建峰, 苏杭, 翟建荣, 綦才, 赵龙刚, 郭彦军
    草业学报    2023, 32 (11): 65-80.   DOI: 10.11686/cyxb2023005
    摘要215)   HTML22)    PDF (4788KB)(203)    收藏

    间作可通过根系互作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作物产量。本研究结合Eco-Biolog微平板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综合分析了玉米和高粱与大豆两种间作系统中不同年限作物产量、根际土壤理化性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及根际土壤代谢物的差异,旨在探究不同种间互作影响复合作物群体产量的原因。结果表明:间作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且较第一年,产量上的间作优势在第二年中表现得更明显。与单作相比,间作能够增加速效养分的积累和吸收;间作玉米根际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间作高粱根际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玉米间作大豆中的大豆根际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以及高粱间作大豆中的大豆根际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与单作相比,间作条件下玉米、高粱和大豆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升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更强,微生物群落组成更加丰富。通过代谢组分析初步鉴定出不同作物根际土壤中可能影响土壤微生物富集的关键差异代谢组分,其中具有促进作用的差异代谢物在玉米、高粱和大豆中分别鉴定出4、2和1种,具有抑制作用的差异代谢物在玉米、高粱和大豆中各鉴定出1种。综合分析认为,玉米间作大豆和高粱间作大豆可通过种间根系互作改变根际土壤微环境,并重塑其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加速根际土壤中速效养分的沉积,促进作物养分的吸收,提高作物产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羊草LcZIP1的铁转运功能鉴定
    亢燕, 王耀辉, 牛天慧, 滕哲, 祁智, 杨佳
    草业学报    2023, 32 (9): 173-180.   DOI: 10.11686/cyxb2022402
    摘要98)   HTML2)    PDF (3426KB)(199)    收藏

    羊草在我国内蒙古草原广泛分布,是重要的乡土牧草,然而关于羊草矿质营养吸收的分子机制尚未受到广泛关注。关于ZIP家族在植物吸收和转运必需微量元素和重金属过程中的作用,在模式植物和农作物中研究较多。本研究从羊草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一个与ZIP同源的基因Lc206852,发现其与拟南芥ZIP家族的Zn2+转运蛋白AtZIP1亲缘关系较近,因此将其命名为LcZIP1。利用TMHMM Server v. 2.0进行跨膜域分析发现,LcZIP1是一种跨膜蛋白,有9个跨膜域,与禾本科短柄草属植物ZIP亲缘关系最近。将LcZIP1-GFP瞬时转染烟草叶表皮细胞和羊草叶原生质体进行亚细胞定位,发现LcZIP1定位于内质网。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缺铁、高铁和高锌环境可诱导LcZIP1表达,表明LcZIP1参与环境中Zn和Fe营养水平的响应。最后通过酵母功能互补试验证明,LcZIP1在低铁条件下能够使低铁敏感酵母突变体(?fet3/?fet4)恢复生长,暗示LcZIP1具有Fe2+转运功能。以上结果对日后开发和利用微量元素强化农作物品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2株青贮玉米根际固氮菌的筛选鉴定及促生作用研究
    孟超楠, 赵玉洁, 陈佳欣, 张旖璐, 王彦佳, 冯丽荣, 孙玉刚, 郭长虹
    草业学报    2024, 33 (3): 174-185.   DOI: 10.11686/cyxb2023151
    摘要120)   HTML14)    PDF (2128KB)(199)    收藏

    为了获得优良的固氮菌,并评价其对青贮玉米的促生效果,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利用阿须贝氏固体培养基从青贮玉米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0株固氮菌,对其固氮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ZL-2和ZL-13的固氮能力较强,菌株ZL-2的固氮量为1.07 μg·mL-1,ZL-13的固氮量为0.95 μg·mL-1。通过细菌形态学、16S rD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特征,确定菌株ZL-2为生癌肠杆菌和ZL-13为成团泛菌。对2株固氮菌的促生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菌株具有泌铵能力、溶磷能力、产嗜铁素能力和合成吲哚-3-乙酸(IAA)的能力。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固氮菌ZL-2和ZL-13能够显著提高青贮玉米的株高、根长、地上和地下干、鲜重(P<0.0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株固氮菌单接种和双接种均能提高青贮玉米的株高、茎粗、产量、粗蛋白含量和全磷含量(P<0.05)。接种2株固氮菌的青贮玉米,其氮代谢和氨同化相关基因(ZmAMT-4ZmAMTBZmGOGAT2ZmGS1-3)的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因此,2株固氮菌具有较好的促生特性,在提高青贮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开发微生物菌剂的优质菌种资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基于植物-土壤反馈原理的退化草原免耕补播修复物种选择研究
    郭美琪, 刘琳, 荆晶莹, 杨高文, 张英俊
    草业学报    2023, 32 (12): 14-23.   DOI: 10.11686/cyxb2023041
    摘要152)   HTML20)    PDF (1512KB)(196)    收藏

    草地退化导致适口性好的优良牧草比例减少或缺失,补播优良牧草是快速修复退化草地的有效途径。补播种的选择是影响补播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退化草地免耕补播修复物种选择方法,方法如下:选择退化草地优势种对土壤进行驯化,与拟补播物种进行植物土壤反馈(PSF)试验;同时将该退化草地斑块土壤取回进行补播物种生长试验,测定各补播物种的生物量(Tb)和对土壤因子的响应。根据PSF和Tb进行补播物种筛选,优先选择对补播物种存在正反馈或中性反馈且Tb在不同草地植物斑块中差异不显著的物种。结果表明:以羊草为优势种的轻度退化草地适宜补播黄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以针茅为优势种的轻中度退化草地适宜补播羊草;以冷蒿为优势种的中度退化草地适宜补播胡枝子;以星毛委陵菜为优势种的重度退化草地可选择冰草这类对土壤属性变化不敏感的牧草。本研究首次建立了普适性的退化草地补播物种选择方法,为国内外退化草原免耕补播修复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半灌木扩张驱动的草地植物多样性与地上生产力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李美慧, 李玉华, 晏昕辉, 拓行行, 杨梦茹, 王子临, 李伟
    草业学报    2023, 32 (5): 27-39.   DOI: 10.11686/cyxb2022367
    摘要247)   HTML27)    PDF (4008KB)(196)    收藏

    灌木/半灌木扩张能够显著改变原有植被景观及其生态学过程,但目前仍缺乏对半灌木扩张驱动下草地植物多样性、地上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二者关系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宁夏云雾山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选择3个半灌木扩张强度草地(轻度、中度和重度),并以未扩张的天然草地作为对照, 分析物种多样性、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功能多样性和地上生产力的变化特征及其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半灌木扩张驱动下草地群落组成、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半灌木物种白莲蒿已取代了原有的草本植物成为新的草地优势种,且导致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2)与对照相比,半灌木扩张显著降低了群落水平叶干物质含量,但增加了群落水平比叶面积、叶碳、叶氮和叶磷含量;功能丰富度无显著性差异,而功能离散度和功能均匀度在不同扩张强度下差异显著;3)半灌木扩张显著增加了群落地上生产力和凋落物生物量,具体表现为杂草生物量显著增加,豆科生物量显著降低,而禾类草生物量在重度扩张下显著增加;4)半灌木扩张驱动下草地群落地上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群落水平叶干物质含量及功能离散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与群落水平叶碳、叶氮和叶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随机森林模型和方差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群落水平功能性状对地上生产力变异解释度为68.28%,其中群落水平叶氮含量和叶干物质含量为最主要的解释因子,物种多样性指数解释度为64.38%,功能多样性指数解释度为11.16%。研究表明半灌木扩张驱动下,物种向快速生长、资源获取型策略转变,且物种生态位分化程度更高;植物功能性状和物种多样性比功能多样性更能解释群落地上生产力的变异。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天然草地的稳态转变理论研究和新时期灌丛化草地的适应性和可持续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基于小RNA深度测序技术的苜蓿病毒病鉴定与分析
    杜江, 马振男, 王晨燕, 张丽, 王德富, 牛颜冰
    草业学报    2023, 32 (12): 115-125.   DOI: 10.11686/cyxb2023053
    摘要105)   HTML24)    PDF (3068KB)(191)    收藏

    紫花苜蓿是一种重要的牧草,然而紫花苜蓿病毒病的侵染严重影响其品质。本研究通过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和RT-PCR/PCR的方法对采自山西农业大学植物园中表现花叶、皱缩、卷曲的紫花苜蓿样品进行病毒病原的鉴定,结果表明病样被苜蓿花叶病毒(AMV)、豌豆线条病毒(PeSV)、苜蓿矮化病毒(ADV)和苜蓿卷叶病毒(ALCV)4种病毒复合侵染。PCR扩增获得了ALCV山西太谷紫花苜蓿分离物SXTG(OP748371)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该分离物与ALCV阿根廷紫花苜蓿分离物Colonia Dora(MG792026)的序列相似性最高,达到97.34%。对扩增获得的AMV CP基因(OP748369)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显示,AMV山西太谷紫花苜蓿分离物SX与阿根廷紫花苜蓿AMV分离物ACat(MW835977)相似性最高,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9.24%和99.54%。同样将扩增获得的ADV CP基因序列上传至GenBank获得登录号OP957285,命名为ADV山西太谷紫花苜蓿分离物(SXJZ),通过序列分析表明该分离物与ADV分离物N1(MZ221810)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到99.43%。进一步对扩增获得的PeSV CP基因编码的氨基酸(OQ108501)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显示,PeSV山西紫花苜蓿分离物(SXJZ)与其他PeSV分离物CP基因编码的氨基酸相似性达到100%。这是首次从种植于山西的紫花苜蓿上检测到ALCV、ADV、AMV和PeSV的复合侵染,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侵染紫花苜蓿的病毒病分子进化,为病毒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15个进口饲用燕麦品种炭疽病的抗病性评价及损失分析
    石永红, 高鹏, 方志红, 赵祥, 韩伟, 魏江铭, 刘琳, 李锦臻
    草业学报    2023, 32 (9): 130-142.   DOI: 10.11686/cyxb2022424
    摘要127)   HTML7)    PDF (2097KB)(190)    收藏

    引进国外优质、高产的饲用燕麦品种是促进我国草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但在使用进口饲用燕麦品种进行大规模商业化连作种植的地区,由禾谷炭疽菌引致的炭疽病呈爆发流行特点。为筛选抗病能力较强的饲用燕麦品种,明确炭疽病造成的危害,本研究选择我国广泛推广种植的15个进口饲用燕麦品种,采用反应型法、病情指数法和聚类分析法评价了其田间抗性,测定了不同发病程度下科纳品种的产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分析了对草产量和饲用价值造成的损失。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鉴定出相同的4个抗病品种,分别为太阳神、爱沃、领袖和蒙特;其余品种黑玫克、大富翁、莫妮卡、摄政王、海威、三星、牧乐思和魅力为低感材料,燕王和梦龙为感病材料,科纳为高感材料;科纳品种饲用燕麦病株的叶片干重、茎秆干重、穗干重和株高均随发病程度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草产量损失率(y)为7.5%~28.1%,与病情指数中值(x)的回归方程为y=0.3023x+1.6822(R2=0.9837, P<0.05);与健康植株相比,中度发病植株的粗蛋白、总氨基酸、粗灰分和磷含量分别降低了7.2%、26.5%、9.0%和12.8%(P<0.05),重度发病植株降低了11.1%、44.5%、16.0%、20.8%;与健康植株相比,中度发病植株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增加了6.4%(P<0.05),重度发病植株的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1.9%和10.0%(P<0.05);发病植株的饲用价值损失率(y)为3.2%~15.9%,与病情指数中值(x)的回归方程为y=0.1812x+0.5032(R2=0.9963, P<0.05)。建议在使用进口饲用燕麦品种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的地区要高度重视炭疽病的问题,在发病严重的地区优先选择太阳神、爱沃、领袖和蒙特品种种植,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下一步亟需从我国地方品种中挖掘抗病能力强的优异种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不同类型盐胁迫对小黑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孟晨, 鲁雪莉, 王菊英, 魏云冲, 张成省, 李义强, 徐宗昌
    草业学报    2023, 32 (12): 171-180.   DOI: 10.11686/cyxb2023068
    摘要141)   HTML15)    PDF (1012KB)(190)    收藏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小黑麦具有高产抗逆等特性,具有改良盐碱地的作用。以小黑麦为材料,以5种盐(NaCl, KCl, Na2SO4, MgSO4, NaHCO3),并设置10、25、50、100以及200 mmol·L-1盐浓度梯度以及混合盐(NaHCO3∶NaCl∶Na2SO4=1∶15∶84),设置0.05%,0.15%,0.30%,0.60%和1.20%盐浓度梯度对小黑麦进行盐胁迫处理,分析盐胁迫下小黑麦种子萌发阶段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生长阶段的株高和根长,通过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分析对不同盐胁迫下小黑麦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小黑麦种子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升高,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逐渐降低,高浓度盐处理显著影响小黑麦种子的萌发。小黑麦幼苗株高及根长也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NaHCO3的抑制作用最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评价小黑麦耐盐性的主要指标为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根长。此外,隶属函数值排序表明,小黑麦对混合盐处理的耐受度相对较高,对NaHCO3的耐受度最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羊草种群空间分布的研究
    吴金蕊, 李梦真, 杨勇, 刘爱军, 王普昶, 哈斯巴根null, 吕世杰, 运向军
    草业学报    2023, 32 (12): 68-76.   DOI: 10.11686/cyxb2023067
    摘要112)   HTML10)    PDF (2143KB)(185)    收藏

    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典型草原建群种羊草的空间分布特点及规律,本研究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典型草原试验站羊草植物种群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区(CK)、轻度放牧区(LG)、中度放牧区(MG)和重度放牧区(HG)4个放牧强度,结合箱式图和多重分形等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羊草植物种群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空间分布存在多重分形特征;羊草植物种群在中度和重度放牧区空间分布呈现复杂性和不均匀性,而其在对照和轻度放牧区空间分布相对均匀化;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羊草种群空间分布由均匀转向聚集状态,生态位宽度较为一致,个体间的竞争强度降低。无论放牧强度如何变化,典型草原的羊草种群空间分布特征以大概率子集为主,且其在典型草原试验站放牧强度试验的群落中仍占有主导地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